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央企入粵潮涌:廣東獲71家央企2.5萬億投資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5日 16: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財經國家週刊》報道,2010年年中興起的央企投資大潮,2011年波及廣東。“騰籠換鳥”的經濟大轉型戰略下,廣東和央企將如何共贏?

  2.5萬億元。這個最新公佈的巨量投資計劃,不是來自中央政府,而是來自廣東省與近三分之二央企的聯姻。

  3月中旬以來,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帶隊、各主要部門、地市領導悉數到場的廣東省政府招商團來到北京,先後簽下249個合同項目,總投資2.539萬億元。而其合作方,則是71家央企,佔全部央企(122家)的58%強。

  這並非個案。2010年年中至今,央企在投資方面突飛猛進,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省份,處處見其聲影,其帶到各地的投資項目動輒千億,體量之重引人注目。而早在廣東之前,山西、安徽、貴州、雲南、福建等省份已打造書記省長帶隊的豪華招商團,與央企全面接洽,屢屢釋放熱烈歡迎的訊息。

  “傍央企”

  最早公開向央企敞開懷抱的是山西這樣的資源密集省份,現在則是安徽、貴州等勞動力資源大省,以及福建、安徽這樣享有區域經濟發展國家級規劃的地區。地方政府“傍央企”潮頭正勁。

  借力促進當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這是廣東省及其地市級政府普遍宣稱的“傍央企”原因。

  2008年5月以來,本屆廣東省領導班子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設為核心議題,“雙轉移”、“騰籠換鳥”成為核心共識。

  “但當時,要引什麼‘鳥’來,爭議就很大。”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李羅力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2008年的時候,“換鳥”的對象有世界500強、台資港資中的大型企業集團,也有人提到央企,但意見不夠主流。

  2010年12月,接替李榮融(專欄)後一直未有公開言論的國資委主任王勇,召開了一次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全面闡述了央企“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戰略。會議剛閉幕,他就出現在福建、貴州兩省與央企的項目合作洽談會現場,分別促成了總額近4000億元、近3000億元的央地合作大單。

  廣東歡迎央企的聲音隨即迅速走強。“廣東也注意到了這種規模化、批量化推進央地合作的趨勢,開始地方政府引導、政府組團並組織動員。”廣東省發改委重點項目處聯絡人梁翼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介紹。

  民營經濟佔比超過65%(2009年)的廣東,是繼續給力民企、保持自身發展特色,還是引入央企,不顧及“狼來了”還是“浪來了”?在決策諮詢層面,這樣的爭論甚至鬧到了拍桌子的地步。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王就提醒説,最終簽下的萬億大單中,民營經濟最發達的佛山市,就沒有央企落地項目。

  地方的盤算

  在李羅力看來,全面對接央企還未成為廣東省的共識,但央企的優勢已在被決策層逐一認知和解讀:相比跨國公司、台資港資企業,央企最有可能、最有實力在短期內完成資源配置,進而引導産業轉型升級;央企在城際交通軌道、新能源、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的先天優勢,在戰略新興産業領域的抗風險能力,都值得地方政府吸納……

  “這些情況,都將在廣東與央企合作的過程中深入研究,以指導合作。”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梁永昌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

  此次巨量招商最積極的要屬省會廣州,先是3月中旬隨省政府簽下3799億元的央企項目,後又于3月下旬以“新廣州新商機”為口號,單獨在京簽下4538億元的央企項目。

  “廣州的尷尬,是既無大型國有企業巨頭,亦無民營企業巨頭,兩頭不討好。而在未來,更多需要部分重型化,通過大企業、大項目,來中和企業過於分散的格局,擴張地區經濟總量和素質。”王分析説。

  位居三線城市的揭陽,則意在擴張的加速度。其此前已與中石油有超千億合作項目,這次又引入了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等央企發展資源、能源、重化項目。

  2009年,央企提出整體上市動議,開始出現地方國企迎合央企的趨勢。到2010年年中,地方政府開始加入這個迎合隊伍。“其心態不言自明,大項目、大投資改變的何止是GDP和財政,(對有些地方政府)簡直可以再造一個工業城。”深圳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副總經理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

  2010年中央投資政策基調從極度寬鬆轉向後,銀根緊縮,央企在資産總額、營業收入、上交稅金和稅後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上均實現了五年翻番。“明顯不差錢,與地方合作就能有個你出政策我出錢的好開局。”上述央企副總認為。

  具體到央企與廣東的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石耀東認為,無論對於哪個央企及它所代表的産業,廣東都應是其市場版圖上的重心。最早來廣東謀求發展的寶鋼,看中廣東是鋼材消費第一大省(2008年時),現在紛至沓來的石化央企,看重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成品油、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産品消費市場。而且,廣東這些物質的供應缺口又是最大的。

  資源爭奪

  無論是狼,還是浪,央企大軍真的要來了。

  在廣州南沙、江門濱江、中山翠亨等新區,《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發現,主政者多強調廣東本地的産業發展環境的優良,如能加入央企,産業佈局將更趨科學合理,經濟轉型指日可待。但具體如何規劃和操作,江門市外經貿局副局長朱惠文表示,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可操作方案,“現在先要拿下(省政府)大招商的分解任務。”

  而招商引資背後,各地的瓶頸約束不容忽視,彼此競爭趨於白熱化。

  以重型機械、鋼鐵、石化等行業看重的港口資源來講,廣東雖有深圳鹽田、廣州南沙、湛江三個深水港,但就其運力輻射半徑來講,已處於開發速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困境,相應的採購供應和物流管理平臺也相對滯後。

  而規劃中的陽西、瓊海、汕頭等深水港,面臨的是一個遠超現有産業規劃的建設週期,以致廣東不得不開始在珠江沿岸的東莞、順德等地開發內陸港口,以滿足産業需求。

  此次大招商,廣州、珠海、湛江、江門等地都有化工項目入列。李羅力就認為,這是對珠三角地區結構性缺水現狀的忽視。據他所知,珠海的化工項目規劃,已經預佔了生態和農業用水指標。

  各類自然資源之外,人力資源的爭奪也十分引人注目。廣東志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浩告訴記者,江門市的中國南車項目奠基前恰逢珠三角用工荒最烈之時,産業工人數量不多的江門,開始在全珠三角挖掘産業工人,打出的是“到央企去工作”的旗號。原本設置在東莞、惠州的兩所省級技校,也將搬遷至江門發展。

  深圳市本次引入國家電網、中國普天、南方電網、保利集團等來深發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這是因為,“電動汽車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後,廣東第一個向中央爭取到了充電站扶持政策,後來者則幾乎沒有。”石耀東告訴記者。

  朱惠文副局長亦不諱言地方政府這樣的“政策空間開拓”之舉。他告訴記者,央企中國五礦集團得以借此次大招商進入廣東,就是廣東省方面遊説國土部等國務院相關部門、爭取稀土開發優惠政策的結果。

  而深圳市電子商會常務副會長張國一則提醒人們,某些行業的産能過剩、産品競爭力差等問題,是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而政府多寄望引入體量巨大的央企,來實現“産能置換”,但事實上,這是對央企欠缺深入認知和研究的結果。“産品研發、技術裝備適配等方面,民企不見得輸給央企。”

  地方政府也有不少反思聲音。央企落地眾多的深圳市,已經向中央政府提出財稅協調的問題。“(深圳政府)希望通過央企調整公司治理機制,或中央財政增加返還比例,平衡其因央企總部在外而導致的所得稅方面的損失。”前述央企人士透露。(記者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