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留學生辦打工子弟愛心會 用集裝箱搭建教室(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1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孩子們在黑橋活動中心內上課

何樂

北京黑橋社區活動中心的集裝箱教室

  美國留學生何樂五年前創辦的“打工子弟愛心會”,已成為擁有30余名正式員工、1100多名志願者的公益組織,他們在城市邊緣用集裝箱搭建的教室裏,承載了這些志願者和無數打工子弟的青春夢想

  日前,微博上一組轉發率極高的圖片,令外來工子女教育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圖片內容是北京郊外一排專為打工者子弟提供課外教育服務的集裝箱教室。這些“教室”屬於“打工子弟愛心會”(簡稱CMC,Compassion for Migrant Children)。CMC的創始人來自美國,中文名叫“何樂”。他想讓這些孩子們放學後有一個地方可以去,接受作業輔導、參與興趣課程,在大都市裏給打工子弟一個溫暖。

  CMC已成立近五年,已經發展成正式註冊的慈善機構CMC打工子弟愛心會,累計受益者達7000余人,累計服務時間40萬小時,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六家社區活動中心。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北京黑橋村的社區活動中心。

  1. 五顏六色的集裝箱

  要幫助孩子,就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據中國企業社會責任CSR2007年數據,中國目前有2000萬流動兒童,北京有50萬。數字背後,是不少外來工子弟被忽視、被遺忘的故事。2006年,美國留學生何樂隨北京語言大學的同學一道去打工子弟學校當志願者,這次畢業前夕的普通公益活動,成了他留在中國的動機:這些孩子需要幫助。

  何樂是他的中文名字,取“何樂而不為”之意。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拿出1萬元積蓄,在北京朝陽區大望京開設了第一家社區活動中心,專門為打工子弟提供課後輔導。

  五年過去了,當初的活動中心已經發展成正式註冊的慈善機構CMC打工子弟愛心會,目前累計受益者已達7000余人,累計服務時間40萬小時,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六家社區活動中心。

  申雅靜是CMC資歷最深的“元老”之一,對創辦伊始的困難記憶猶新。最初他們沒有資金來源,所有經費都是志願者掏腰包,為了省下一筆裝修費,創始人們一起動手粉刷教室。2009年,這個凝聚了不少心血和汗水的社區活動中心,因為城市建設而被拆遷。當年轟動一時的“大望京三號商業用地”成為新地王的背後,是CMC這個活動中心不得不搬遷的命運,投入的裝修改造資金也打了水漂。

  於是,在籌建黑橋社區活動中心時,何樂提出用集裝箱代替傳統住房。

  “要想幫助孩子,最好和孩子們在一起,而且要保證穩定和連續性。”這一直是何樂的基本宗旨。而集裝箱方便搬遷和拆卸的特點,使其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年代更具靈活性:打工子弟家庭搬到哪,集裝箱教室就遷到哪。另外,集裝箱在空間設計上也更靈活,可以根據學生數量隨時調整教室面積,CMC親切地稱它為“活力魔方”。

  黑橋村位於中國電影博物館附近。走進這個北京東北角的小村莊,幾乎感受不到大都會的氣息,街道兩旁橫七豎八地擺著販賣各式日用品的推車,接近乾涸的河道裏扔滿了花花綠綠的包裝袋,末班公交車只開到下午六點。時不時有幾駕馬車或驢車走過路旁,揚起一陣黃沙。CMC那十幾個色彩鮮艷的集裝箱,是這裡最醒目的建築,在周圍兩米高的小平房群裏,一眼就能被認出來。

  白天大多數時間裏,這兒沒什麼動靜,直到下午四點半,沉寂一天的中心迎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過很快又會安靜下來,只能聽到鉛筆在作業本上劃過的沙沙聲,一個小時之後,操場上再次熱鬧起來,男孩們三五成群打籃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女孩聚在一起跳繩或玩皮筋,也有孩子把棋盤鋪到桌臺上,殺一盤象棋、軍棋或五子棋,這是孩子們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光。六點半左右,志願者會提醒孩子們回家時間到了,沒有家長來接送,他們都自己背好書包,走向周邊灰黑色的低矮建築,腿腳快的孩子五分鐘就可以到家。

  2. 遊走在城市的邊緣

  與政府溝通,是門值得鑽研的“學問”

  黑橋社區活動中心目前有100多名學生,20多名志願者。按照慣例,至少要有10名志願者,兩人一組,五個小組輪流負責週一到週五的課後輔導,同時教授孩子們一些興趣課程如手工、美術等。為了靈活處理,黑橋中心將第二個小時的興趣課時間改為體育課自由活動,至於課後輔導的一小時,常常得由正式員工負責答疑解惑和維持秩序。但CMC表示,志願者沒有全部到位並不是因為報名者不多,而是因為新學期剛剛開始,篩選工作還在進行中,目前報名的志願者已有一千多名。

