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165萬人考研再創歷史新高 專家稱正經歷文憑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12: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教育部的統計,今年165.6萬名考生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再創歷史新高。在經歷過寒窗十載的高考之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時又一次選擇了厲兵秣馬的苦讀來考研。有的人想深造學問,有的人想更好找工作,有的人想圓高考失落的名校夢……每個人的夢想都五顏六色,那麼,他們共同的夢想——研究生教育又是什麼顏色?

  訪談專家:

  袁本濤: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陳洪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社會正在經歷所謂“文憑病”的時期,西方社會也曾經經歷過。文憑是一種信號,所以對找工作有一定幫助。但是隨著人才市場漸趨理性化,讀研不能解決就業的根本問題,讀完之後還是要面對。

  記者:今年165萬青年參加考研,又創歷史新高。由於大學生就業壓力大,有許多本科生是為了緩解或者推遲找工作的難題才選擇考研,並不是因為本身對學術研究有興趣。由於競爭激烈,不少本科生本科大二大三、甚至大一就開始復習準備考研,您怎麼看這個問題?這種狀況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意味著什麼?對廣大青年來講,這是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袁本濤:考研人數又創新高,有幾個因素,一是本科生規模在增長,二是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在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2010年大約為47萬多,2011年是49萬多,所以參考人數肯定會同步增加。當然,就業的問題在這中間起作用,這是個現實存在。

  從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角度來看,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教育條件沒有同比例增長,包括師資、經費、一些研究設施等,所以人數增加會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稀釋。但是稀釋不會對整個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大約70%的博士生和50%的碩士生是研究生院高校培養的,其中大部分是“985”高校,“985”高校條件本來比較好,國家投入也大,培養經費、科研經費、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保障。同時“985”高校招生規模一直比較平穩。很多在普通高校和研究機構新增的碩士、博士點,基本條件夠,但是能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陳洪捷:學生不是出於興趣考研,這與社會大背景有關。社會對文憑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用人單位把學歷作為自身員工素質的標誌,而忽視工作崗位本身的需求,因而不斷提高學歷門檻,這就逼得大學生畢業生不得不考研,碩士畢業生不得不考博,一浪推一浪。同樣也有大量的不是出於興趣而考博的碩士畢業生。

  這種現象不是中國所特有的,在西方社會也是如此,只是在中國或許更突出一些。對學生來講,也是個實際的選擇,有一個好的學歷,會帶來許多好處,會找到好一些的工作,收入會好一些。

  袁本濤:我對一些用人單位做過調查,目前我們學生的知識能力問題不大,用人單位反映我們的畢業研究生普遍存在團隊合作能力不夠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研究生培養有關,研究生培養還主要是“師徒制”,老師帶學生,學生自己完成自己的一小塊,團隊合作機會不多,一些有大項目的學校學生團隊合作完成研究工作的機會相對比較多,大量學校很少有這種機會。

  許多同學為了更好找工作而讀研,和社會環境有關,社會正在經歷所謂“文憑病”的時期,西方社會也曾經經歷過。文憑是一種信號,所以對找工作有一定幫助。但是現在社會的人才消費觀念也在變化,用人單位要考慮每個崗位的成本,隨著人才分層成本增加,人才市場漸趨理性化,這種情況下,讀研不能解決就業的根本問題,讀完之後還是要面對。

  未來,研究生學歷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會下降,門檻會降低,成為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給本科生提供一個深造的機會,通過這個過渡,一部分人讀博,一部分加強職業訓練之後工作。

  記者:近幾年,考研人數增加的同時,高校推薦免試研究生的名額也在增加。有媒體報道稱,這令統考生感到壓力很大。從提高整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角度來看,統考和推薦哪種方式更好一些?或者説這兩種方式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最合適?

  陳洪捷:傳統的方式的確面臨不少問題。既然一次考試可以“定終身”,那麼不少考生就把終身的希望壓在一次考試上,不少本科生把考研作為一個工作來做,大三、大四就把重點放在準備考研上,有些人一次考不上,就第二次、第三次考,用幾年的時間來準備考試,他們通過多次參加考試、掌握了不少考試的技巧或竅門,最終也許會考出高分來,但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研究的能力並不會因為準備考試而提高,一旦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其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因此有的大學、有的專業就內部決定,對於某些大學的考生,一般不予考慮,因為他們考分雖高,但大都是通過專門的考研訓練而獲取高分的,研究能力、知識結構、專業基礎都不好。而推薦的方式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問題。

  從發展的方向看,各種不同的推薦方式將來會成為選拔研究生的主導方式。推薦的方式會更看重本科階段的成績,而不是把考試的分數作為最主要的評判依據,這樣也會減少一些因長于考試技巧而考試成功的考生。

  袁本濤:統考和推薦從不同的學校看,情況也不同。“985”高校願意推,實際工作學習中發現,推進來的學生基礎素質好。統考生中,有的人,比如一進大學就準備考研的人,從研究能力來看確實相對差一點。因此,肯定要給普通大學的優秀學生留一個通道。

