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網友發帖尋13年前筆友 引發網絡集體懷舊潮(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1日 0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原至今仍保留著中學時筆友寫來的信。

  近日,南京一位網友在西祠衚同減壓一族版發帖,尋找13年前在南京鄭和初中唸書的筆友。未曾想這則“尋人啟事”引發了集體懷舊潮,網友紛紛跟帖曬當年交筆友的溫馨舊事。有網友説,正如風靡一時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那些年,我們也都曾是筆友。不少網友都珍藏了當年筆友寄來的信,如今在南京工作的“80後”女孩高原,更是和16年前交下的筆友還在聯絡;與之相對應,她在其後的網絡時代,通過qq等工具認識的百餘位網友卻鮮有聯絡者。對於70後、80後而言,這幾乎是他們共有的時代記憶。網絡時代讓交友變得便捷、容易,但摻雜其中的功利和浮躁,讓人不由得常常懷念筆友時代的溫馨與純真。

  本報記者 谷岳飛 文/攝

  A 網絡小插曲

  那些年,我們一起交過的筆友

  網友發帖尋找13年前的筆友引發網絡集體懷舊潮

  近日,南京一位網友化名為“我要找個筆友”發帖,尋找13年前的筆友“段星”。未曾想,這個帖子在多個論壇裏,成為網友們共同緬懷“筆友時代”的引爆點。

  這位網友溫馨地回憶起當年與段星交友的經歷。他説:“段星,十三年前你給我寫的信,還在我家裏。那時候,你在鄭和上初中,我在西善橋中學上學。”

  “沒有見過你一直是我的遺憾。不知道你(現在過得)怎麼樣?結婚了嗎?(成)孩子(他)媽了嗎?”這位網友很關切當年這位筆友的近況。他希望網友們能夠幫忙尋找這位筆友:“還記得你一直叫我哥哥。如果真的有機會、如果有認識的人看到,我們一起吃個飯,讓我知道你究竟什麼樣子!”

  這個尋找13年前筆友的帖子迅速被一些網友注意到。不少人在其後跟帖,懷念起自己當年與筆友交往的經歷。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而言,“筆友”是一個稍顯陌生的詞彙,但對於“70後”、“80後”而言,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網友“誰的青春有我狂”便表示:“筆友那時候很流行的哦!”

  同熱播電影《那些年》相似網友尋的也是那些年的故事

  筆友這是一個和熱播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時期的熱門名詞。正如這部電影的開篇臺詞一般:“1994年,那一年我十六歲,張雨生的歌聲還在,張學友的《吻別》大賣了一百多萬張卡帶……”在流行“筆友”的年代,那是一個“四大天王”風華正茂的年代、那是校園“瓊瑤熱”最火的時期、那是武俠小説鋪天蓋地的時刻。

  正如一篇文章裏所描述的那般:“(那個時候),汽車沒有現在這麼多,房價沒有現在這麼貴,高校還沒有擴招,甚至中專畢業都能成為國家工作人員……”交筆友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共同的記憶。他們大多迷戀汪國真,不少還喜歡寫詩,他們都喜歡看《中學時代》、《遼寧青年》之類的文學刊物,然後通過上面上的交友信息,尋找自己的筆友。這也是上述南京網友的尋筆友帖何以引起不少人共鳴的原因。

  如今在南京工作的80後女孩高原便對當年充滿著懷念。她在尋筆友帖後留言道:16年前認識的筆友,如今還在聯絡。這位叫涇輝的筆友來自安徽,當年高原在念高中,1997年她在一本刊物上看見了對方的交友信息,便發信求交往,自此兩人一直聯絡至今。

  B那個時候的筆友

  保存的信箋都泛黃了,都聊什麼?

  贈名言、討論詩歌和早戀沒有曖昧,一起單純地攜手向前

  日前,在新街口一家寫字樓裏,記者採訪了高原。這位細心的女生帶來了當年與筆友交往的部分信件。展開這些泛黃的信箋,十幾年前的氣息一下子撲鼻而來。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流行互送名言:

  1998年12月9日,涇輝回信

  我希望你現在能努力的學習,不要像先前那樣悲觀失望,奮起吧!下面我抄錄幾句名言,希望你能有所領悟,這就是這封信的內涵了。信的最後是這位大男孩工工整整寫下的比徹的名言:“人生像一塊礦石,它在你手裏暗淡無光,你只有從一定的角度才能看見它那美麗深沉的光芒。”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會互相鼓勵:

