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64歲老人自費辦館35年宣傳雷鋒精神 一年貼10萬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0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何朝海正在仔細閱讀雷鋒報。

  學雷鋒老何語錄

  ●人人做好人,天下無窮人;人人做好事,天下無難事。

  ●雷鋒精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16個字:與人為善、尊老愛幼、愛崗敬業、奉獻社會。

  今天是3月5日,不少市民想去參觀雷鋒資料展覽館,可因資金緊張關門一年多的雷鋒館卻難以跟大眾見面。“3月10日前爭取將一部分館藏資料在未拆除的館內展出!”64歲的老館長何朝海如是向記者表示。他人生中的35年都在開館辦報,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宣傳雷鋒精神。

  辦資料館一年貼10萬

  在位於前門老舍茶館西側一間簡陋的不足8平方米的房子裏,記者見到了兩鬢斑白的何朝海。他年紀雖大,記憶力卻尤其好,“到今年的8月15日,雷鋒已逝世50週年了。”老何説,3月5日臨近,最近接到20多個單位和個人預約參觀的電話,但展館在前年拆除修繕至今未復工,“3月10日前爭取將一部分館藏資料在未拆除的館內展出”。

  雷鋒資料展覽館原在豐台區東高地南小街東側的一條衚同裏,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院子,是北京地區唯一一家雷鋒紀念館,由何朝海當年自籌經費10萬元購地建房而成,35年來一直免費對外開放。裏面陳列著他費盡心血蒐集來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摺、照片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一天接待過4000多人參觀。

  “維持展館正常展覽一年至少得花10萬元。”老何説,開館無經費、無補貼,35年來一直靠自己和工作人員自費投入,“一部分員工出去打工,掙來的錢補貼館內需求”。他表示,目前正在想辦法建新館,政府也曾提出過關照,但被他婉拒,“我要用雷鋒精神辦雷鋒館。”

  辦雷鋒報全部免費送

  開館是何朝海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為了專門謳歌雷鋒精神,他還醞釀籌辦雷鋒報社。辦公桌前,老何小心翼翼地將一張報紙攤開,“1983年3月創刊,現在有29年了,共出版了496期。”他的言語裏流露出些許自豪。

  記者注意到,《中國雷鋒報》為半月刊,共4個版,內容豐富,刊頭“為民代言 免費贈閱”8個字頗為顯眼。“報紙的平均印刷量能達到2萬份左右。”老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印刷費每張5毛,信封2毛一個,郵票8毛一張,每寄出一張雷鋒報就得花1.5元。“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資金來源,雷鋒報的發展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他説,大約有70個單位給報社提供過資助,主要解決印刷費用。“最近又收到一筆贊助,雷鋒報馬上就能改為週刊了。”説到此,老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據辦公室蘇老師介紹,為了辦好雷鋒報,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作品,選好後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後,老何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

  能堅守全靠雷鋒精神

  聊天中,記者得知老何出生在安徽省全椒縣,但他更願意説自己是福建省沙縣人,“從小被沙縣人民政府收養,給我上城市戶口,還送我上學。”心懷感恩,年輕的他立志要將雷鋒精神宣傳下去。

  展覽館修繕前,老何就住在展館裏,曾因繳不起安裝費,陳列室裏沒電,到了冬天沒暖氣,水管凍住後沒水。“在地上挖個洞,再用磚頭堆個灶,自己燒火。”老何説,清貧的生活並未讓他覺得心酸,能省則省,把錢花在正事上。開館辦報,經費嚴重不足,工作人員的月工資僅在200元左右,不少人先後離開報社,22人的團隊目前只剩12人。

  “最難的時候,大夥兒一起吃饅頭。”老何説,他的生活起居都在這間辦公室,不少朋友得知情況後,常給他送來饅頭、麥片、燒餅等,兌著開水就是一頓飯。他指著身上的藍灰色上衣説:“這件衣服也是別人送的,我是真正的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哈哈……”老何爽朗的笑聲回蕩在狹窄的辦公室裏。

  記者 雷娟麗 文並攝

熱詞:

  • 雷鋒精神
  • 1983年
  • 辦館
  • 老何
  • 雷鋒紀念館
  • 毛澤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