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山西大同推出“礦井遊” 7年僅7萬人參觀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04: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遊客在地面下300多米的地方進行“地心之旅”。

礦井下還建有休閒屋。

遊客在地下300多米的休息室等待乘坐礦車。

  大同首推“礦井遊”但遊客寥寥 景點明年遷址 政府支持的煤礦轉型背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對未來的思考

  山西是中國最重要的煤炭儲存地和産地,而大同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煤挖完了200多萬大同人靠什麼吃飯?早在5年前,這個問題就困擾著大同人。但時至今日,焦慮仍未消除。

  大同最大的煤礦企業之一——大同煤礦集團旗下的晉華宮礦早在9年前便開始了探路——關掉年産400萬噸煤炭的“搖錢樹”礦山,斥資2000萬元開發了中國首個“煤都地下探秘遊”。然而,轉型之路卻異常艱辛。景點開放7年來,遊客寥寥。

  痛定思痛,晉華宮礦正醞釀新一輪革命。斥資2億元,在明年9月前將“地心遊”搬遷到大同雲岡石窟對面,將遊客的“鑽地”深度從300多米降低到140米,並將建成中國首個煤文化旅遊區。等待它的將是危險還是機遇?2億元會不會又“打水漂”?一切都還未知。

  晉華宮礦的命運,是中國眾多煤炭即將枯竭的礦場艱難轉型的樣本,它也折射出中國眾多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身影。

  對於晉華宮礦的轉型之痛,大同市發改委的態度也十分堅決:轉型有代價,但“煤經濟”沒有出路必須轉,支持企業大膽嘗試。

  文/圖 本報記者 肖歡歡

  將一座煤礦變成一個景點?遊客鑽到300多米深的礦井下旅遊?這些看起來荒誕不經的點子,如今在大同已經成了現實。

  突發奇想:

  2000萬開發“地心遊”景點

  大同晉華宮礦這一“吃螃蟹”的舉動源於9年前。眼見煤越挖越少,時任大同煤礦集團公司晉華宮礦礦長的吳永平和黨委書記劉珂坐不住了:9000多名煤炭工人的出路在哪?當時,晉華宮礦已經開採了近50年,煤炭儲量僅剩下6000萬噸,按照年採400萬噸的速度,頂多還能開採15年。煤挖完了怎麼辦?工人們吃什麼?兩人提出一個大膽想法——能不能將煤礦建成一個旅遊景點?讓遊客鑽到地底下進行“地心旅遊”?

  晉華宮礦黨委宣傳部部長馬志坦言,在當時,“工業旅遊”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兩人的這個決定其實有些“冒險”。

  為了能讓一座深埋地下300多米深的礦井成為一個景點,晉華宮礦將原本壁立千仞的煤層用掘進機挖開,然後將斷面切開、磨平,然後將幾噸重的石雕從地上搬到井下,呈現從建國初期到現代中國採煤技術的演變過程。 一同建設的還有井下的遊客休息室和旅遊紀念品銷售中心,各項累計投資達到2000萬元。

  “當時煤炭行業面臨的困境是‘煤難賣,款難回,價難保’,主動停掉一座礦山,就等於砍掉了一棵搖錢樹,還要往裏面砸錢。”馬志回憶説。

  將一座煤礦開發成一個景點,遊客全程都在地下300米深處,遊客安全就成了最頭疼的問題。這在國內還是頭一遭,主管部門也格外謹慎,不敢輕易批准。直到拿到景點可以開張迎客的批文,整整用了一年半時間。

  晉華宮礦“地下探秘遊”位於大同市西12.5公里處,位於大同煤田的東北邊緣,總面積達到41萬平方公里,與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之間僅隔著一條十里河,直線距離只有200米。馬志告訴記者,它是大同煤礦集團唯一的一個多井口現代化礦井,非常有利於開發煤礦旅遊區。

  他表示,晉華宮礦當時就是要探索一條煤炭枯竭後礦場如何發展的新路子,對整個山西乃至國內煤炭枯竭型城市轉型都具有借鑒意義。“大同有上百座煤礦,很多煤礦煤挖完了就爛尾在那裏,存在塌方的危險不説,煤渣、煤灰都堆在原地,對土壤、水污染都很大,晉華宮礦就是要告訴大家,煤礦除了挖煤,還能搞旅遊。”

  艱難摸索:

