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大才子佛門修行 因壓力大離開寺院靜心(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04: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鳳凰嶺龍泉寺,北大數學系畢業生柳智宇曾在此修習佛學。本報記者 浦峰 攝

北大畢業生柳智宇。

  本報訊 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生柳智宇,放棄申請到的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選擇了到鳳凰嶺龍泉寺修習佛學。

  昨日,龍泉寺法師證實,目前柳智宇只是龍泉寺的居士,“是否皈依尊重他自己的選擇。”該法師還稱,近來很多媒體記者前來找柳智宇,“他壓力很大,暫時離開寺廟,找地方安靜。”

  奧數冠軍佛門修行

  20歲左右的柳智宇是湖北人,北大數學系的老師評價為“非常優秀的學生”。

  16歲時,柳智宇成為全國名校華師一附中的學生科學院院長;2006年以滿分成績獲得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並被保送攻讀北大。大四畢業前成功申請到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

  最近,一條“北大才子放棄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出家遁入空門”的帖子,讓柳智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北京鳳凰嶺腳下龍泉寺多名僧人和居士證實,柳智宇近期的確曾住在龍泉寺修行。

  壓力大離寺院靜心

  昨日,龍泉寺法師證實,目前柳智宇只是龍泉寺的居士,近來很多媒體記者前來找柳智宇,“他壓力很大,暫時離開寺廟,找地方安靜。”

  多名僧人稱,常住寺裏的居士每天都會按照法師的安排勞作,地點一般就在食堂、工地、菜地、水庫這四個地方,有時也會外出為寺裏購置物品。記者隨後前往寺院施工現場及居士樓附近菜地找尋,都未發現柳智宇的身影。

  一位僧人稱,從居士到剃度要視個人悟性和造化而定,一般需要兩三年。“但柳智宇很聰明,可能會縮短時間。”

  對此,龍泉寺法師稱,是否皈依尊重柳智宇自己的選擇。

  父親不知兒子想法

  柳智宇的父親是華師一附中的老師。

  昨日電話中,這位父親的聲音顯得非常疲憊。

  他稱,最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跟兒子聯絡,他始終認為,柳智宇並不像網絡上所説的那樣,已經出家修行,而是去參加一些寺廟和佛教的活動。

  “但即使他真的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他個人的一種選擇。”柳父説。

  柳父坦言,媒體對兒子的報道已經影響他和妻子的正常工作,也令他們十分心煩。“目前我也不知道兒子的真實想法,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過一段時間再説。”柳父説。

  北大社團發聲明避嫌

  在北大讀書期間,柳智宇曾參加學校禪學社和耕讀社,還曾擔任耕讀社社長。

  柳智宇被媒體報道後,北大禪學社聲明,柳智宇個人行為,均與禪學社無關。禪學社尊重每一位社員及北大同學的選擇自由,對個人行為無權干涉或發表任何評論。

  記者了解到,從耕讀社成立以來至少有兩位社長到龍泉寺修行。第一位是耕讀社創始人,北大哲學系碩士鄧文慶,現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出家任職。第二位就是柳智宇。

  對此,耕讀社現任社長“poemsword (詩風劍魂)”在北大BBS回應,耕讀社幾任社長跟龍泉寺聯絡密切,但“這是其個人信仰,我們社團表示尊重,耕讀社也曾參訪過龍泉寺,但只是想了解作為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的寺廟文化。”

  昨日,北大數學系學工組的值班老師婉拒採訪,稱學院已特別交待,拒絕一切媒體採訪。北大校方也未對此表態。

  人物

  初中愛哲學 大學講佛學

  如今,北大數學系教學研究室的老師對於柳智宇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清秀、乾淨、有書生氣上。

  但從媒體報道能發現,早在2006年,柳智宇以滿分獲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時,已愛好哲學,説話很有“哲理”。

  當地媒體報道,初中時他就開始閱讀《老子》、《莊子》等。平時經常和老師探討哲學問題,他的班主任文老師評價:“和柳智宇探討問題是一種享受,對老師本身也是一種提高。”

  而談到學習心得,那時的柳智宇就説:“學習的最好辦法就是沒有辦法。關鍵是要達到一種境界。”

  就讀北大後,柳智宇長年堅持吃素,為人很平和,樂於助人,還向同學們宣講過佛學知識。龍泉寺網站上,柳智宇今年2月23日,寫的一篇文章,名為《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他認為,“大愛和敬畏為我們提供了求知的動力。對未知領域沒有敬畏、對真理不熱愛,真誠的好奇心從何而生呢?對人類的苦難沒有悲憫、對生命沒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經濟、社會以奉獻人類呢?沒有對生命真諦、世界美好的追尋,又何以鑽研文學、歷史和哲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