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22日夏至:解暑多吃"苦" 古代曾放假一天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1日 1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片)

  根據新近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今年夏至的準確時間為6月22日1時16分。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也是第十個節氣,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夏至是晝夜變化的界限,此後,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在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説法。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則開始衰退。

  作為我國權威的天文測算部門,紫金山天文臺負責實施我國的日曆編算和發佈,每年編算次年的農曆日曆,其中包括朔望和節氣時刻,時間均精確到分鐘,作為標準在每年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中正式發表,並以《日曆資料》的形式對外發佈。

  22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民俗專家表示,夏至是農曆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麵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並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王來華介紹説,夏至,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據稱,夏至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

  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

  王來華表示,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説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説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幹湯麵、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這天,除食麵食外,我國有的地方要食涼粉、涼皮,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吃茶葉蛋,一些地方還有食狗肉的習慣。

(資料圖片)

  22日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夏至。此時節,氣溫較高,天氣悶熱,容易中暑。專家提醒説,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因此,從現在起就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介紹説,中暑是發生在夏天或高溫環境下的一種急性病。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産熱和散熱正好相等,所以,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37℃左右。但在強烈的夏日陽光下照射過久,紅外線能使人的大腦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容易發生中暑。另外,如出汗過多,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鹽代謝發生障礙,也會中暑。身體過度疲勞,體弱多病也是發生中暑的原因。

  “中暑的特點是發病急,轉變快,且易傷津耗氣。在夏天或高溫作業場所工作一段時間後,有輕度頭痛、頭暈、耳鳴、噁心、眼花、無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李艷玲説。

  炎炎夏日,如何預防中暑的發生呢?李艷玲提示説,首先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同時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中午陽光最強或溫度最高的時候多休息,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勞動、學習。野外工作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並注意適當休息,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對中暑有一定預防作用,夏日工作時最好隨身攜帶。

  其次,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節。夏日應少吃脂肪類厚膩葷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適應夏天胃腸的消化能力。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佐以魚肉蛋奶,保證人體必須的水分、鹽水、熱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物質的補充。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多食含鉀食物,如海帶、豆製品、紫菜、土豆、西瓜、香蕉等。

  李艷玲表示,若出現中暑先兆時,應暫停工作,立即將患者轉移到清涼通風的環境中,解開衣服,脫掉過多的衣物,涂擦清涼油,服人丹或十滴水,多喝淡鹽水或清涼飲料,頭部冷敷,可用冷水擦澡。經休息、降溫處理,一般4小時即可恢復。重症中暑,應迅速搶救。若有高熱者,可給予物理降溫;有呼吸困難者可進行人工呼吸;對於熱衰竭或熱痙攣,主要是補充水分與氯化鈉,重者靜脈輸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水。

  22日是農曆夏至節氣。烈日炎炎,暑熱難耐。營養專家提醒説,此時節,公眾要多吃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這些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欲。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表示,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尤為適宜,尤其是夏至過後,盛夏來臨之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种醫療、保健功能。

  李艷玲介紹説,蓮子等苦味食品中,均有一定的可可鹼和咖啡因,食用後可醒腦,有舒適輕鬆的感覺,可使人們從夏日熱煩的心理狀態中鬆弛下來,從而恢復精力。

  苦味蔬菜也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蔬菜,如苦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等多種成分,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淤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對大腸桿菌及白血病細胞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如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平肝涼血的作用。經常食用,對咳嗽多痰、牙痛、眼腫者具有較好的輔助療效。此外,芹菜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

  盛夏,人們往往食欲不振,而苦瓜能刺激人體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熱防暑。用鮮苦瓜搗汁或煎湯,對肝火赤目、胃熱煩渴、濕熱痢疾,都是輔助食療佳品。苦瓜炮製的涼茶,飲後還可消暑怡神。

  “除以上這幾種苦味蔬菜外,蒲公英、苦筍、雞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苦味蔬菜也應該多吃。”李艷玲強調説。

  李艷玲還提醒説,盛夏時節,人們出汗多而易丟失津液,除了要吃苦味食物外,還應適當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不僅能斂汗止瀉祛濕,還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

  6月22日迎來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有關專家表示,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值此時節,公眾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在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恪遵憲度抄本》中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個小時左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説,“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到40℃左右。

  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在此提醒説,此時節,公眾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中午氣溫高,可用午睡補充夜裏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腦溢血和冠心病的發生率。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夜間不宜一直開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此時節,人們還要節欲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同時要注意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

責任編輯:呂媛媛

熱詞:

  • 夏至
  • 夏至日
  • 重症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