  首個井下探秘遊慘澹經營

  2003年8月,“煤都井下探秘遊”趨於成熟,正式向遊客開放。2005年,晉華宮礦井下探秘遊榮獲首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成為全國煤炭系統首家獲此殊榮的單位。當時的國家旅遊局副局長孫鋼參觀時盛讚:“井下探秘遊屬中國第一,亞洲唯一,開創了全國工業旅遊的先河。”

  然而,“中國第一,亞洲唯一”的名號並未給晉華宮礦帶來多少實惠。大同晉華宮礦旅遊公司副經理張發告訴記者,開業7年來,“地下探秘遊”一共接待了約7萬名遊客,即便按照每名遊客100元的門票價格折算,收入也才700萬元。相比當初的投入和這麼多年的運營成本,實在是少得可憐。

  記者近日在該景點採訪時也發現,遊客寥寥。當天,記者是該景區唯一一名遊客。

  對於7年7萬人的數字,張發坦承,不是很滿意。並且這7萬名遊客中,多數是來視察、參觀的上級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前來進行科普教育的中小學生,真正出於興趣愛好,自掏腰包前來旅遊觀光的並不多。

  受挫背後:

  遊客少項目苦苦支撐

  對於遊客數量偏少的原因,張發分析説,一方面是遊客擔心不安全。“井下游整個旅遊過程都是在地下300多米的礦井下進行。現在國內煤礦塌方的事故頻發,很多遊客心存恐懼,覺得不安全。實際上,我們的安全保護措施有三重保障。”張發無奈地説。

  另一方面,則是地下旅遊成本偏高。張發説,光乘坐罐籠(一種礦井中上下的電梯)上下一次的電費就需要60元。遊客進入礦井前還需穿上特製的礦工服、戴礦燈、膠鞋、棉襪,還要有專門的懂得地質結構的專業人員解説,一名遊客地下游玩一次的成本就達五六百元。

  “由於遊客數量不多,有時候罐籠和井下礦車就一兩個人坐,實在是浪費,虧得很。”張發感慨地説。而“井下探秘遊”的票價又不能定得太高,否則把遊客給嚇跑了。100元的票價,遠遠低於成本價。公司一度想停止這個項目的旅遊,但考慮到它已經作為國內煤礦領域的一張名片推出,一旦夭折,實在可惜,近年來,公司一直苦苦支撐。

  即便如此,不少遊客還是有些“不過癮”,覺得井下除了參觀煤炭開採發展史外,可以遊玩的趣味性項目幾乎沒有。在地下提心吊膽地玩,還要掏100元,實在有些不划算。

  孤獨求變:

  “煤文化旅遊區”明年遷址

  “我們是個樣本,折射出資源枯竭型煤礦轉型之難。沒有政府資金支持,沒有成功套路,全憑摸著石頭過河。”馬志説,晉華宮礦將再度謀求轉型。

  目前,晉華宮礦準備把“煤都井下探秘遊”搬遷至距離現址約300米,雲岡石窟對面的南山井,實現旅遊面與煤礦生産區的剝離。搬遷工作將在明年9月前完成。“旅遊區和生産區連在一起,遊客在井下參觀,對礦區安全生産有一定影響,導致安全生産和成本費用很高。”

  2005年,晉華宮礦還依託“井下探秘遊”項目成功取得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在礦山公園主景區建設煤炭博物館,預計投入資金3160萬元,建築面積7900平方米,11個展廳;在工業舊址上建設展示工業遺跡的工業景區;在居民區建設煤礦特色民俗文化村。

  “整個景區投資約2億元,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煤炭旅遊文化大區,和雲岡石窟旅遊區實現資源整合。今後大同旅遊將形成雲岡石窟為中心的佛文化遊和以晉華宮礦為代表的煤文化遊。”

  為了減少遊客對“地心遊”的“恐懼症”,新的“地下探秘遊”將不會鑽到地底那麼深,大概在地下140米處。“到時遊客還可以在地底下喝咖啡,品美食,遊客下井也沒必要換衣服,整個井下游過程將會簡潔很多,價格估計也會降低不少。”張發説。

  大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同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城市,因其煤炭儲量大被譽為“煤都”,煤炭工業一直是全市的支柱産業。2005年,大同經濟總量370億元,其中煤炭産業實現增加值107億元,佔GDP的28.9%;加上煤炭間接拉動大同市其他行業增加值佔同年大同GDP的63.2%。可以説,大同的經濟命脈被煤炭牢牢掌握。

  相關部門:

