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評論:高教不能從“考試機器”變“就業機器”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06: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這樣總結自己的大學經歷:“我不是上了大學,而是被大學上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覺到迷茫,而大學畢業生又是如此評價大學教育?我想結合我自身的情況,談一下對大學教育的看法。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就業難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就業難”和“用工荒”並存,究其根本就是大學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我們中的一些人由高中的“考試機器”變成大學的“就業機器”。

  大學生迷茫的根本原因在於不知道怎樣把現實和理想連接起來。理想和現實之間其實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學校理應幫助學生確定符合切身實際的理想,引導學生正確選擇職業。但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大學教育做得遠遠不夠,造成大學生職業意識的缺失。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職業規劃行業剛剛起步,缺少相應的服務機構或組織;另一方面,高校的職業規劃指導幾近空白。國內高校雖然也有就業指導辦公室這樣的機構,但只是提供就業信息和辦理手續,尚不能提供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

  實際上,一個優秀的職業指導師應該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的相關經驗,全面掌握大經濟環境下的就業動態,包括各個行業發展、各種專業崗位、各個年齡層次、各種學歷層次等供需情況,並能預測出某一職業的發展趨勢,以便給大學生提供具體的信息。報紙、圖書和家長的言傳身教並不能算作“專業的職業指導”,但絕大多數大學生獲得的職業指導主要來自於此。

  以我所在的大學為例,大一至大四期間也會偶爾上就業指導課,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因為這種就業指導課基本都是臨時通知週末上兩節課,兩次上課時間相隔較久,也沒有和老師交流的機會,所以效果較差。我的記憶中大學4年好像只上過3次就業指導課,內容一概忘記。每個學院都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辦公室,但這種就業指導辦公室只在求職期間對應屆畢業生服務,其他的時候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工作辦公室。學校曾組織“未來管理者”課堂,邀請一些公司的高層來做報告,這種方式還是很可取的,但問題在於面向的對象僅僅是很少一部分同學,95%的同學不會有這樣的機會。大學專業設置同樣值得商榷。很多生僻的專業,當學生上到大三還不知道本專業將來可以從事什麼職業,而這種職業是不是和自己的個人理想有關。

  據了解,在美國,職業規劃教育從學前教育就已經開始,而我國目前大學的職業規劃教育仍然處於萌芽階段。當代大學生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應接不暇地接受各類信息,可分析辨別能力有限,對同一件事完全相悖的理論觀點難以明辨是非,更難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就更容易在對周圍生活、對社會、對未來的這種亦是亦非的理解中逐漸迷失。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説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乎”,外部環境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影響較大,但仍然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當學校不能給你提供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條件時,可以自主去探索,而不應“坐以待斃”。

  就我個人而言,大學期間班級、學生會、社團等大大小小的各種學生組織都曾任職,也獲得了各種常規榮譽,每年都獲獎助學金,也曾在演講、辯論賽等活動中獲獎,簽了讓別人都羨慕的工作。我也曾迷茫,也曾懷疑自己的選擇,質疑自己的能力,但我更明白,花費再多的時間在這種猶豫中都是無濟於事的,它只會更讓我優柔寡斷。經過多方的請教和多重考慮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方向,盡可能地聯絡已經工作的師兄師姐,向他們取經,更清楚地知道從事何種行業更合適,自己需在大學中鍛鍊什麼能力。

  世間並不缺乏有理想的人,缺乏的只是能將理想實現的人。僅以此與廣大迷茫中的同學們共勉。

熱詞:

  • 就業指導
  • 就業難
  • 考試
  • 理想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