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達芬奇”直戳消費和監管軟肋 治理假洋貨需重典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冒充洋品牌,達芬奇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在山東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偉長這句話的背後,是“達芬奇事件”的持續發酵。

  這種發酵固然與達芬奇的道歉信缺乏誠意有關,更反映了大眾的一種普遍擔憂:“達芬奇”之後,還有多少“披洋皮”的國貨?假洋貨又該如何監管?

  “披洋皮”國貨還將繼續存在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洋品牌”被踢爆本土身份,其中更不乏人們早已經耳熟能詳的大牌子,如號稱很德國的歐典地板、英國傑士邦、美國阿詩丹頓、法國尚瑪可、“英倫”汽車等,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造假的手段有很多,很多時候其實是打了法律的擦邊球。”業內人士介紹,當前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土生土長的國産品牌取個洋名字;此外還有披著“洋皮”的國貨,自稱是國外知名品牌,但實際是在外國開設一個空殼公司,並在中國註冊商標或是轉讓或授權國內公司;假冒國外註冊商標持有人,但實際不存在;以及像“達芬奇”這種,先將國內生産的傢具運送到意大利,再折返回中國,或經停保稅區就回到國內,各種進口手續齊全的。

  中國的“假洋鬼子”為啥這麼多?劉偉長認為,消費者有一種心態,覺得外國的東西就是好。“達芬奇它們只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訴求。”

  劉偉長説,“從這個角度上講,冒充洋品牌,達芬奇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企業無誠信品牌價值就為零

  “從商業模式上講,産地在中國,運出去重新報關,獲得一個國際品牌的身份,然後再重新回到中國,的確是沒有任何問題,現在正流行的Iphone、Ipad都是在國內完成生産、組裝,然後再以‘進口産品’的身份回到國內銷售的。”正略鈞策管理諮詢顧問周浩清説,“但是復進口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即生産廠家必須要依法生産、經營。”

  “達芬奇給自己樹立了一個高端奢侈品的品牌形象,卻不願意做好生産環節。從目前的媒體報道來看,至少存在著標識混亂、部分産品成分虛假標注、交貨不符合合同、甲醛等有害氣體超標、非實木傢具標注全實木傢具等問題,也就是説,為了降低生産成本、追求高額利潤欺詐消費者。”周浩清説。

  劉偉長也認為,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加工貿易、貼牌生産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和製造業的常態。而企業為了降低生産與流通成本進行全球佈局,無可厚非,但整個生産過程必須公開、透明。“誠信在品牌發展過程中是第一位的,企業沒有誠信,品牌的價值就會歸零。”

  硬造的品牌一戳就破

  “假洋貨、假洋品牌頻出,包裝手段不斷翻新、登峰造極,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企業不是立志打造品牌而是刻意造品牌。但是,其造假欺詐的手段越高明,對自己的破壞也越大。”長期從事企業培訓和品牌管理的北京影響力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永忠對此十分感慨。

  省工商局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市場從來都沒斷過假貨、劣貨,欺詐也屢屢出現。“前些年多是直接造假,現在集中在倣冒名牌、名企上。這幾年造假和欺詐又開始盯上包裝製造虛假洋品牌、高端奢侈品上。當然,其賺取的不法利潤也大大提高,到了十多倍乃至更高。”

  “雖然我們現在經常提品牌營銷、品牌包裝,但是,打造品牌不等於硬‘造’品牌。名牌是通過經年積累、扎紮實實一步步一點點一年年營造出來的,而不是像他們包裝達芬奇傢具、歐典地板這樣挖空心思用欺詐不實的手段去憑空硬造的。”劉永忠説,如此硬造出來的所謂品牌,一旦被戳破就可能轟然倒地。

  我省品牌營銷專家李先生表示,哪一個大品牌不是經歷了許多坎坷風雨成長起來的。大品牌也不是不出問題,但不會一齣事就被“一劍封喉”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公憤。

  治理假洋貨也得用重典

  “披著洋外衣的假洋品牌頻頻出現,我們不能僅歸結為企業誠信缺失,我們還要問問監管部門,為什麼沒有足夠的手段和辦法提前扼制住造假者、欺詐者。”劉永忠認為,當前假洋貨氾濫,根本原因還在於社會監管機制和法律存在缺陷,法律軟弱、監管失責、處罰不力導致眾多企業屢屢以身試法。

  撇開多頭監督、體制不順、法規不全、執法力量不足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原因,劉永忠認為,市場監管和違規處罰上,國內的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較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對不法行為規定的罰責有的含糊不清,有的處罰較輕,還有的甚至沒有罰責,客觀上導致企業的違規違法成本太低。”

  “對那些不誠信的企業、有欺詐的行業、質量不合格的企業,一旦發現就罰個傾家蕩産、讓他們終生再也不能從事生産和經營。”省質監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也表示了與劉永忠相倣的觀點,像對待當前事故頻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樣,治理此類假洋品牌問題也要重典治亂。他説,合格的産品不是管出來的,而是生産出來的,而對待不依法生産、不依法誠信經營的企業就要重罰。

責任編輯:李漢森

熱詞:

  • 達芬奇
  • 監管軟肋
  • 假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