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揭秘文物市場鑒定亂局:“互不拆臺”成潛規則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名為《人體蔣碧薇女士》的爭議畫作。

  本報記者 張向陽

  一張連“偽作”都算不上的學生習作,竟然成了徐悲鴻的作品進入國內知名拍賣公司的殿堂,高調地拍出7280萬元的天價!兩件隨便找來一些玉片串起來的所謂“金縷玉衣”,就被幾個著名專家“評估”為24億元。這不禁令人慨嘆:藝術品和文物鑒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誰來為文物鑒定正名

  近來,“金縷玉衣騙貸案”、“徐悲鴻假畫事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此前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裏經過專家鑒定的唐代“壺王”,也被指為贗品;不久前,曾經創下近現代書畫拍價新紀錄、以4.225億

  元成交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也被有些業內人士懷疑為贗品……

  然而,還不止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劉先生花387萬元,從故宮博物院著名陶瓷鑒定專家毛曉滬手裏購得“宋代汝窯碗”一隻,還附帶一份由“中國文物鑒定中心和中國古陶瓷科技鑒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鑒定證書。然而,此碗卻被五位故宮陶瓷鑒定專家當場指出是假貨。目前,劉先生已經向法院起訴,以維護民事方面的權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場上以不到500元價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鑒定機構經儀器分析檢測後認定為“西晉真品”,這家鑒定機構從2009年以來已經鑒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論及近年來出現在藝術品市場上大量的天價贗品,更是數不勝數。

  虛假鑒定文物,獅子大開口亂開天價,出具鑒定證書讓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亂真,這是目前鑒定隊伍中出現的亂象之一,卻足以對成千上萬的收藏者造成傷害,也讓藏家們陷入信任危機,某些“鑒定師”在世人眼裏大失公信。這不禁讓人擔心:“誰來為文物鑒定正名?”

  有專家“渾水摸魚”

  著名青銅器收藏專家張頌斌先生説:“近年來隨著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收藏投資者對藏品的鑒定需求越來越大,於是各類民間文物鑒定機構、鑒定專家也相繼興起,這對收藏市場的發展來説本是無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有個別機構和個人則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與價值訴求的心理,打著‘鑒定師’旗號的偽專家充斥市場,導致收藏市場遭遇鑒定混亂的發展瓶頸。”

  “像中國這樣,鑒定組織遍地開花,以收費為目的,在國際上少見。”曾出版多部紀實作品揭露收藏市場黑幕的文化學者吳樹説,普遍的做法是,鑒定專家會對被鑒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實際價值高得多的評估價,因為這與鑒定專家的利益直接挂鉤。“目前在業界,不開鑒定證書的情況下,鑒定費大約為100元至500元,開鑒定證書的話,鑒定費則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萬元,根據鑒定專家的名頭來,名頭越大,收費越貴。”

  道德有瑕疵就別混了

  張頌斌説:“目前在鑒定中出現的問題,一是水平不到,另一點是有些人以牟利為目的。有些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鑒定往往不準確,因為會受到一些利益驅動。”他説,目前,造假技術發展很快,可以説是鑒定跟在造假後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還有些造假高手堪比專家,很容易矇混過關,有些名頭很大的文博專家,可能對市場上的造假情況不了解,往往在鑒定中出現紕漏。

  針對市場上有些所謂專家“把假的説成真的,把普通的説成天價”的狀況,張頌斌説,鑒定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有些藏品應該由多位專家分頭鑒定,寫出鑒定意見,並且要進行討論,出證書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説過,他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國外文物收藏界,國外的文物鑒定基本採信個人口碑。比如原蘇富比亞洲區主席、瓷器鑒定專家朱廉湯普森,很多大買家就聽他一句話,他説對就對,他説錯就錯。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挾著參與

  鑒定,也不可能為了拿幾個錢就放鬆鑒定尺度。技術上出錯可以原諒,道德出現瑕疵,終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業混了。

  真真假假,説還是不説

  山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博物館研究員白雲哲先生認為:藝術品與其他商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説真,我説假”的情況,有時候真説不清楚。它的標準不好界定,古玩店的東西也好,拍賣會上的拍品也好,誰鑒定了?鑒定準嗎?往往會出現爭議,所以在藝術品市場上打假,往往難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鑒定專家業務水平準不準的問題,更複雜的是,有了利益驅動,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還去買假,因為他可以再賣出去。

  對於很多收藏者來説,文化市場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強管理,促進行業自律;一方面要加強文物知識的普及工作,讓藏家提高鑒賞水平,減少“打眼”的機會。

  據一位業內人士稱:在鑒定行業,有著“互相不拆臺”的不成文規矩。也就是説,一個鑒定專家已經開出的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會拆臺,而會選擇私下溝通。在謝根榮“金縷玉衣”的鑒定上,幾位鑒定專家就表示,當時是最權威的史樹青先生給出了24億元的評估價,其他專家便不好發表不同意見。在一次民間鑒定會上,記者也曾見到,對於有些專家鑒定過的藏品,其他專家即使發現有問題也不便發表意見,一位專家無奈地向記者透露:“都在一塊兒混,不願弄些得罪人的事。”據説他還因此曾被人找上門來。説還是不説,這是個難題。

  自律和監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國民間的文物鑒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業自治,也缺乏法律層面的規範和監管。與文物鑒定有關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護法、拍賣法、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管理規定、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等,幾乎對民間的文物鑒定沒有涉及,有關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等也是空白。

  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於“三無”狀態:首先是無法律管,雖然文化部2009年出臺的《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對文物鑒定有相關規定,但這部行政規章的內容並未涉及目前廣泛存在的民間文物鑒定;其次是無機構管,省文物局只對該局批准設立的文物司法鑒定機構進行管理,民間文物鑒定目前沒有機構管理;再次是鑒定者無需承擔鑒定責任,即使文物鑒定被確定為虛假,也難以追究鑒定者的責任,因為沒有哪條法律法規對此進行明確規定。

  濟南市博物館館長李曉峰説:“前幾年,在世界博物館日,他們曾經組織專家為社會服務義務做鑒定,在鑒定中發現90%的藏品是倣品或者贗品,真正夠得上文物級別的非常少。現在古玩市場上動不動就是專家,哪來這麼多專家啊?”他認為,要端正文物鑒定市場的風氣,既要靠行業自律,也要靠包括媒體監督在內的社會監督,同時還需要法制建設。“過去文物鑒定是文人圈裏的雅事,現在是‘全民收藏’時代,有相關法規的規範,才能保障文物鑒定行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鑒定程序
  • 文物保護法
  • 世界博物館日
  • 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