  黑橋現在有五個針對不同年級的集裝箱教室,粉刷成綠藍灰紅黃五色的教室分別對應一至五年級,圖書館和計算中心尚未投入使用,目前只開放了兩個教室。室內陳設很簡單,除了講臺、黑板、桌椅、日光燈、空調和飲水機等設施外,教室後面的一幅彩色壁畫是唯一的裝飾物。

  該中心工作人員謝穎芝告訴記者,用集裝箱做教室雖然在國外有先例,但對他們而言很多地方仍需摸索,比如之前就沒想到集裝箱導熱性很強,夏季暴曬後很熱,需要裝空調;其次是容易掉漆,箱體上的塗鴉會變模糊,必須選用特殊漆料……目前,CMC其他五個社區都是平房,另一位工作人員申雅靜説:“集裝箱是新的嘗試,但不代表以後會全部採取這種模式,可能將來會想出第三種方法。”

  自今年五月投入使用以來,黑橋社區活動中心已逐漸被村子裏的家長和學生接受和信任。當初選址在此,是看中了附近有星火、紅旗兩所打工子弟小學,孩子們放學後順路就能到中心來學習,距離公交車站也不遠,步行在十五分鐘之內,志願者來工作也方便。更令CMC滿意的是,黑橋附近有幾所高校,可以招募大學生志願者。

  現在看來,黑橋的選址是正確的。今年暑假前後,北京市朝陽、海淀、大興區24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自辦校被關停或拆除,CMC東壩社區中心周邊的打工子弟學校就在其中,孩子們不得不去很遠的地方讀書,放學後趕到社區活動中心時已經很晚了,只能待半個小時,很多孩子不得不放棄輔導。黑橋的情況則恰恰相反,打工子弟學校停辦之後,古城、廠甸等地學校併入紅旗小學,新轉來很多學生,有些家庭因為孩子讀書遷入該地,希望參加課後輔導項目的家庭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家長詢問CMC能不能辦一所學校。但何樂有清晰的看法:“我們要做的是對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做補充,教育歸根結底是政府的事情,學校不能是我們來辦的。”

  何樂在創辦CMC時,與其他教育公益組織最大的不同就是採用社區活動中心模式來提供服務,這是借鑒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不過,這也令CMC面臨更多的挑戰:每個社區的環境和情況都不一樣,每建立一個新的社區活動中心都必須了解當地教育、文化、政府、經濟等多方面狀況,以便更好地為孩子們提供服務、更有效地應對突發狀況。每次開設新的社區活動中心,總要花些時間和政府部門溝通。

  謝穎芝告訴記者:“(政府)最開始對CMC很擔心,不太清楚我們打算做些什麼,後來溝通多了,就很支持我們的工作。”就黑橋而言,中心日常所需水電都是由村裏幫助解決的,但對於交涉的細節,工作人員用“一言難盡”回應,不肯透露更多;CMC如何得到這塊土地的使用權,也不願多講,只是強調協調過程很複雜。

  對於一個由外國人領導的團隊而言,怎樣與政府打交道是一門比較陌生的學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CMC在北京的活動中心配合政府相關要求,停辦暑期夏令營項目;上海的社區活動中心也曾在世博會期間給予同樣的配合。在不斷探索、不斷磨合的努力下,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CMC還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一同發起成立了“活力社區”基金,合作開展多項項目活動,並接受各方捐款。今年,“活力社區”基金申請了朝陽區政府社會建設辦公室採購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並順利通過了申請,黑橋及東壩兩個中心的多個項目因此得到了朝陽區政府的認可和資金支持。

  從最初幾個熱血青年一拍腦袋成立的社區中心,到今天有30余名正式員工、1100多名志願者的公益組織,CMC已經不再沿用“一起出錢、一起幹活”的工作模式,人員管理和資金使用上都更專業有效。報名的志願者只有承諾完整服務一個週期(10-12周)才能夠被接受,這使得志願者的質量得到基本保證;CMC是純公益組織,運營資金完全來自個人、企業和基金會捐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在開設新社區中心時尤其審慎。

  3. 為了一個共同需要

  打工者子弟,和城裏孩子沒什麼不同

  CMC在中國志願者中,95%以上是中國人,以大學生居多,有些甚至特意從外地趕來。和其他公益組織相比,CMC的國際化背景對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英語與中文共同作為工作語言使用,工作手冊是英文撰寫,向每一位上崗的志願者提供完整的培訓課程。每年報名參與的人很多,若能順利通過簡歷篩選、面試等一系列程序,還必須簽署一份工作協議。整個團隊十分年輕,“70後”、“80後”佔絕大多數。

