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資金和制度成發展瓶頸 草根NGO的堅守與困惑(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6日 10: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漢達志願者(左二)向康復村周邊社區居民介紹康復群體和麻風病知識。李慧君攝

  麻風康復者,一個群眾了解不多,卻又特殊的群體。他們或將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徹底消失,然而,他們現在卻真真實實地存在著。目前除了政府等相關部門外,國內外不少NGO組織也在長期關注這一群體,然而,由於麻風病康復者已經不是社會上關注的熱點,聯結著這個特殊群體的NGO組織也正面臨著種種困境和轉型的壓力。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尚未完全過去的當下,資金來源大多依賴於捐助的NGO來説,國外的捐款急劇“縮水”而國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資金渠道,正是“霜雪交加”的時刻。

  對於國內剛剛啟步的NGO組織,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困難和在困境中成長,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課題。

  “非盈利”是這個組織的特色

  他們的身份是“志願者”

  就在上週末,由漢達康福協會和南海紅衛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康復村院村象棋大賽在南海康復安置苑舉行,來自南海、番禺、太和、花都、清遠、高明、順德7個麻風康復村的21位老人進行了象棋對弈。

  “輸贏不重要,關鍵是能來會一會老友。”來自清遠康復村的陳炳南老人説,能夠踏出院村的大門,到外界走走看看,會會朋友,是很開心的事情。

  賽事結束後,南海多家義工團隊為康復村的老人們送上了一台精彩的聯歡會。在表演過程中,南海紅衛康復村村長曹伯邊看邊對記者説:“我們都沒有親人,看到他們(志願者、義工),就跟看到親人一樣了。”

  老人口中説到的“親人”,很大一部分是指廣東漢達康福協會的義工們。作為國內唯一長期關注麻風病康復者群體的NGO組織,漢達已經有十四年的歷史了,而有這樣長歷史的NGO組織,在國內鳳毛麟角。在成立伊始,漢達就把自己定位成麻風康復者的組織,所有項目都以康復者為主導,以康復者為中心。鋻於此,目前在漢達的理事會成員,除了秘書長是非麻風康復者外,其他都由康復者擔任。

  “我們平時都會定期來探望走訪,給老人們安裝和檢修假肢,處理潰瘍和傷口,搞一些興趣小組,陪老人家們聊天。”廣東漢達康福協會的駐院義工羅偉文告訴記者説,他和其他義工會定期走訪廣東省內的五十多條麻風康復村,有時候甚至帶他們走出封閉的村莊去大城市“一日遊”。

  “一年下來,其實能走訪到的村子不多,但是廣東省內還有很多這樣的村子、這樣的老人需要關心,而且老人們越來越老了,很多時候這邊剛剛做好了假肢,卻接到電話,老人家過身了。”漢達的另外一位工作人員黃揚眉説。

  就在上週末,由漢達康福協會和南海紅衛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康復村院村象棋大賽在南海康復安置苑舉行,來自南海、番禺、太和、花都、清遠、高明、順德7個麻風康復村的21位老人進行了象棋對弈。

  “輸贏不重要,關鍵是能來會一會老友。”來自清遠康復村的陳炳南老人説,能夠踏出院村的大門,到外界走走看看,會會朋友,是很開心的事情。

  賽事結束後,南海多家義工團隊為康復村的老人們送上了一台精彩的聯歡會。在表演過程中,南海紅衛康復村村長曹伯邊看邊對記者説:“我們都沒有親人,看到他們(志願者、義工),就跟看到親人一樣了。”

  老人口中説到的“親人”,很大一部分是指廣東漢達康福協會的義工們。作為國內唯一長期關注麻風病康復者群體的NGO組織,漢達已經有十四年的歷史了,而有這樣長歷史的NGO組織,在國內鳳毛麟角。在成立伊始,漢達就把自己定位成麻風康復者的組織,所有項目都以康復者為主導,以康復者為中心。鋻於此,目前在漢達的理事會成員,除了秘書長是非麻風康復者外,其他都由康復者擔任。

  “我們平時都會定期來探望走訪,給老人們安裝和檢修假肢,處理潰瘍和傷口,搞一些興趣小組,陪老人家們聊天。”廣東漢達康福協會的駐院義工羅偉文告訴記者説,他和其他義工會定期走訪廣東省內的五十多條麻風康復村,有時候甚至帶他們走出封閉的村莊去大城市“一日遊”。

