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民俗學家:“正月剃頭死舅舅”習俗實為訛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17: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瀋陽2月21日專電(范春生 劉品初)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即將到來。專家稱“正月不剃頭”民俗源自瀋陽,“剃頭死舅舅”則實為訛傳。

  “‘正月不剃頭’的民俗源自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順治在瀋陽故宮下達的‘剃頭令’。”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振超介紹,當時的清廷為了貫徹“削平四週,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週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金錢鼠尾)。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清廷將這種髮型在漢人間大肆推行。

  劉振超説,“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説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説法的起因也與瀋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裏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説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談及“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俗語出現的原因,遼寧省民俗學會會長曲彥斌指出,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視“頭髮”如生命,“去發”則是一種刑罰。“三國時曹操曾割發代首就是這個道理。清政府強迫漢人改為滿人髮式剃頭留辮子以統一全國服飾,激起了強烈的民族反抗情緒,於是有了‘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的口號,發生了‘江陰十日’等反抗剃髮鬥爭。”曲彥斌表示,後來又借助民俗語言方式創造了一個歇後語“正月裏剃頭——死舅舅”,以“死舅”諧音隱指“思舊”,在民族壓迫的黑暗統治下表達一種民族反抗意念。

  民俗學家認為,“剃頭死舅舅”本是漢人對清朝的反抗,經過三百多年的口口相傳已經演變為另一種含義,現在更多的體現為中華民族注重血脈親情的個性和文化傳統。“社會在進步,民俗在發展,人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傳承,但不要為此耽誤了正常的生活,真正做到‘辨風正俗’。”曲彥斌説。

熱詞:

  • 龍抬頭
  • 拍客
  • 民俗語言
  • 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