  李在洋是個21歲的小夥子,這個瘦弱的大男孩,笑起來略帶幾分靦腆。他來自農民工大省河南,也曾在打工子弟學校讀書。2008年,他參加了CMC的生活職業技能培訓,之後去快餐店工作,但一直懷揣著為打工子弟做些事情的想法,所以回到CMC,成為黑橋社區活動中心的一名員工,同時也在認真地準備成人高考。他平日裏做些場地協調、活動安排、道具管理等零散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什麼活兒都幹。每天一到自由活動時間,他就成了活動中心裏最忙碌的人,孩子們都認識他,圍著他要各種遊戲道具,而他就像機器貓似的,從儲藏室裏把東西一樣樣“變”出來。

  雷特也是一位二十齣頭的大男孩,上學期間他有個去IBM的實習機會,令很多同齡人艷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CMC需要志願者。懷著好奇心報名參加,順利成為了東壩超級星期六的英語課教師。一個學期的志願者服務結束後,他發現CMC的工作氣氛和環境很對他的胃口,於是繼續申請在組織內實習,畢業後順理成章地來到這裡工作。

  孩子們淘氣起來,有時會令還是學生的志願者們手足無措,不得不想一些怪招來“制服”他們,讓他們乖乖聽話。雷特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是不好好聽課,他板起面孔讓所有孩子都站到教室最後面,自己則站在講臺上,告訴孩子們自己曾經也是站在他們現在的位置,只有一步步努力,才能慢慢向前行。經過這一番“折騰”,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認真地聽他講課。

  問所有CMC員工同一個問題:打工者子弟和城裏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答案也只有一個:沒什麼不一樣。若繼續追問,他們會笑著説,和咱們小時候都一樣,就是小孩子。這些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硬體和軟體條件都遠遠不及城裏小孩,但他們對學習的渴望、愛玩的天性以及對未知事物的好奇都與同齡人沒有區別。小女孩在頭髮上別著一朵粉紅色的塑料花,聽説要給她拍照馬上擺好姿勢衝鏡頭喜滋滋地笑;小男孩拿著棋,到處找人和他殺一局比比高下。

  韋思瀚是黑橋中心年紀最大的孩子之一,今年讀六年級,不同於其他小男孩對記者提問的躲避或不耐煩,他很乖巧地放下手中正在玩的五子棋,耐心回答。他也算是黑橋中心的“老”學生了,五年級一年參加了兩個週期的ASP(課後輔導)項目,如今是第三次報名。不過據他説,六年級的孩子不被硬性要求接受第一小時的課後輔導,他可以在院子裏和同學一起玩兩個小時的遊戲。當被問到什麼時候做家庭作業,他只是笑。過去一年他學會了不少東西,比如籃球、象棋、軍棋等等,很喜歡在中心度過的時光。

  和中心僅有一步之遙的一排平房裏,住著一家從山東來的農民工,他們的小兒子代世華馬上要讀小學了,今年暑假剛剛從山東來到北京。為了兒子讀書方便,全家搬來黑橋村。開學初,代世華媽媽帶兒子去黑橋中心報名ASP輔導項目,結果被拒絕了,理由是中心老師人手不夠,只接收九歲以上的學生,以後志願者全部到崗後才能接受他的報名。每天代世華就在家裏寫作業,然後去社區中心裏面找同學做遊戲、打球。隔壁家的孩子因為報名參加了暑期項目,新學期開始後可以接受課後輔導。對於代媽媽而言,兒子不能去接受輔導並不令她特別著急。在她眼裏,黑橋中心就是一個孩子們放學後可以待的地方,和老師同學一起學習總歸是不會錯的。

  一名來自四川的朱姓小朋友,走路搖搖晃晃,淌著兩道清鼻涕,見誰都笑。剛剛四歲的他,説話都還沒利索。他家裏還有一個哥哥和姐姐,每天幼兒園放學後他來這邊,課後輔導結束後跟哥哥姐姐一起回家。據謝穎芝介紹,類似這樣跟哥哥姐姐來社區中心的小孩子很多,CMC正籌備一個針對1-4歲孩子的項目,目前在東壩試驗,打算帶著這些孩子們讀書、畫畫、做遊戲,教他們與人溝通、生活自理等等。

責任編輯:祝新宇

熱詞:

  • 教室
  • 集裝箱
  • CMC
  • 打工子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