  “一年下來,其實能走訪到的村子不多,但是廣東省內還有很多這樣的村子、這樣的老人需要關心,而且老人們越來越老了,很多時候這邊剛剛做好了假肢,卻接到電話,老人家過身了。”漢達的另外一位工作人員黃揚眉説。

  “公信力”是他們的生命線

  資金來源直接決定他們的存亡

  在南海平洲的紅衛醫院內,60多歲的彭伯正在煮飯,手上十指因為殘疾只剩下短短的一小截,腳也因為潰瘍經過醫生的處理,還纏著紗布。

  彭伯是一名麻風病康復者,像他這樣的老人,在南海紅衛醫院這裡,還有八十多人。他們多數都是年輕的時候得過麻風病,被隔離治療。因為治療不及時,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截肢,或者手腳和眼睛有畸形和潰瘍,行動不便。

  目前廣東省共有67個麻風康復村,而南海紅衛醫院則是目前佛山最大的麻風康復院村,設備建設等條件也位於國內前列。與現在無需隔離治療不同,早年麻風病人被強制隔離治療,康復後,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康復者一直住在現今的康復院中。由於居住郊區、年邁體弱,以及肢體殘疾等不便,院村內的康復者老人一般很少出村,院村與院村之間的活動更少。

  與艾滋病等當下流行的公共衛生問題相比,麻風病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是“過去了”的病,醫學院校多年不再開設麻風病防治專業,各級部門多年不再進行大規模的麻風病普查,許多皮膚科醫生對此都知之甚少。公眾關注的缺乏,為漢達開展麻風病患者康復工作的宣傳和籌款造成了很大困難,更多只能依賴國外資金的支持,但往往會引發相關人士質疑國際資金背後是否存在著某些不法企圖?

  金融危機以來,外國相關的基金會對國內NGO的支持開始縮水,而漢達一些可以産生利潤的項目,比如銷售康復者製作的手工藝品,也因為國際訂單減少而不得不停止。缺乏“造血機制”,而日常開銷又很難降下來,漢達正面臨著資金壓力問題。

  “另外一個原因是,麻風病康復者很多時候很難成為關注的熱點。”漢達康福協會秘書長陳志強説,現在國內出現了很多基金會,國外一些支助機構把錢直接投給基金會。然而,基金會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定位,現在社會關注的熱點,多數是環保和教育方面,各種NGO組織扎堆去關注這些議題,而像漢達這樣的組織則不是關注的熱點。

  “基金會會有偏向性,傾向於投入到熟悉的NGO裏面。這個不是一下子能夠解決的,希望不斷聯絡他們然後讓他們開始關注,最終知道,然後投入到漢達。”陳志強説。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走向規範、專業、有公信力的NGO的方向。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很好,不論是項目管理方面,還是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方面,錢用到實處,提高透明度。”陳志強説,除了注重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組織管理更加規範外,漢達正在努力擴大和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知名度。

  在南海平洲的紅衛醫院內,60多歲的彭伯正在煮飯,手上十指因為殘疾只剩下短短的一小截,腳也因為潰瘍經過醫生的處理,還纏著紗布。

  彭伯是一名麻風病康復者,像他這樣的老人,在南海紅衛醫院這裡,還有八十多人。他們多數都是年輕的時候得過麻風病,被隔離治療。因為治療不及時,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截肢,或者手腳和眼睛有畸形和潰瘍,行動不便。

  目前廣東省共有67個麻風康復村,而南海紅衛醫院則是目前佛山最大的麻風康復院村,設備建設等條件也位於國內前列。與現在無需隔離治療不同,早年麻風病人被強制隔離治療,康復後,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康復者一直住在現今的康復院中。由於居住郊區、年邁體弱,以及肢體殘疾等不便,院村內的康復者老人一般很少出村,院村與院村之間的活動更少。

  與艾滋病等當下流行的公共衛生問題相比,麻風病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是“過去了”的病,醫學院校多年不再開設麻風病防治專業,各級部門多年不再進行大規模的麻風病普查,許多皮膚科醫生對此都知之甚少。公眾關注的缺乏,為漢達開展麻風病患者康復工作的宣傳和籌款造成了很大困難,更多只能依賴國外資金的支持,但往往會引發相關人士質疑國際資金背後是否存在著某些不法企圖?

