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中國百家網站簽署自律公約 抵制非法網絡公關行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1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揭秘網絡公關背後黑幕:偽造新華社公函要求網站刪帖

  在這個號稱整個社會都可以“搬”到網上的時代,網絡與現實是如此地膠著不分。對任何企業而言,網絡輿情的一點點風水草動,都可能讓它們的商譽在消費者心中大起大落。

  在此背景之下,專為各家企業處理網絡輿情的機構——“網絡公關”應運而生,並迅速擴張。據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稱,2008年度網絡公關的年産值高達8.8億元,目前更成為公共關係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然而,與此同時,網絡公關正在變成“花錢刪帖”、“以帖訛錢”的代名詞。究竟是什麼讓網絡公關變成了一條“灰色産業鏈”,甚至越變越黑?記者通過個案分析和專家訪談,試圖揭開這個灰色世界的秘密。

  一則被各大網站廣泛轉載的新華社報道,為何會在同一時間,在多數網友的視線中消失?采寫新聞的記者感到困惑,刪帖的網站卻“有憑有據”。針對這一怪事,記者隨即展開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一張偽造的“新華社”函,及其背後折射出的網絡公關亂象,逐漸浮出了水面。

  “新華社”要求刪帖:從還是不從?

  2009年8月11日,新華網上登出了一篇題為《珠海:“中國空調能效標誌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聞報道,報道隨後被中國網、人民網等多家網站轉載。然而,幾天后,該文作者——新華社記者蔡國兆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時意外地發現,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網站銷聲匿跡了。

  “除了新華網和一些小網站外,在中國網等大網站上,我的文章就只剩下一個題目。要麼點不開,就是點開了,裏面也沒內容。”蔡國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困惑。“新華社在撤稿子方面是很嚴格的。如果報道本身出了錯,新華網自己會撤掉,並且會通知作者。”他説,“但是,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新華網上也保留著那篇報道,怎麼其他網站説撤就撤了?”這一按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今出現在蔡國兆身上,令他倍感蹊蹺。“我估計是有人找了關係,弄得我有點兒暈。”蔡國兆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