  轉型有代價,但沒有退路

  然而,成也煤,敗也煤。如今,大同面臨著煤炭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的威脅,甚至到了“礦竭城衰”的境地。目前,大同優質侏羅紀煤炭儲量僅20多億噸,按各類煤礦平均不到50%的回採率,以目前的年均近1億噸的開採量計算,侏羅紀煤開採期也就10年。目前,大同煤礦相繼轉入石炭二疊紀煤層的開採,但這種危機更加令人擔憂。煤矸石積存對大同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環境造成破壞。“煤炭依存症”致使國內煤炭價格稍有波動,大同就會“感冒”。

  據統計,截至2007年,大同每年滲漏地下水2000萬噸,全市市區地下水開採已達2億立方米,超採面積398平方公里,市區完全位於超採區,地下水降落漏斗總面積94.4平方公里……

  “如果不儘快培育接替産業,就會發生‘礦竭城衰’的災難性後果。儘管轉型過程中有陣痛,有代價,但我們沒有退路,必須推動經濟轉型。晉華宮礦的探索很有意義。我們支持一些企業大膽嘗試轉型,也為整個大同的城市轉型進行探索。”該負責人表示。

  記者體驗“地心遊”:

  鑽入360米地下

  3小時漆黑之旅

  在300多米深的礦井下旅遊到底是怎樣一番情形?是否真的不安全?記者近日實地體驗了一番“地心之旅”。

  在更衣室,工作人員給記者拿出一套工作服。記者儼然一副礦工裝扮:頭戴黃色安全帽,身著藍色工作服,腰間挂著自救器,手提礦燈,腳著水靴。“必須穿我們的工作服,化纖衣服不能進入地下,容易發生摩擦導致燃燒”,導遊解釋説:“自救器裏面有活性炭,可以保證30~60分鐘的新鮮空氣,為逃生和呼救贏得時間。”

  隨後,記者進入罐籠,直“鑽”地下。只感覺周圍黑魆魆的一片,只有手持的礦燈發出微弱的黃光。約1分半鐘後,記者便已進入360米深的煤礦地下。在井下入口處,記者看到一個煤礦工作面,幾名採煤工人正操作著機器忙碌地採煤,黝黑的煤粉在他們臉上放著光。約莫等了10分鐘,記者坐上了礦車。只見礦車行駛的軌道有兩車道,整個煤礦的巷道約寬5米,巷道內一片漆黑,兩側都是黝黑的煤層。15分鐘後,前方傳來一道亮光,記者到達了供遊客參觀的採煤工作面。

  進入工作面,記者明顯感到冷風嗖嗖。“為了防止瓦斯聚集,我們每個工作面都安裝了瓦斯抽風機。”張發説。繼續前行約200米,監測瓦斯的電子監控屏幕上醒目地顯示出最新的瓦斯濃度:0.1%。“空氣中瓦斯濃度達到12%以上才會發生爆炸”,隨行的導遊告訴記者。大約又走了100米,記者發現,頭頂上的煤井突然多出不少橘黃色熱水袋一樣的裝置。“你頭頂的水袋叫隔爆袋,一旦發生瓦斯爆炸,衝擊波就會擊破水袋,防止煤層爆炸。”導遊説。

  井下探秘遊最精華的地方在煤炭開採史演示。一組皮膚黝黑的挖煤工人肩挑背扛煤塊的雕塑拉開了展示區的帷幕。全長1000多米的展示區,將過去炮採、普採、高檔普採、綜採和今天最先進的綜合掘進六種不同採煤方法展現出來。經採煤職工現場演示,重現了不同採煤時期不同設備的採煤過程,讓人清楚地了解到各時期的採煤方法及煤炭開採史。

  “你看,上世紀60年代的普採,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頂層的煤層很容易塌方。當時礦工們就是在拿命冒險。現在採煤已經有了液壓支架,安全得很。”導遊説。

  “地心之旅”的另外一大看點是看侏羅紀煤係陷落柱、斷層等罕見的煤炭地質奇觀。借著礦燈的燈光,導遊指著井下一處黑、黃、灰多種顏色的煤層交錯的斷層告訴記者:“晉華宮礦是距今1.4億年之久的侏羅紀煤係,這在國內都是少見的,在這裡還能看到昆蟲化石。”

  “我們現在的生産工作面就是以前礦工們挖煤的地方。他們每天要先下到300米深的井下,再乘1個多小時的電車,爬上150米的斜井,還要走2000米以上的盤區巷道和1700多米的生産工作面巷道才能到達生産工作面,每天光來回就需要幾個小時,勞動強度可想而知。”導遊説,地下探秘遊的另一作用是讓遊客體驗煤礦工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

  3個小時後,記者終於從360米的地下回到地上。告別黑暗,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