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遺體捐獻漸被接受 志願者逐年增長但仍難滿足缺口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4日 2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記者 賴臻)清明節前夕,北京市民司堃范專門致電北京市紅十字會,請求查詢自己在12年前填寫的申請表格編號以及相關的公證材料。作為北京首批志願捐獻遺體報名者之一,這位81歲的老人不忘諾言,重申自己的意願。

  與此同時,位於北京東部的長青園骨灰林基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前來掃墓的醫科院校師生。被緬懷的,是遺體捐獻者。他們值得尊敬,因為他們為醫學貢獻了自己的全部。

  近年來,遺體捐獻在中國許多城市逐漸被接受。1982年,上海市率先開展了遺體捐獻工作,2001年3月又出臺了中國第一部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隨後,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也陸續跟進。不少地方專門為遺體捐獻者設立了紀念碑、紀念園,乃至專門的紀念日。

  記者從北京市紅十字會了解到,該機構自1999年受政府委託實施接受志願捐獻遺體工作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中。12年中共有12516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6508人辦理了公證,1088人實現了遺體捐獻,這些捐獻者中既有百歲老人,也有兩歲孩童,既有工人、農民,也有大學生、教授等。僅在2010年,數字便再創新高,146人完成遺體捐獻,較前一年增長28%。

  然而,這樣的增長並未能徹底緩解北京地區醫學教育和研究中人體解剖學標本過於緊張的狀況。“只能滿足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及科研需求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于恩華介紹説,解剖學是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只有通過屍體解剖,才能了解人體結構,否則,很難説能成長為一個好醫生。

  按照國際慣例,4個學生解剖一具遺體較為合適,現在大概8至10個學生才能解剖到一具遺體。與全國其他院校相比,北京的條件已經相當不錯。外地有的院校幾十個學生圍著一具標本,實際操作的機會很少。

  現實是有逾萬人登記報名,而真正辦理公證的人數卻減近一半。首都醫科大學相關人士介紹説,傳統的“入土為安”的觀念是影響遺體捐贈的主要因素,遺體捐贈者的家屬擔心自己會成為他人眼中的不孝之子。在捐獻者去世後,作為醫院只能等待,等待家屬主動聯絡,他們不能追問,最終的選擇,讓家屬決定。這不僅僅是規定,更是尊重。

  據悉,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遺體捐獻以及方便手續辦理,北京市在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首都醫科大學設立了“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24小時為前來諮詢的志願者或辦理手續的捐獻者服務。“我們準備挂上溫馨的畫,甚至添置一個微波爐熱熱牛奶,為前來登記的志願者設置更好的氣氛。畢竟作出捐獻的決定,已經不容易。很多都是年歲已高的老人,多注意細節上能讓他們心裏感到舒服。”

  據了解,經過十幾年的風霜雨雪,北京市為遺體捐獻志願者修建的《生命》紀念碑已顯破舊,按照計劃,今年下半年將進行翻修,主碑將被放大,所有志願者的墓碑都將加高,名字將採用貼金手法重新鐫刻,會顯得更加醒目,保存時間也更長。與此同時,北大醫學部也有意建立紀念墻,在裏面放上水晶盒子,用於存放志願者的衣物、圖片等,讓家屬定時參觀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