  金融危機以來,外國相關的基金會對國內NGO的支持開始縮水,而漢達一些可以産生利潤的項目,比如銷售康復者製作的手工藝品,也因為國際訂單減少而不得不停止。缺乏“造血機制”,而日常開銷又很難降下來,漢達正面臨著資金壓力問題。

  “另外一個原因是,麻風病康復者很多時候很難成為關注的熱點。”漢達康福協會秘書長陳志強説,現在國內出現了很多基金會,國外一些支助機構把錢直接投給基金會。然而,基金會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定位,現在社會關注的熱點,多數是環保和教育方面,各種NGO組織扎堆去關注這些議題,而像漢達這樣的組織則不是關注的熱點。

  “基金會會有偏向性,傾向於投入到熟悉的NGO裏面。這個不是一下子能夠解決的,希望不斷聯絡他們然後讓他們開始關注,最終知道,然後投入到漢達。”陳志強説。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走向規範、專業、有公信力的NGO的方向。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很好,不論是項目管理方面,還是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方面,錢用到實處,提高透明度。”陳志強説,除了注重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組織管理更加規範外,漢達正在努力擴大和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知名度。

  訪談:

  NGO在資金匱乏時應更加注重品牌建設

  目前國內NGO的發展很多都是處於起步階段,像廣東漢達康福協會面對的困惑,或許也是接下來很多機構所面臨的。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長期研究國內外NGO組織運營和傳播的博士曾繁旭。

  記者:不少人認為,目前我國的基金會不缺錢,缺的只是好的NGO,你怎麼看待這一説法?曾繁旭:確實,目前國內的許多NGO相對來説還不是很成熟,畢竟時間都不是很長。另外,資源配置是一個問題,很多基金會有錢,但是花不出去,而很多NGO組織又缺錢。但是那些不缺錢的組織,其實接受的捐款太多,和NGO組織不匹配,對資金的管理也是一個挑戰和麻煩,對這個組織來説,可能難以兼顧,難以不斷開展項目,這樣也是不利的。

  記者:國內類似漢達這樣的NGO組織,在資金募集方面,都面臨著一些怎樣的困境?

  曾繁旭:資金的募集狀況,國內很多NGO組織一個共同的問題是,獲得國外的支持更加容易一些,如果又草根,又國際化一點的NGO組織,基本上對於國外資金的依賴性是很大的。

  記者:這樣高度的依賴性,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繁旭:這樣高度的依賴性,往往帶來一種結果,沒辦法獲得項目經費的情況下,連行政管理的經費都沒有,面臨組織解散的危險。組織的發展目標也是高度依賴性的,如果國外的基金會工作重心發生了調整,或者轉向了另外的議題,那麼便不會再支持這個NGO組織了。這樣帶來了很多的危機,人員不夠穩定,發展不夠穩定。而且國際資金受到詬病的還有一點,人們會不自覺地懷疑NGO所依賴的國際基金會的目的是否單純,是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記者:在資金募集方面,你覺得目前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曾繁旭:雖然總的趨勢是更加開放的,但是目前國家相關規定還是比較保守,造成NGO組織沒有辦法像在香港或者國外那樣進行募捐。其實政府在某些層面,可以放寬某些募捐渠道。比如NGO組織常見的和企業合作搞項目,打打擦邊球,和大學生團體合作之類的模糊地帶。這樣的一些地帶,國家如果可以開放出來,能夠規範一個通道出來,這樣對NGO組織的長遠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另外,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高效的平臺供公益性基金會和NGO組織之間的交流互通。以往的不管是網上和網下的兩者溝通,都是相對私人的、鬆散的形式,但是這些不見得有效,不見得開放。在建立平臺方面,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

  記者: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動,國內NGO的發展狀況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曾繁旭:隨著經濟危機在國際上的蔓延,經濟縮水的情況下,確實也發生了一定的調整。這樣的情況下,發生財政問題的相對集中在比較弱小的NGO組織。知名度比較高的會比較容易募集資金。

  目前我國的NGO組織面臨的資源匱乏的問題,要更加注重品牌的建設,從以往的高調強調道德埋頭做事的方式轉變過來。資金使用不透明、品牌不成熟不行的。只有更加成熟才能值得大家信任。

  南方日報記者/李慧君實習生/楊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