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一顆山東大蒜的漲價“旅途”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9日 11: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一顆來自山東的普通大蒜,途經廣州批發市場、沙朗蔬菜批發市場,流入竹苑市場,最終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歷時短短數天的旅途中,這顆大蒜身價幾乎翻倍。到普通市民購買時,市場售價已經達到10元/斤,相比在廣州時的批發價,漲幅近七成。

  儘管其身價已經站在10年來的最高點,但無論是在批發環節還是在銷售環節,商家均表示無利可圖。唯一可以獲利的環節,似乎就出現在從山東流入廣州的過程中。大蒜的瘋狂身價仍在持續,在許多行家看來,短期內大幅回落的幾率相當之低。

  旅途①:廣州到沙朗批發市場漲幅:1—1.5元/斤

  如今早已無法考究這顆大蒜的準確産地。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它旅途的起始點是山東。按照一般的批發流程,大蒜從山東前往沙朗批發市場,最短也需數天。

  在從廣州批發市場前往沙朗批發市場的旅途中,這顆大蒜實際上與其它同伴一樣,已經在暗自升價,從此前的6元/斤升至7元/斤以上。來自山東的身份讓這顆大蒜貼上了優質大蒜的標簽,令其批發價與本地大蒜有了近1元/斤的身價差別。但不管是外地大蒜還是本地大蒜,用批發商的話來説,如今它們均已站在了近10年來的高峰。

  在沙朗批發市場,從事大蒜批發生意已經6年的張林峰望著這批多達數噸的大蒜暗自發愁。按理説批發價已經達到歷史峰值,張林峰應該高興才對。但隨之而來的批發量大跌,卻令其相當煩惱。

  “去年年初時廣州大蒜的批發價才3元/斤,如今翻了一倍,市場售價就更貴了。哪有人會像以前一樣大批大批地用蒜頭?”換做是以前,張林峰的檔口一天可以批發出一兩噸大蒜,現在能賣一噸他就暗自偷笑了。

  也正基於這一原因,張林峰坦言,在外界看來批發商從大蒜中賺到不少錢,實際上並沒有賺,有的人甚至虧本了。“加上運費昂貴,現在天氣又不好,蒜頭容易發芽,就算價格一天比一天貴,我們也不敢囤貨。”

  旅途②:沙朗批發市場到菜販手中漲幅:1—1.5元/斤

  在中轉站沙朗批發市場,這顆大蒜不知道躺了多久才最終流入菜販手中。但與它夾雜在一起的一些本地大蒜,卻讓菜販們大感頭疼。

  “現在蒜頭貴,許多批發商就把便宜的蒜頭夾在裏面,如果自己不一顆顆地看,很容易就買到貴貨,到時連本都賺不回來。”李姨在竹苑市場賣菜已經近5年了。在她印象中,如今大蒜的價格無疑是5年來最貴的。雖然在幾天前有所回落,但僅僅是回落了幾毛錢,便上升了近1元/斤,等於是又漲價了。

  而這顆大蒜從沙朗批發市場流入李姨的手中時,身價已經從逾7元/斤上升到9元/斤左右。“雖然目前處於新蒜大量上市的時節,但蒜價卻如坐上直升飛機一樣一天比一天高,這很不尋常。”李姨坦言,以前市民買大蒜是按斤來買,但現在卻是按個來買,所以她一次也不敢進太多。

  旅途③:菜市場到市民家中漲幅:0.5—1元/斤

  若換做是以前,這顆大蒜應該很快就結束旅途,從菜市場流入市民家中,最後成為飯桌上的佐料。然而,在大蒜瘋漲的當前,這一旅途的時長明顯增加。

  一進入菜市場的檔口,這顆大蒜的標價最終躍至10元/斤。而在部分超市,出身更加不菲的無公害大蒜售價更是漲至15元/斤,遠遠超過豬肉的價格。就連在邊遠的菜市場,最普通的大蒜售價也要達到9元/斤。

  “蒜頭貴過肉啊,我決定不吃了,吃不起啊!”面對高昂的零售價,一名家庭主婦恨恨地説。李姨無奈地笑著説:“我也吃不起啊,我也不建議你買。説不定過幾天會降價。”

  説這話的時候,實際上李姨也不知道究竟瘋漲的蒜頭何時才會進入降價通道。但無論是官方還是商家的預測,均表示不容樂觀。

  物價部門預測,在需求面疲軟的情況下,後市蒜價繼續上漲的空間已不大,將呈逐步高位回落的態勢。但由於大蒜具有存放時間長的特性,倘若蒜商繼續壓倉觀望,人為造成供應緊缺的局面,短期內蒜價出現大幅回落的難度較大。

  張林峰與物價部門的觀點相似。在他看來,種植成本的增加是此次大蒜漲價的最大原因。大蒜産地以山東、江蘇為主,當地農藥和肥料的成本也在漲。加上由於北方的天災,導致蒜價近段時間居高不下。

  “今年新蒜剛上市時就有些産地的供貨商不想賣,提前囤貨。但這是少數。至於會不會影響大蒜長期的價格,這也不好説。從長遠來看,我對大蒜的降價依舊不太樂觀。畢竟這種漲價潮已經持續了半年多。”張林峰説。南方日報記者遊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