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50年工齡養路工月薪僅300 生活貧寒獨住小土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3: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修華老人拿著一個小紀念品向記者介紹他過去的工作獲獎情況。

  (山東)棗莊滕州市南沙河鎮後小莊村王修華是個年已72周歲的孤寡老人,他現在還像年輕時一樣,每天拿起掃帚到距村莊兩公里外的公路上打掃衛生。他辛辛苦苦幹了快50年農村養路工了,現在每月才能領到300元的“工資”,老人也因此一直生活貧寒,現在還住在幾間小土屋裏。

  堅守公路半世紀

  獨身住在“坑窩子”

  2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後小莊村,村民們聽説要找王修華,便帶著記者到他家中。村民指著在幾座房屋中間的三間土房説:“你看看,他在這住了幾十年,房子還是原來的老房子。”由於這處房子地勢低窪,冬冷夏熱,雨天又漏水又易澇,村民們把這樣的房子稱為“坑窩子”。

  看到破舊的屋門緊閉,大家知道王修華和往常一樣,又到公路上打掃衛生去了。在距離該村莊大約2公里遠的棗濟公路上,記者遠遠地注意到,身穿環衛工作服的一名工作人員在路邊清掃沙土。“我們經常在路上遇到他,不管天熱天冷。他始終是順著大路,一掃帚一掃帚地清理路邊沙土。”隨行的同村村民王修忠告訴記者。

  打掃完衛生,王修華騎著自行車回到了家中。記者與王修華交談了解到,王修華是1963年經過當時的公社和村裏推薦做的養路員,那是全日制工作,從早到晚一直都要在公路上打掃,當時只簽過安全協議,沒有簽過任何其他形式的合同。直到2011年下半年,王修華的工作時間改為非全日制,每天按小時工作,一小時9.8元,現在一天工作兩小時左右。前不久,王修華與滕州市公路局王開公路站簽訂了2012年全年的非全日制計時合同。“如果不簽,每月僅有的三百多元收入都沒有了,儘管已經自知力不從心,但為了生計還是把合同簽了下來。”王修華説。

  榮譽證書一大摞

  生病打針捨不得

  今年春節前後,王修華接連生病兩次,但始終未放下手中的工作。村民劉先生説,老人生病期間,上午打掃完衛生,再抽空到鎮上的衛生所打點滴,村民們看著都心疼。“有一次他生病了,剛開始還治療,到後期病還沒有好就不去了。村民們問怎麼回事,老人家説,手頭緊,捨不得打針花錢了。”

  現在王修華靠著每月二三百元的工資和政府每年1500元的“五保”財政補貼維持著生活。在王修華的土房子內,記者注意到,屋內除了坐椅板凳等簡單傢具外,唯一的家電就是一台電視機。屋裏堆了一些土煤渣和枯樹枝,老人告訴記者,這些都是他掃路時撿回來的,也就靠著這些東西燒火過冬。

  在室內,王修華所獲的榮譽獎狀挂在墻上。王修華介紹説,這幾十年來他一直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地工作,因而也得到很多獎狀,他小心地把獎狀和證書擺在了院子內的香臺上,能找到的就30個。“還有一些都損壞了,也就丟棄了。保留著也沒有什麼用。”王修華説。

  老養路用工方式弊端已顯現

  滕州市公路局郭副局長介紹,滕州現在雇有像王修華這樣身份的養路員還有200多位,這種用工方式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是一樣的。郭介紹,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為了養護公路,由公路所經過的村莊出勞力來負責,但報酬是村裏開“工分”掙錢。後來,公路部門看他們比較辛苦,相應地支付“喝茶錢”,但數額微乎其微,每月幾塊錢,多的才十幾元。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他們也只是獲得八九十元的補助。《勞動法》頒布後,按照自願去留的原則,和養路員們簽訂了計時工作的相關內容,但不屬於勞動合同。同時,補貼也漲到了現在的三百元左右。

  郭局長介紹,由於體制和歷史的原因,鄉鎮村級公路的養護幾十年沿用當地政府村鎮推薦介紹,由公路部門給予一定生活補助的方式。發展到現在,這種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然而,要改變這種狀況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

  對此,滕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張先生介紹,“五保”人員現在都有相應的財政補貼。如果遇到大病等情況,民政等部門可以給予救助。不能勞動了,也可以由村居申請,到敬老院安享晚年。(文/片 記者 孔紅星 實習生 牛冠捷)

熱詞:

  • 王修華
  • 養路工
  • 土屋
  • 工資
  • 工齡
  • 坑窩子
  • 勞動法
  • 非全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