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虎媽”:我不是暴君女王,女兒們是英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3日 0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虎媽”對兩個女兒的音樂訓練抓得異常嚴格。

這是“虎媽”一家四口的一張老照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虎媽”蔡美兒説她寫的是自己怎樣屈服於13歲女兒的故事,外界誤讀了她;她認為孩子的紀律性與創造性可以兼顧,但“中式教育”應該變得更寬鬆些

  今年1月,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祖籍中國福建的49歲蔡美兒將自己對兩個女兒的教育經驗集結成一本英文隨筆集《虎媽戰歌》出版,迅速在歐美引發了一場圍繞中西方教育方式孰優孰劣的爭論。“虎媽”蔡美兒遭到了西方媒體和大眾的質疑、批評。

  1月中旬,該書的中文版出版並熱賣,中國讀者也加入了這場“虎媽式教育”的論戰之中——是要紀律?還是要創造性?

  “我認為,沒有紀律的孩子不會有創造性。”近日,身在美國紐約的蔡美兒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郵件採訪時如是説。這個自稱“比較追求卓越和對人過分嚴厲”的媽媽也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固執,她在該書結筆一年後反思認為:“需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個性,給出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在他們長大以後。”

  蔡美兒特別想向中國讀者澄清,她並不是“暴君女王”。“書中的很多地方是為了寫著好玩。女兒們和我關係非常親密——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文/本報記者王丹陽

  2006年,懸疑小説《謀殺的解析》在中國出版並登上了當年的國內暢銷書榜單。書的作者名叫賈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本職工作是憲法學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他同時也是一名懸疑小説作家。

  賈德無法預料到,自己的妻子——在美國出生、成長的第二代華裔移民蔡美兒會在5年後同樣憑藉專業之外的一本“育兒經”同時登上中美兩國的暢銷書榜,並在東西方颳起了一陣“虎媽熱”。

  “虎媽”爭議

  不近人情的“十不準法則”

  2009年年底到2010年初,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利用閒暇的8周時間,寫成了一部自家的教育經歷隨筆,並在今年1月9日由著名的企鵝出版社出版。編輯取了個有趣的書名:《虎媽戰歌》。

  在書中,“虎媽”描述了自己如何嚴厲教育兩個女兒,使其成為成績全A的“音樂天才”,如何成功讓大女兒索菲婭在14歲就登入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會。

  與以往提倡“和氣”的教子書不同,這本書裏除了蔡美兒與孩子“鬥智鬥勇”的經歷外,還“殺氣騰騰”。比如,為了讓索菲婭每天至少完成90分鐘的練琴,“虎媽”就會對女兒拋出一句口頭禪:“如果下次你再彈錯一個音符,我就要把你所有毛茸茸的小動物扔到火裏化為灰燼。”

  這部文筆活潑、案例生動的“教子經”在出版1周後就登上了美國亞馬遜的非虛構類圖書第一名。而在國內,這本書的書名是《我在美國做媽媽》,出版方中信出版社的營銷編輯馬英介紹,從1月中旬出版至今,該書的印量已超過5萬冊。

  在該書熱賣的同時,“虎媽”的教育方式也引來了源源不斷的質疑和批評。1月8日,《華爾街日報》以書摘的形式介紹了這本書,文章的標題是《中國母親為何更勝一籌?》。作者聲稱,華人家庭的嚴厲管教讓孩子在美國表現傑出,而西方父母卻在“尊重兒童個性”的口實下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文章特別提到了“虎媽”在書中所述的不近人情的“十不準法則”:

  不準“在外過夜,和別的小朋友約好一起玩,參加學校戲劇表演,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自己選擇課外活動,在除體育和戲劇以外的各科不是第一名,碰除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任何樂器……”

  這篇文章發表後,對“虎媽”的聲討迅速升溫:“她涉嫌虐待兒童。”“她是個瘋子,會給她的女兒留下心理陰影。”……蔡美兒向媒體透露,自己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脅的郵件。

  嚴厲教育

  移民家庭的憂患意識

  在《虎媽戰歌》出版前的一個月,美國年度《國際學生能力測評》的結果公佈,美國學生的成績總體排名第17位,而首次參加該項測試的上海學生排名第一。

  《時代》週刊直白地評論道,“虎媽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西方人對嚴厲的東方式教育難以接受;另一方面,蔡美兒提到的教育問題,觸動了美國人的神經。

  為何蔡美兒要用嚴厲的方法教育自己的一對女兒?為何一定要強制女兒練習鋼琴和小提琴?

  現年49歲的蔡美兒出生在一個華裔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蔡少裳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著名的計算機教授。如書中所述,蔡美兒從小就接受了嚴厲但不乏溫情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比如,在家裏要説中國話,否則就會被家長用筷子打手板;因為在八年級歷史考試時“只”取得第二名,她讓父親大呼“丟臉”。但與此同時,蔡美兒的童年也充滿了溫情,她至今仍記得父親推薦她吃DQ冰激淩以及帶她去滑雪、野營的開心經歷。

  讓我們看看蔡美兒姐妹們的學歷:蔡美兒畢業于哈佛法學院,她的兩個妹妹分別是耶魯和哈佛的碩士、博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蔡美兒那先天殘疾的小妹唐美音獲得過兩枚殘疾人奧運會的金牌。

  在蔡美兒看來,那些在外人看來“恐怖無比”的童年故事,恰恰也讓她和她的妹妹們汲取了奮發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更重要的是,蔡美兒心懷“溫水煮青蛙”的憂患意識。她的丈夫賈德是美籍猶太人;他們的孩子是名副其實的第三代移民。作為第二代美國移民的她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生活中退化,從而陷入移民家庭“富不過三代”的噩運。

  因此,她決定對兩個女兒嚴格要求,她認為:“彈鋼琴、拉小提琴不會讓人在溺愛中走向墮落、懶惰和粗魯。”

  虎媽思考

  她也曾有過叛逆的青春

  記者注意到,在圍繞“虎媽”的潮水般的爭論中,不乏僅僅看過“摘編”和“書評”就發表鮮明觀點的讀者。蔡美兒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她對採訪者的要求之一,就是“請先完整讀完這本書”。

  在書中,雖然“虎媽”對孩子施以高標準、嚴要求的家教,但她最後卻“潰敗”于小女兒露露的反抗——露露辭去了青少年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轉而投入到了她自己喜歡的網球訓練。

  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説這本書是“獨裁女王”的育兒經驗談,不如説是一位“美式媽媽”在遭受打擊後所寫的回憶錄——“虎媽”開始反思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採取混合教育的模式培養孩子。

  虎媽在書中問道:

  為什麼完全接受西方教育的丈夫賈德與在嚴厲的家教下成長的蔡美兒職業成就難分高下?蔡美兒甚至比丈夫更早成為耶魯法學院的終身教授。

  為什麼家中那只IQ(智商)很高的狗卻聽不懂連IQ低的狗都能聽懂的口令?

  為什麼青春“反叛”的蔡美兒在拒絕了父母有關大學、職業甚至必須嫁華人的規劃後,卻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蔡美兒説她渴望中國的讀者能夠不“誤讀”她。她透露説:“這本書裏有些情景是為了寫著好玩,實際上我和女兒的關係非常親密,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很多人或許忽略了,蔡美兒在該書英文版的前言裏寫道:“實際上,這本書寫的是關於有些苦澀的文化衝突,一種轉瞬即逝的榮耀感,和我是怎樣屈服於一個13歲的小女孩。”

  “我不是育兒專家。”蔡美兒説,她寫的只是自己的經歷。如何讓孩子走出一條屬於她們自己的路?蔡美兒也在思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