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調查稱8成領導草根出身 近半富豪白手起家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7日 13: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人民論壇》雜誌針對兩個對應命題———“草根身份”和“成功人士”展開調查。

  文章表示,當今中國存在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諸多人埋怨社會階層固化,難以向上流動;另一方面,大量“草根”卻抓住了時代機遇,通過個人奮鬥實現了成功。“無望”與“希望”相互交織的強烈對比,令人深思和警醒。

  ■數據

  ■分析■數據

  近九成人自認草根

  對於調查設置的問題:你認為自己是“草根”出身嗎?有89.6%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是“草根”出身;選擇“不好説”的為5.6%;選擇“不是”的僅為4.8%。

  而在典型群體的隨機調查當中,83.4%的黨政幹部、84.1%的專家學者、85.3%的公司白領、80.3%的北大和清華等知名學府的大學生,都自認出身草根———這些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或者説成功人士“後備軍”,自認草根的比例均超過八成。

  ■分析

  草根成功機遇普存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中國社會出身的公平性,大眾幾乎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一現象的産生有其歷史的原因,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斷的社會主義改造,“貴族”、“富翁”在階級上被消滅。因此,上溯個人背景,社會公眾大都來自一般家庭,父母無外乎農民、工薪階層或藍領一族。這就為草根成功與個體成長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社會條件。上述“成功人士典型群體”自認草根的平均比例超八成,也充分説明當前草根成功的機遇普遍存在。

  ■數據

  近半胡潤富豪出身草根

  全社會草根成功人士比例有多高?針對這個問題,67.6%的受調查者選擇了“不足5%”;17.9%的選擇了“10%”;9.1%的選擇了“15%”;5.4%的選擇了“20%以上”。可見,大多數人認為成功草根的比例微乎其微。

  而一項針對胡潤富豪榜所公佈富豪身份的調查結果顯示,從1999年~2009年,每年前50名(去掉重復上榜者),共計205名富翁中有100名富翁,其家庭出身一貧如洗,“草根”富翁的比例接近50%。

  ■分析

  少數人獲得了大量財富

  這兩組數據的對比,至少從兩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社會財富的現狀:第一,胡潤富豪榜上草根富豪比例較高,説明改革開放以來,草根通過不懈努力有很大的成功幾率,但是由於草根公眾的基數很大,能夠登上金字塔頂端的畢竟是少數的“幸運兒”,因此在公眾印象中草根人士的總體比例不高;第二,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社會財富分配上的不平衡,極少數人獲得了大量財富,而大量草根卻缺乏財富積聚,難以成功。

  ■數據

  “善抓機遇”最受肯定

  中國的草根成功群體是伴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起來的。草根成功首要的必備條件是什麼?調查結果顯示,“善抓機遇,不怕冒險,敢於豁出去”佔比19.2%,列首位。其次,“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吃苦耐勞,懂得感恩”佔比17.4%,列第二位。“有一定的外部條件,找到展現自我的平臺”佔比17.2%,列第三位。

  改革開放以來商業上的成功説明“善抓機遇”的重要意義。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李書福躬耕田畝……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臺靠山。他們幾乎都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抓住機遇,打開了自己創業致富的天地。

  ■分析

  找到機會和平臺是關鍵

  專家指出,調查結果揭示了草根成功的規律也與大眾的認知狀況相符。成功與否與個人的基本素質有關,學歷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智商”和“情商”的結合。草根無錢無權,要想改變一窮二白的生活現狀,就必須加倍開發自己的體能和智力,勤勉努力是鋪就成功之路的第一塊基石。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無數荊棘或陷阱,作為“草根”一族,你手裏缺少助力的錢勢柺棍,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樂觀主義精神正是草根們應對挫敗困厄的兩大法寶。

  通過分析成功者典型案例,我們發現,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對於草根成功來説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縱使滿懷抱負,如果沒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臺,展現自己,那成功也只是“鏡中月”、“水中花”。

  據《人民論壇》

  “草根”

  “草根”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指普通平民百姓———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工人、農民等一般城鄉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