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調查:六成被調查者打算“睡覺”過中秋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2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六成被調查者打算“睡覺”過中秋

  本報調查中秋“如何過節”,近四成被調查者認為中秋不再重要;專家稱視頻電話也是家人團圓

  “睡,節前工作忙,放假了就想好好休息休息。”近日,新京報發起網絡調查,六成被調查者表示,今年將“睡過”中秋。針對今年中秋節是否會和父母家人團圓,只有27%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會”,有52%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不會”。

  逾五成被調查者不團圓

  此次調查中,有超過五成的網友表示,因為與家人兩地分居,中秋節不方便和家人團圓。年輕人普遍表示感受不到傳統的氣氛。僅僅把中秋當作一次可以放假休息的機會,這其中有六成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宅在家裏休息。“就是個普通假期”,在國貿上班的粱佳打算,中秋在家“啃”完40多集的電視劇。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在過去,百姓十分重視這一天,家人團圓,一起賞月、游園。而經過變遷,如今的中秋節早已少了些民俗的味道,團圓的概念也漸漸淡化。

  民俗專家趙書則認為,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度過節假日的方式其實是創新的,“比如一起旅游、視頻聊天都是一種團聚的方式。”

  不團圓因無法回家

  “其實並不是不想過傳統節日,是客觀原因不允許。”在北京某企業工作的單世強便註定不能回家鄉度過這個中秋,因為對於他來説,這個假期有些短,回趟家耗時又費錢。單世強説,中秋節也因此在他心中的印象越發淡化,他反而會選擇和新同事、老同學一起聚會度過這個小長假。

  其實,對於中秋節的看法,六成以上網友仍認為是“傳統重要節日”,但近四成的人認為“順應時代,不必強求”。“我們現在工作都很忙,拉幾個朋友出去玩,也算是過節了。”都市白領薛婷婷這樣認為。

  - 三代人眼裏的中秋節

  【老年】

  那個時代 家家團圓

  至今保留中秋吃團圓飯習俗

  闔家團聚、擺月餅、吃水果、玩兔兒爺……這是70歲的老北京人陳大椿對早年京城中秋的印象。家住南池子社區的陳大椿出生在解放前的西交民巷。他小時候,那兒修車鋪、糧店、飯館、銀行俱全,在京城大小算條旺市“商業街”。

  “那個年代,老百姓是很重視過團圓節的。”陳大椿記得,小時候家裏有兩個院子,一到過中秋節,全家老少一般會聚集在中院裏,將買來的月餅在院內擺開,全家人圍坐桌前,一塊兒觀賞天上圓圓的月亮。大人們除了吃飯,還要喝上幾盅酒。

  “像一些大戶人家,還會自己烤月餅。”但最令兒時的陳大椿感興趣的不是吃,而是玩兔兒爺。那是每年老北京人中秋時節才能買到的稀罕玩藝兒。一到過節,陳大椿都會跟家裏大人央求買兔兒爺,而因為這個特殊的日子,孩子們的小願望都能被滿足。

  “兔兒爺洗澡——癱啦、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陳大椿現在還能想起這些歇後語。18歲時,陳大椿告別了西交民巷,也告別了童年過中秋節的院落。

  因為陳大椿老兩口身子骨仍硬朗,他們家還是將團聚的老習俗保持了下來。這個中秋,兒孫們將回家來一起度過,不過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水果也不再是中秋的“專享”,一家人選擇找個不錯的飯店,共度中秋。

  【中年】

  想團圓 力不從心

  打算“貢月亮”,小區全是車沒有條件

  57歲的郝朝陽的記憶裏,小時候年年團圓。那時候,全家從下午就開始準備晚餐。而且,所有人在中秋節都有假期,氣氛跟過年一樣。

  她年年吃姥姥家的“自來紅、自來白”月餅,皮酥、裏面還有冰糖、果脯。“姥姥會先把月餅裝盤子裏,仔細地切成一牙一牙的。”想起當時的情景,郝朝陽目光停頓了一陣。她説,現在北京只有一些老字號才有正宗的“自來紅、自來白”,但是,味道和小時候不一樣了。“姥姥切開的月餅,才能那麼香。”

  晚飯後,姥姥會收拾一張桌子,然後把各種水果裝盤子擺上去。郝朝陽記得那叫“貢月亮”,而孩子們就等這個時刻,享用水果了。按照不同的吉祥寓意,水果擺好後,姥姥就拉着家裏的女孩子朝着月亮的方向拜一拜。那時還小,郝朝陽不知道姥姥口中唸唸有詞地説些什麼,只知道搶着要水果。