  統考和推薦的比例很難説,我認為“985”等重點高校應該大部分推,少部分考,普通研究生招生機構有部分推薦比例,但是大部分還是考。考試雖然有一定的缺點,但是相對來講,還是對質量有一定保證。推薦方式有它的缺點,彈性比較大,容易産生暗箱操作等等問題。

  研究生教育結構需要調整,培養過程關照學生的未來職業,全部按照學術型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造成一個後果是很多人讀研學習的東西和將要面對的工作沒什麼關係。

  記者: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問題引起公眾關注,比如一個導師帶很多學生、有的學生讀研期間主要精力用於打工、論文灌水等等,這種狀況和研究生教育體制是不是有一定的關係?體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關鍵,目前來看,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

  袁本濤:很多學生對研究工作本身沒有興趣,考研是隨大流、名校夢等等,這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會有一定影響,因為他本身沒有興趣,考研的動力不是學術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當然不是所有研究生讀完都要搞研究,現在研究生招生改革幅度很大的一塊就是增加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碩士主要培養應用型、職業型人才,今後做技術骨幹,所以專業碩士讀研期間主要目標是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

  研究生教育,質量是關鍵。而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是保障質量的核心。

  一方面,目前研究生教育結構需要調整,社會較少需求學術型研究生人才,更多需求應用型,但是現在研究生培養剛好反過來,培養過程是按照學術型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造成一個後果是很多人讀研學習的東西和將要面對的工作沒什麼關係,這樣他自然就不會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另一方面,從我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保障機制來看,保障重心在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培養單位。也就是説,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重心過高。要理順中央與地方合作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職責、權力,理順政府與高校的職責,建立分類管理體制,建立高校、社會和市場的互動、開放的管理體制。中央制定全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學位標準,提供財政支持,掌控博士學位授權等。

  地方根據地區實際,進行學科建設和規劃、碩士學位點和學位授予單位的審批及招生計劃的編制等,促進地方研究生教育結構和體系優化。現在重心過高,地方為了爭奪資源,在申報碩士點、博士點的時候,有條件就報,不顧實際人才需求狀況,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就業難等問題。同時,要擴大培養單位的自主權,增強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保障高校自主決定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規模、類型等權利,同時不斷健全內部自律機制,履行相應的責任,從全局、長期目標出發,確保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對於研究生培養單位,要有問責機制,最近大家討論是不是根據畢業生就業情況來決定這個專業的存廢,我雖然不完全贊成這麼做,但畢業生的就業應該成為考核一個學科點的重要依據之一。

  陳洪捷: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評價與評價的標準有密切的關係。現在研究生的課程、培養目標、培養方式還是30年前定的,應當有所改變了。當年的碩士培養定位很高,而且是以學術型為主,但是隨著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博士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急需改變。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數量很大,應當增加其職業的針對性。就是説,碩士研究生從總體上應當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職業型轉型。

  轉型意味著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培養方式等等都必須改變。如果我們的碩士教育能夠提供學生未來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他們的學習的動力自然會加強。否則他們只是在熬一張文憑,沒有動力學習、想辦法應付學業,甚至弄虛作假,培養質量是無法提高的。

  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培訓提高老師們的面試專業技巧,進一步提高面試的測試水平。

  記者:思想政治和外語一直是考研必考的公共科目,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簡章規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遊管理、工程管理、會計、圖書情報、審計等專業學位碩士初試不再考查思想政治理論,思政考查將由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在復試中進行。這個改革會不會成為以後研招的一個趨勢?

  陳洪捷:這也是一個討論很久的問題。思政考試確實存在形式化問題,學生往往應付考試,不願意學。這次的改革嘗試是務實的,可以進一步擴大。真正的思想教育、政治意識培養不一定要體現在研究生考試上。

  説到面試,這其實是考察學生人品、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重要環節。如果用的好,面試應該説是筆試的一個很重要的補充。

  當然,面試應當説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現在研究生面試大多是老師們面試,老師們多數缺少這方面的專業培訓。很多企業招聘面試工作做得比較好,有很多測試手段。相對來講,學校做得不太夠,學校應該有意識的培養一下老師們這方面的能力,提高面試的測試水平。

  袁本濤: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嘗試。思想政治理論科目對保證學生素質來講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考試可以考察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而不能考他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準。

  一個人的學術道德認同、愛國、綜合素質等面試更能表現出來,考題很難考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思政考查在綜合面試中進行是有好處的。

  而且現在針對考研,有各種輔導班,成為一個專門的産業,很多人通過這個發家致富,甚至有政治課老師出去做輔導班,教學生死記硬背、押題等等。對大學招生和思政課都有很不好的影響。這是對思政課的一種褻瀆,這樣的“培訓”搞出來的高分怎麼能選拔出人才?(記者 宋曉夢採訪整理)

熱詞:

  • 考研
  • 文憑
  • 985
  • 推薦免試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