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央視曝上市公司用洋垃圾造一次性餐盒 已封設備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2日 1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用由洋垃圾製成的塑料顆粒做成餐盒並在市場大量銷售,廣東知名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突然身陷“垃圾門”。

  8月10日晚間,央視經濟頻道曝出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違規用廉價再生塑料顆粒生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且每月産量高達1千噸,約2億個“毒餐盒”流入市場。昨日(8月11日)晚間,佛塑股份發佈公告稱,涉及到的子公司車間相關設備和産品已經被佛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查封。此外,公司將立即終止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産經營,並就此事向社會公眾致歉。

  每月數億個“毒餐具”入市

  8月10日晚間,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欄目以《垃圾如何變餐具》為題,報道了部分企業用從歐洲等地進口的廢舊塑料,加工成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並以每月數億個的數量流入市場。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

  根據央視報道,鴻基分公司採購進出口部的陳躍文承認,公司大部分用於內銷的發泡餐具,都是拿那些進口回來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廢料都不大,而內銷沒人管,好糊弄,賣得出去就行。

  《食品用塑料製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裝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據了解,央視記者在鴻基某廠房暗訪時看到了廢舊塑料顆粒,併發現了再生塑料添加比例配方卡。

  昨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事件致電佛塑股份,公司內部人士稱,已經獲知央視的報道,但無法就此評論,一切以公司公告為準。

  佛塑股份致歉

  昨日晚間,佛塑股份發佈公告稱,子公司用垃圾做餐盒報道屬實,涉案的佛山鴻華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華公司)餐具車間相關設備和産品已被佛山市質監局查封。

  據悉,2007年,佛塑股份出資收購佛山市華洋實業公司持有的鴻華公司股份,並取得控股權。目前鴻華公司註冊資金為210萬美元,該公司是由佛山塑料持股70%、由鴻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業。

  記者發現,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威控(塑膠)有限公司(以下稱順德威控)是為鴻華公司提供再生塑料顆粒原料的上遊公司。據央視報道,順德威控公司使用從歐洲進口的洋垃圾製造廢料顆粒,這些洋垃圾通常是廢棄的一次性杯子等日常用品。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順德威控公司法定代表人林先生,林先生否認與鴻華公司有任何業務往來。

  公告顯示,鴻華公司的發泡製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裝用片材)今年1~6月總産量為2539噸,其中涉嫌違規産品1667噸;今年1~6月營業收入共為3495萬元,其中涉嫌違規産品營業收入2101萬元,涉嫌違規産品營業收入僅佔本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

  公司表示,事發後當即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各項業務進行了全面排查,結果表明,其他産品均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生産經營,沒有發現其他違法違規行為。公司董事會感謝社會各界和媒體的監督,並就此事件向社會公眾致歉。

  佛塑股份還稱,該公司責成鴻華公司立即終止全部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産經營,全力追回已發出的問題産品予以銷毀。並立即成立事件調查處理專責小組,徹查事件,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一次性餐具背後的利益

  據了解,作為塑料餐盒原料的純聚苯乙烯顆粒價格是每噸1萬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顆粒的每噸只有6000元左右,價格幾乎只有前者的一半。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環保專家董金獅也證實了這一説法,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些廢舊塑料大多來自德國和日本,採用這種塑料能為企業節省將近一半的原材料成本。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廠家為了節省成本,獲得更多利益,往往會採用價格低廉的廢舊塑料同純原料聚苯乙烯搭配使用。甚至有部分企業直接採用廢舊塑料進行餐盒製作。

  1990年衛生部頒布的 《食品用塑料製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規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裝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1999年,國家經貿委下發6號令,明確要求淘汰發泡餐盒。2005年,國家發改委下發40號令,再次要求淘汰發泡餐盒。然而,在巨大的利益的趨勢下,發泡餐盒屢禁不止。

  8月3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公佈了 “北京海淀區部分餐館中一次性餐具質量調查結果”,在20家飯店中完全使用質量合格餐盒的只有3家,疑似不合格率達到85%。

  董金獅表示,政策沒有落到實處,執行力度不夠也是發泡餐盒氾濫的一個原因。而替代品的推廣力度太小,替代品企業在發泡餐盒的衝擊下沒有生産的積極性也從另一方面為發泡餐具提供了空間。此外,使用這樣的廢舊塑料製成的餐具對身體危害極大,中餐高溫、多油等特點加劇了有毒物質向身體滲透的力度。他認為,消費者在注意食品安全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對食品包裝安全的關注,損害了消費者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