  但是,等她步入青年時代,有了自己的家庭時,很難有這樣的團圓飯了。每年的中秋,成了她工作最忙的時候,經常加班的她很難陪家人享受中秋節,有時候回家都八九點了,家人已經休息了。

  “媽,那咱中秋也貢月亮。”郝朝陽的講述被兒子打斷。兒子今年已經上大學,今年中秋學校放假,由於郝朝陽的母親已經過世,這一家三口將在自己家中度過中秋。

  “現在大家都住樓房,小區花園裏停滿了車,這項習俗只能成為記憶了,總不能在一群車裏拜月亮。”郝朝陽説。

  【青年】

  兒時團圓少 中秋已平淡

  為安慰父母今年中秋團圓

  提起中秋節,26歲的王玉冰想起兒時打月餅的歌,“八月十五月兒圓呀,我和爺爺打月餅呀,月餅圓又大呀……”

  她小時候見過爺爺家的大月餅模子,上邊好多種花紋,但她一次也沒和爺爺打過。她説兒時的中秋節,很少和爺爺奶奶共同度過,基本上就是晚上出去看月亮有多圓。

  王玉冰大學畢業後到外企工作,忙碌得不分節假日。她回憶,童年時父母像她現在一樣忙,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她打小就跟隨他們搬到了五環外,而爺爺家卻仍在朝陽區。“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回一趟爺爺家就得住一晚,但爸媽第二天還要上班,我要上學。”

  因為忙,王玉冰小時候很少過中秋節,父母過的也很少,因為父母忙,她有時候還吃不上晚飯,更別説團圓飯了。慢慢地,王玉冰沒有了中秋節的概念,也沒有過中秋節的習慣。全家團聚,基本上是放在周末。

  王玉冰認為,現在的節日變了,和家人團圓,換成了向客戶送月餅等禮物。“忙了幾天都在送禮物,節後得好好休息一下。”

  但她父母還是很惦記她,父母上周就問她,過節幹什麼去。“我知道,父母很希望我中秋節回家吃頓飯,但他們不會直接要求我回家,擔心我有別的安排。”王玉冰説。

  今年的中秋節,王玉冰打算買點東西回家,跟父母吃頓飯。她的丈夫家在外地,小兩口還需要回丈夫的家。

  “還是儘量團圓,畢竟父母有這個希望,家裏人平時就很少聚在一起,中秋節又是團圓的節日,怎麼也得滿足一下父母。”王玉冰説。

  - 專家説法 

  團聚概念需要變化

  視頻交流也是團聚,現代人可以創新過節方式

  根據網絡調查,“闔家團圓”已經不是現代人過節的首選,人們對傳統節日越發淡漠?民俗專家趙書不認同這個説法,他認為,即使一家人吃飯、旅游,或者視頻交流也是一種團聚。而由於節慶方式是人們生産生活中創造的,因此,現代人也創新了過節的概念,創造了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民俗是人們的共同約定,比如一家人在節日期間照相,只能説人們創造了這個事項,能否傳承需要時間去考驗。”趙書説,過節是一種享受,即使休息也是一種過節。

  “據我了解,今年已經有50多項中秋活動,都是人們創造的內容,比如社區街坊組織的晚會。”趙書説,現在大堵車也説明人們在過節,在走親訪友。“中秋節是體現人情味的節日,利用這個節日調劑人際關係。”

  記者詢問很多中青年人,發現他門並沒有“團圓”的準備,或者並不看重“團圓”。對此,趙書説,他看到很多年輕人並不是不過節,而是在用時尚的方式去過。“比如以前是‘盧溝曉月’,現在是‘盧溝賞月’。”趙書説,人們選擇站在新橋上看舊橋,選擇到公園觀月圓,這都是創造出的新方式。

  “過節其實需要實現四件事,小孩有的玩、大人有的盼、男女能傳情、人人有事幹。”趙書説過節是交流的過程,主體消費群是年輕人。這就要求新的科技文化投入,比如龍潭燈會就是一種創新。

  但是,趙書認為,北京對節日的文化挖掘還不夠,比如古代過中秋一定要演嫦娥奔月、玉兔記等大戲,但現在沒人去演。因此,“我們要相信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還需要時間去細心發掘這些傳統文化。”

  記者 劉洋 郭超 溫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