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廣東肇慶一農民堅持讓兒女在家上學引風波(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2日 0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姚泳光夢想著辦一所“鄉村私塾”。

姚泳光最滿意的是女兒在家上學後,回到學校考試還能得獎狀。

姚泳光在家裏教一雙兒女。

  42歲的肇慶市德慶縣馬圩鎮東升村的村民姚泳光,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他的兩個孩子一直在家上學,採取的是到學校註冊後回到家裏上學的方式。

  然而,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事情起了變化,學校要求他將孩子送回學校,否則難以保留學籍。

  姚泳光作出了有限的妥協——他將女兒送回了學校,但堅持讓兒子在家學習。連日來,他到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討説法,但未有令他滿意的結果。

  讓孩子在家上學,這開創了當地教育歷史的先例,也拋出了一個新的難題。姚泳光的實驗成果,仍有待時間檢驗。而來自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超過100萬名美國兒童在家上學;在中國也有在家上學成才的個案,作家鄭淵潔辦了一所私塾,讓兒子鄭亞旗在家上中學。

  發生在廣東德慶這一場能否“在家上學”的風波,表面上是一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新想法,背後卻刺痛了中國教育體制的敏感神經。

  “姚式”觀點

  站在自己家裏,姚泳光倍感自豪。他家佔地面積超過500平方米,三層樓的建築有10多個房間,包括乒乓球室、圖書室、電腦房,院子裏還有一個羽毛球場。在一個偏遠的鄉村,這項花費達50萬元的投資,多得有些誇張。但姚泳光卻認為,這幢建築不僅是家,更是夢工場,他夢想著在家裏辦一所鄉村私塾。

  孩子在學校會缺二元思維

  在村裏,姚泳光算得上是大戶,這一切靠努力得來,他帶著家人養殖種豬和種植砂糖橘,家境逐漸變寬裕。

  2008年春季開學後,姚泳光就沒有讓兒子姚天南再去學校上學。如今,姚天南已經10歲了,學校的記憶變得十分模糊,他只在學校裏上過一個學期的小學一年級。

  2009年3月,姚泳光又不讓女兒姚天欣到學校上學。姚天欣從小就特別喜歡到學校上學,就算下暴雨也不會曠課。當她知道爸爸的決定後,她哭了。但最終“扭不過老爸”,回到了家裏讀書。

  姚泳光説,儘管孩子回到家裏上學,但學籍仍然保留在原來的學校裏,不會影響到今後的升學和考試。

  為何執意讓孩子在家裏讀書呢?這與姚泳光的經歷息息相關。他曾是當地的一名小學老師,有10多年的教齡,但後來被學校辭退。有人認為,他這是與學校“鬥一口氣”。

  姚泳光不同意這種説法,他説,如果是為爭一口氣,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家裏上學,對孩子最好,成本最低,其實作出這個選擇,很現實。

  姚泳光堅持認為,如果女兒繼續在學校上學,被環境熏陶,就會變得與其他學生一樣了,沒有二元思維。“她的價值觀會很混亂,基本上會變得為分數而學習。”

  根本沒有在家辦學的經驗,有人將他的做法稱為是一次冒險。姚泳光回應説,他之前在廣州、武漢等參加過相關培訓。

  “姚式”教學

  看書、上網與交談並舉

  10歲的姚天南活潑可愛,看到陌生人來到家裏,他會主動打招呼:“叔叔好。”姚天南每天早上7時30分起床,掃掃地,讀讀書,上網看視頻、打打球,然後自由自在地去圖書室看書。

  儘管孩子們在家讀書,但姚泳光對他們的輔導並不多。“具體講授課本的時間一年可能不到一個下午,但輔導孩子讀經典,培養品德、價值觀方面花的時間很多。”

  姚泳光給兒子安排的學習計劃也不具體,早上從8時30分到11時許保證學習兩個小時。學習的內容是看書或是上網。

  目前已上初一的女兒姚天欣回到家後,三分之一時間是完成公立學校的學習任務,三分之一時間是上網,三分之一時間是放鬆休息。在家裏,姚天欣會根據學校的進度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因為在家裏學習,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你,所以你要更加努力學習。”

  姚家姐弟的英語、數學學習都是在網上或是借助輔導書完成的。一次,姚泳光帶著兒子上網學習小學四年級的數學,“學校要學幾天,孩子在互聯網上看視頻兩個小時就學好了。”

  如此輕鬆的教學方式,能保證效果嗎?姚泳光説,兒子看書很專注,三字經也會背了。“我覺得他學習方向沒錯。”

  “姚傢俬塾”沒有組織過一次考試。考核學習效果的方式是交談。“我的女兒,她能與我討論做人的原則,不用考核我也知道,她的思想比別的學生強。” 姚泳光説。

  “姚式”成果

  改變、讚賞與質疑共存

  姚天欣今年13歲,她一直在公立小學上學。直到六年級下學期回到家中。對於在家和在學校的最大不同,姚天欣説,在家學習改變了價值觀,她會與老爸討論,自己學會了思考。“在學校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對和錯。”

  姚天欣體會到的不同還在於提問——在學校裏遇到不懂的問題,她常常懶得去問;但在家裏遇到問題,她反而會去上網、問爸爸或看輔導書。

  “剛開始我不願意在家,但現在覺得在家上學不錯。”姚天欣説,“如果學校裏大家都在玩,我不可能不跟人家玩的。”相比起來,在家裏會好一點。

  在家上學也給女兒姚天欣帶來了明顯的變化。以前,這位女孩很容易發火,但如今發脾氣的次數少了。“也許是跟老爸學的,他的脾氣好,不會容易被別人激怒。”