  1997年12月8日,涇輝回信

  “人生都會經歷或多或少的打擊,但堅強的人,從來都把這一切當做一次考驗,而後把它忘記,你又為何不能呢?我深信我的朋友是一位堅強自信的人。將過去的幸與不幸都忘記吧,不要再為往日而心傷,否則我也會為你傷感。如果想哭,就痛快地哭一回,然後高歌一曲《水手》: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會討論汪國真的詩歌:

  1997年11月20日,涇輝回信

  “我想你一定愛汪國真的散文與詩歌,畢竟當年他的文章文風也在中國的大地上轟動了好些時候。不過我覺得他寫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有點太死板,缺乏一種靈氣,也希望你來信時能發表你的見解。”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會一板一眼地討論早戀:

  1998年5月27日,涇輝回信

  “我們年齡還太小,的確還有些天真無知,那個男孩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必須拒絕這種無知,應當知道這後果可能只是一場戲或一杯苦酒,會使人陷入感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雖是筆友但卻較少曖昧,作為“大哥哥”的涇輝苦心勸導苦惱的“小妹妹”:“我想你應該同那個男孩傾心的談一談,把心中的坦白告訴他,當然拒絕的話應當委婉些,別人在欣賞你的同時也是肯定了你,所以最好以感謝而拒絕。對於‘我會等你的,十年,二十年……’之類的話在我看來,不過是美麗的謊言罷了,不過是由於一時的感情狂熱而已,我們異性之間需要的是正常的交往,而不需要那些無需的,無知的、虛偽的東西。”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會單純地攜手向前:

  1999年5月6日,涇輝回信

  “當小記者當然也是一個人的性格傾向或者説是一種愛好,不過我們也應當適度而行之,因為現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們考上大學,才能真正改變我們人生之命運。命運都在我們自己的掌心中,而關鍵的卻是我們自己有無勇氣與毅力去做我們自己的真正的主人。”

  C 那個時候的筆友

  是不是比現在的網友更純粹?

  有紙時代的友情延續16年至今

  網上加的百餘好友,大多沒了聯絡

  就這樣,高原與涇輝之間的筆信交往一直持續,直到大二、大三時期網絡開始在大學校園裏流行,這對筆友轉而通過qq、短信仍然保持聯絡。但論及三種溝通方式的分別時,高原表示,還是更喜歡當年通信時的感覺。

  高原説qq剛開始流行時,她在網上加了百餘位好友,但較少成為好友且之後基本沒有聯絡。她以此來説明自己對筆友年代的眷念。而事實上,這种經歷對於大多數網友而言,都有類似之感。

  在當年的一封信中,高原曾表達過等待回信的“痛苦”:“好久沒有你的信,好久沒有人陪我談心,我總是等,等啊等,天天去取信,卻沒有你給我的信,一天天的過去了,我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等待,滿懷期望的寫了這封信,也許僅僅是一張紙,但它卻飽含了我怎樣的感受啊,你知道嗎?”

  對於經歷過筆友年代的人來説,高原這樣的“痛苦”並不陌生,多位網友均提及,在當年和筆友之間的交往,除了相互談心之外,選擇信紙、等待來信等等都是一種甜蜜的“痛苦”。高原介紹,當年因為交通不便,平均每隔15天左右,她才能收到對方的回信,這也基本上是當年人們的共同記憶。

  16年的書信來往沒見過一次面

  這樣的青春記憶讓他們踏實和懷念

  和現在網上交友摻雜了太多的額外因素不一樣,筆友年代人們相互之間顯得單純很多。高原説,現在遇到什麼煩心事,還會跟涇輝聯絡,雖然不寫信了,但還是發短信溝通,這是一種從筆友時代積攢下的友情的延續和信任。她説,在她心目中,對方就像一個大哥哥一般,一個完全不用設防的朋友,什麼話都可以跟對方説、什麼事情都可以跟對方講,且從來不用擔心忽視和背叛。

  令人驚訝的是,高原和涇輝這對至今尚在聯絡的筆友,一個在南京,一個在蕪湖,兩人相距較近,且彼此都曾多次到過對方的城市。但奇怪的是,16年來,兩人沒見過一次面。

  被問及為什麼時,兩人的答案近乎一致,高原説:“相見不如懷念吧,我寧願一輩子在心目中保存好那個知心大哥哥的形象!”

  涇輝如今在安徽蕪湖一家大型企業供職,大高原一屆的他已經結婚生子。當跟記者提及當年交筆友的往事時,涇輝表示,那應該是一代人共有的記憶和財富,比起現在方便的qq、手機,可觸的書信讓人更踏實且更讓人懷念,這也是他時常思考的地方:為什麼現在交友方便了,而純真和友情卻難復當年?

熱詞:

  • 筆友
  • 網絡時代
  • 80後
  • 網友
  • 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