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大教授文東茅談“高考+面試”:“應給北大嘗試的機會”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11: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對話

  文東茅博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教育制度與政策、高校管理。 

  對話動機:11月5日,他跟其他10名北大教授聯名致信北大校長和北大招生委員會,提出要改變北大現有的招生政策,嘗試採用“高考成績與本校專家面試相結合”的招生選拔方式。北大有關人士也透露説,北大正在討論在部分省份試行這種錄取的可行性。

  動機

  “高分學生中分數無意義”

  新京報: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封聯名信?

  文東茅:這種想法不是現在才有的,每一個參加招生的人,包括在大學教書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有些好的學生靠考試招不進來,一些只會考試的學生想推出去又推不出去。

  其實最高分數段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沒有實際意義,現在的學生往往用大量精力去追求那幾分,優秀的學生也是如此,這是極其有害的。

  尤其是今年北大清華關於狀元統計的事情,這對兩個學校而言都是很丟臉的事情,再多狀元也不是一件多光彩的事情。其實狀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學生一般學習能力沒有什麼差別。

  新京報:你們11人的學科背景都不一樣,怎麼達成共識的?

  文東茅:我們11人中不少是院長,平時我們碰面的機會很多,在不同的場合都會涉及到招生的問題。醞釀聯名信有很長時間,議論也有半年時間了,然後起草、傳閱。

  焦慮

  “孩子被過分訓練化了”

  新京報:信中説“懷着對北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焦慮和期盼”,有哪些焦慮?

  文東茅:有兩點。第一,感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也很勤奮,但他們被過分訓練化了,能很快地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這就是高考訓練出來的。其實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往往是沒有標準答案,或者有很多答案的,或者始終沒有正確答案的,他們缺乏求異思維和獨立判斷。

  有老師説,學生只對高考關心,他們對其他的不關心。如果學生缺乏基本的憂慮和關懷,就沒有持續追求的動力,就沒有大的志向。

  新京報:第二個呢?

  文東茅:再一個是深層次的憂慮。人首先要有健全的心智,不僅能創造生活,同時還可以享受生活。現在的學生為了應付高考,身體和精神壓力增大,身體素質下降。在美國,中學發展目標裏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學會享受閒暇生活。而我們的高中生沒有閒暇,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享受閒暇。

  新京報:聯名信給北大校長是期望北大能有所突破?

  文東茅:其實不僅希望北大能這麼做,至少是優秀的高校都參與這麼做。

  世界上那麼多一流大學都是在考試基礎上加面試環節,香港的高校在內地面試之後甚至都可以不要狀元。

  困惑

  “高校不能拒絕一個人”

  新京報:聯名信中説,你們是不同程度地參與過招生工作的老師,招生中有何感觸?

  文東茅:其實招生不是高校在選學生,而是在爭分數線的高低,是為了爭狀元。花了很大的力氣卻沒有太大價值,發揮不了老師的作用。

  新京報:這就是你們在聯名信裏所講的那種“拉生”、“求生”活動?

  文東茅:不僅僅我們學校,全都這樣,這是不正常的。招生本來應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學校,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選學生,現在只有一個標準,高考分數。高校沒有選擇餘地,高校不能拒絕一個人,分數決定一切。

  新京報:就是説,只看高考分數不僅害了學校,也把學生給害了?

  文東茅:確實如此,比如説有些學生為了上北大,如果覺得分數有點懸,就報一個所謂的冷門專業,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根據我們的調查,到了大學之後30%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

  新京報:那遇到過不想要但又不能不要的情況嗎?

  文東茅:肯定有的。有一年我去招生,有一個所謂“裸考”狀元,我們見了面之後,半天説不出話來,但為了學校的聲譽也得招,過了兩年之後這個學生退學了。

  高考

  “要以高考成績為基礎”

  新京報:你們主張的方式,跟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一樣,依然沒有否定現行高考制度?

  文東茅:我們主張在高考基礎上的增量改革,不是否定高考。我們提出,一定要有相當高的分數才能進入面試環節。高考還是能考察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包括學生的記憶力,毅力,細心等。

  但有很多能力是通過高考考不出來的。比如考古、國際關係、軍事、古文。

  新京報:除了知識和興趣愛好無法測量,還有哪些是高考無法涉及但可以在面試中彌補的?

  文東茅:如對社區的了解,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就是要通過這種面試來引導他們關心社會,關心弱勢群體。

  面試

  “不簡單看重唱歌跳舞”

  新京報:聯名信中説,“唯高考分數論”的招生體制下,面對略低幾分的優秀農村考生也愛莫能助。如果按你們的設想,能保證農村生源的公平嗎?

  文東茅:其實按照純高考分數來錄取,已越來越不利於農村孩子,我做過這方面的統計,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的農村生源比重越來越小。

  面試對農村孩子並不是一定不利。很多教授對能力的考察並不簡單看重唱歌跳舞。我曾參加過一次自主招生,有一個農村孩子,個子不高,普通話也不好,長得黑黑的。當時的問題是遇到井噴事件之後,該怎樣制止造成的危害。這個孩子反問了我們一句,“周圍有沒有人?”

  事後我們一致給這個孩子很高的分數。因為有人之後的辦法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必須以人的價值為最高價值,而不是首先想到節省成本。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們很看重的。

  新京報:但你們的設想仍要以高考分數為基礎?

  文東茅:考試方式本身不是為了解決農村生源比例下降的問題,我們的建議對農村孩子可能會有利。入圍條件降低,增加了入圍面試的孩子,農村孩子進入的可能性會增加。

  腐敗

  “北大自主招生幾無腐敗”

  新京報:除了公平問題,這個過程中環節更多,主觀的因素更多,招生腐敗問題如何預防?

  文東茅:社會公眾對社會的信任程度比我想象的更低,對積極的東西缺乏信心,我個人覺得至少也應該給北大做出嘗試的機會。不能因為可能出現的包括腐敗等問題而不去改革,不去嘗試。

  從實踐情況看,北大開展自主招生這麼多年,嚴重的腐敗問題幾乎沒有。

  另外也有很多機制來規避,如不提前公佈名單和去向,實行省籍規避制度,湖南人不到湖南省面試等,這就避免很多腐敗的機會。不可能因為可能出現腐敗問題就不做了,這樣社會就不會進步了。

  就整體上而言,目前我校實行的始終還是一種“唯高考分數論”的招生體制,並且被動地接受數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選。

  以簡單的一兩分差別作為判斷錄取與否的硬性尺度,而不問學生的素質如何?專業理想如何?對於本校熱愛與否?這樣的錄取必然給以後的培養帶來太多困難。

  ———聯名信

  其實狀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學生一般學習能力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的高中生沒有閒暇,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享受閒暇。

  面試並不是對農村孩子一定不利。很多教授對能力的考察並不簡單看重唱歌跳舞。

  ———文東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