  除了受到父親的影響,促使姚天欣改變的動力還來自書本。回家上學後,她讀了很多以前沒有讀過的書。“《一生三立》裏面有很多做人法則。《狼道》那本書,教會了我做強者需要團結。”

  儘管在家上學,但在每個學期期末,姚天欣還是會回到馬圩鎮中學參加期末考試。初一第一學期末,她考試得了二等獎,第二學期期末,她拿到了三等獎,還被評為“三好學生”。

  為什麼能獲得“三好學生”,姚泳光説,因為班主任叫學生義務勞動,許多學生都叫不動,但是姚天欣主動去做了,老師還拿女兒的例子去引導其他學生。這一點讓姚泳光很自豪,證明孩子在家上學一樣可以學得好。

  儘管孩子的表現得到了姚泳光的認可,但質疑和反對仍然存在。姚天欣的姑媽極力反對把孩子留在家裏上學,許多村民也不認同這種做法,但這些都沒有讓姚泳光改變想法。

  學籍風波

  兒子留家女兒返校

  如今,隨著今年新學期的到來,一切又有了變化。

  8月31日,馬圩鎮中心小學校長通知姚泳光,今年孩子一定要回校讀書。否則學籍無法保留。

  姚泳光認為這與他曾做廣告在家裏招生、辦夏令營有關。“我不做廣告,他們也不會要求我的孩子回校上學。”

  9月6日,他拿著一份“在家上學”申請書來到德慶縣教育局反映情況,甚至與官員們展開了一場能否讓孩子在家上學的辯論。

  “他們拿出義務教育法,稱這是違法行為。”

  “我説,孩子到公立學校註冊,就是完成義務教育。他們是拿《義務教育法》阻礙教學改革創新。”

  辯論的結果是,德慶縣教育局口頭要求他“按中心小學要求回學校註冊讀書”。

  事情陷入了僵局後,姚泳光作出了妥協,他讓女兒姚天欣重返學校讀初二,但兒子仍堅持留在家中。

  教育部門

  不能為理想斷送孩子前程

  在德慶縣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孩子在家上學的個案,如何處理此事也沒有先例可循。

  馬圩鎮中心小學校長鄧海光説,全校1300多名學生中只有這一例,這是個新問題。他不同意註冊在學校、讀書要在家這種方式。“在家上學,學校沒辦法監管學生的學習、安全問題和其他問題。學生的學籍將不能保留,家長要自己承擔後果。學校也沒有行政權力一定要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只能家訪和談話。”

  鄧海光説,作為監護人,姚泳光不履行自己的責任,“坦白來説,他這樣做是為了自己所謂的理想,但把自己孩子的前程斷送了。”

  肇慶市教育局教育科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家長有義務送孩子到學校讀書。“家長説他家裏條件比學校好,但沒有經過有關部門的評估,這種説法很難成立。”

  他認為,從成長看應該讓孩子到學校裏去,如果長期待在家容易産生孤僻的性格。“教育是很複雜的,私立學校裏學生少,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因材施教的機會多。但一些老品牌公立學校沉澱的教風和學風也是私立學校比不了的,而且公立學校的師資更穩定。”

  儘管一直堅持讓孩子在家上學,但對於這種模式能否推廣,姚泳光也承認,“這應該是個案。家長的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這樣做。包括教學能力與經濟能力。”

  姚泳光其人

  癡迷教改的“異類”

  在不少人眼中,姚泳光是一個癡迷教改和辦學的“異類”。

  1988年姚泳光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了德慶縣回龍鎮昇平小學任教師。在上語文課時,他拿出《三字經》教學生,遭到校長的強烈反對。在當時這被認為是封建思想,但他還是繼續教。“因為中國教育改革綱要提到一句,要把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姚泳光説。

  果然,他的想法得到了印證,五年後,廣東省教育廳開始大力推廣傳統國學教育,學生人手一本《新三字經》。

  剛參加工作兩個月,他就給省教育廳寫報告要求回家辦一所學校,而當時肇慶根本沒有民辦教育。

  1995年8月份,在一份專門針對他的學校處罰決定中寫明著理由,“體罰學生,利用學生打學生的德育教育方法”。對此,姚泳光解釋,教育過後學生還是要打人,那就告訴學生:“要以牙還牙,在老師專門去看的情況下打回去。”

  針對學校的處罰決定,1995年12月16日,他向馬圩鎮教辦和德慶縣教育局分別寫了《申訴書》。1996年8月12日,他向省教育廳反映此事。當年8月23日,他收到“廣東省教育廳教育學會秘書處”的回信,“非常支持您在教學中堅持學習教育科學,開展教育科研和改革實驗,廣東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需要您這種進取和奉獻精神。”

  1996年開始,他不再向學生佈置課外作業,僅在課堂上佈置作業,並當堂完成。他強調學生經過教導後,自學能力、學習動力都具備了,但這種做法被稱為“懶人教學”,受到質疑。

  姚泳光説,他是在進行一場實驗,看一些新教改方法的效果如何。“但我很關注學生和家長的態度。同事們認為我是一個完全的另類,許多東西他們完全接受不了,比如孩子完全可以自學,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姚泳光被調到遠離家的另一所學校任教,在他心裏,他認為這是對他堅持教改的懲罰行為。2007年他被學校辭退。

  此後,他致力於開辦私塾,並留孩子在家上學,又掀起了另一場衝擊教育界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