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産品名稱洋味十足 有效信息幾近於無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1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任翀

  “現在的點心名字怎麼讓人看不懂了? ”讀者呂小姐日前收到一份點心禮盒,可在食用的時候,發現這些産品個個是洋名,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是什麼産品。“難道産品可以隨便起名字?”呂小姐被搞糊塗了,感到知情權受到侵害。

  記者看到,這份禮盒來自較為知名的“宜芝多”品牌,為各種西式點心搭配而成,禮盒和包裝袋外都沒有産品的詳細介紹,但每個産品獨立包裝上均有標簽。正如呂小姐所説,這些標簽上的産品名稱洋味十足,卻不能帶來有效信息。比如,有的産品叫“露絲卡多”、“歐蓮橘”,有的叫“卡雷多”、“芙羅蘭坦”,還有的甚至叫“瑞士”,讓人光看名字後,怎麼猜也猜不出它們究竟是什麼。

  但根據産品外形,記者辨別後,發現這些産品並不稀奇。比如,所謂“露絲卡多”,其實就是含有核桃葡萄幹的蛋糕,“歐蓮橘”是含有橘皮丁的蛋糕,“瑞士”是含有巧克力和酥油的蛋糕。至於名稱奇特、造型與傳統蛋糕、麵包有所不同的“卡雷多”和“芙羅蘭坦”,使用的也不外乎麵粉、雞蛋、黃油、糖等麵包、糕點常用原料,説到底仍舊是麵包或蛋糕。

  既然如此,為何生産企業要大費周章,使用這些消費者看不懂、也無助於展示産品實質的“洋名稱”呢?有關專家表示,其中自有生産企業的 “小九九”——用新創名稱、奇特名稱做噱頭,把傳統産品、普通産品賣出高價。比如,普通的糕點、麵包售價每500克不過二三十元,但是用上了稀奇古怪的“洋名”,廠家可以開出翻倍的價碼。而對消費者來説,買了這類“虛有其名”的産品後,即使覺得不划算,也只能怪自己一開始沒有看清“洋名”背後的“陷阱”。

  專家指出,給産品起“洋名”甚至其他怪異名稱的做法在月餅市場也曾較為嚴重。當時,一些廠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編造出“紅心賣燒”、“黃金流沙”、“藍莓鷹沙”、“金翡翠”、“三潭印月”等名稱,回避月餅的真實屬性,導致消費者憑名稱既不能獲知月餅的餡料,也不能判斷月餅屬於何種地方風味,從而上當受騙。國家有關部門為此專門制定標準,規定採用新創名稱的月餅也必須標注其真實屬性,這一做法有效改變了月餅市場混亂的命名方式。雖然以上標準僅限于月餅,但目前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對利用産品名稱混淆食品真實屬性等欺騙行為也有禁止性規定。

  可見,類似“露絲卡多”這樣的洋名稱、怪名稱,也需要有關部門查一查,為消費者“驗明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