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國內多省市血液儲備告急 患者要手術親人先獻血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6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血荒年年有 今年更嚴重

  患者要手術 親人先獻血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嚴重。連日來,國內多個省市的血液儲備紛紛告急。“血荒”真成“頑症”?“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血荒”既有醫療服務增長導致臨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眾對義務獻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籌集機制尚待改進等深層次問題。

  “為血所困”:要手術先“自籌”?

  北京市從7月就出現“季節性缺血”,有患者反映“北京各大醫院鬧血荒,患者要手術,親人先獻血”。

  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傅先生近期“為血所困”。他年屆八旬的父親跌傷,好不容易找到北京一家著名三甲醫院準備手術,但萬萬沒想到醫院竟然“沒血”。院方告知,病人手術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漿,患者家屬需“自籌”。

  傅先生和他的一名親屬分別提供400毫升血液後,還缺400毫升。此時有“高人”指路:血不夠可以“買”。一打聽,這“血價”高得驚人,每100毫升竟要1500元。

  被“找血”折磨得無可奈何的傅先生説:“真沒想到‘血荒’如此嚴重,三甲大醫院尚且如此,其他基層醫院可能更加緊張。”

  上海市血液管理辦公室的主頁上,表示A型、O型血輕度緊缺的黃色預警信號一直醒目地滾動著。上海市175家用血醫院都在根據預警減少源頭支出,但只是緩兵之計。臨近年底,各類手術需求囤積,血液供不應求、擇期手術需要排隊的局面更加嚴峻。

  我國目前的血液緊缺波及面越來越大,包括歷來被認為無償獻血做得很好的城市也出現緊缺。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表示,11月份以來,隨著北京市氣溫驟降,街頭獻血人數逐漸減少,但臨床用血持續增加,血液庫存量明顯走低。

  根據衛生部數據,近年來國內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遞增,臨床用血中自願無償獻血比例達到99%。但即便如此,臨床用血告急情況依然難以避免,一方面用血需求增長遠高於採血量增加;另一方面患者涌向大城市求醫也造成了區域性“血荒”矛盾突出。

  獻血率緣何走低?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口獻血率只有8.7‰,低於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國家的10.1‰。

  部分城市血液需求增量明顯,血液採集“靠天吃飯”。北京90%以上的無償獻血來自街頭流動採血點,採集渠道過於單一。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醫療機構診療累計人次達1.15億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48%,臨床用血量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加,採血的增長態勢卻遭遇“瓶頸”,供需矛盾凸顯。

  獻血、用血觀念需改進。從有償到無償獻血,在過渡轉型的過程中,無償獻血的理念還未在公民中廣泛傳播。在我國,無償獻血集中在大學生、軍人等群體;加上有獻血指標因素,許多單位和個人對獻血覺得是完成任務,不會想到主動奉獻。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陳勤奮説:“和國外擇期手術一半以上用血量靠自身輸血不同,許多患者會反對‘我都要手術了,還要讓我先出血啊?’‘為什麼人家能用別人的血,我卻不能夠用?’其實,自身輸血在安全性等方面優勢明顯。”

  公民普遍存在社會誠信下降的擔憂,這種不信任感直接衝擊了無償獻血等公益性事業。除了獻血影響身體甚至容易感染疾病等錯誤觀念和憂慮,在今年上海進行的一項“不獻血十大原因”的千人調查中,“擔心血液被牟利”名列第二,凸顯出大眾對於採供血環節的信任危機。

  據了解,行業內個別機構的運作存在問題,直接挫傷公眾獻血積極性。除了全額財政撥款,也有的採供血機構是差額財政撥款,甚至有個別自收自支搞經營。

  上海大學教授鄧偉志認為:“採供血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做到運行體制規範化、透明化,堅決保證公益屬性。”

  許多市民還對“無償獻血,有償用血”表示不理解。業內權威人士指出,目前自願獻血最大的激勵因素是獻血者可以免費用血,這樣的制度激勵對於大學生和外來人員吸引力很大,但是隨著醫保覆蓋面和報銷額的提高,免費用血的激勵措施正在逐步失靈;更有無償獻血者反映,免費用血手續繁瑣。現在依然缺少措施,可以廣泛調動起全民和企事業單位參與獻血的積極性。

  緩解“血荒”,回應公眾疑慮

  要緩解“血荒”,必須提高獻血率和公眾獻血熱情,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有效回應公眾的疑慮,把本應崇高的獻血事業和血液使用情況及相關信息,向社會公眾公開透明。

  上海市血液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輸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等專家建議,面對“信任危機”,有關部門應發佈一些及時、準確和有效的回應信息。長遠來看,仍需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支持無償獻血。

  除了廣泛深入宣傳發動外,方便和優化獻血環境,做好血液“開源”和“節流”,也是破解“血荒”的有效抓手。

  “我們將依靠新技術,延長血液保存時間‘豐季多儲存’。”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表示,為了延長血液的“保質期”,從去年開始,北京市已經將應用於RH陰性稀有血型保存的超低溫冷凍紅細胞技術應用於普通血型。這意味著原本只有35天保存期的血液,將能在零下80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下冷凍儲存數年。此外,京滬等地正紛紛開展建立獻血網絡平臺、預約獻血等探索。

  陳勤奮認為,解決供需矛盾需“開源節流”,廣大醫務人員都要具備節約用血的觀念,嚴格臨床用血指標,“其實一些時候病人失少量血的風險要遠遠小于輸注異體血的風險。”

  專家建議,血液募集是公益事業,其檢驗、儲存的成本究竟多少,應有更精細化的核算,也應逐步向公眾開放查詢。同時,逐步改進現行的獻血者可以免費用血的激勵機制,建立無償獻血長效機制。(新華社上海12月15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仇逸 李亞紅 陸文軍)

熱詞:

  • 血荒
  • 血液保存
  • 患者家屬
  • 新華視點
  • 免費用血
  • 臨床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