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江蘇“萬頃良田”工程 一著城鄉共贏的好棋 兩全其美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1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工業化、城市化呼嘯而來的今天,保護耕地與促進發展是一對矛盾,如何做到兩全其美?我省從2008年底起,通過試點推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探索研究集聚土地資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取得初步成效。

  分散幹不出現代化,農村土地勢在必“動”

  江蘇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僅有0.93畝。每戶3到5畝承包地,1畝左右的宅基地,這種“原子化”的耕作和居住方式,資源佔用多,配套成本高,使農業始終顯得弱質而低效。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農民增多,土地分散經營的弊端日益顯現,要求規模化經營的呼聲越來越高。

  目前,我省非農産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90%,大部分農民已不再主要依靠種地增收,這為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據專家測算,假如我省農民每戶種30到50畝地,耕地大體屬於常效資源,而一戶如果種300到500畝地,耕地就會成為高效資源。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推動農居由散到聚,至少可以節省70%的建設用地。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為核心的萬頃良田工程試點應運而生。

  據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夏鳴介紹,日本只有580個村莊,我們一個縣就超過這個數字,土地資源浪費極大。應當推動土地向大戶集中,讓真正從事耕作的農民發展規模化生産,富裕起來;讓離土又離村的農民,得到妥善安置,充分享受城鎮生活。而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正契合這一思路,並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目前,全省得到批准的省級萬頃良田試點工程已經達到48個,規模超過100萬畝,可新增耕地16萬畝。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小林認為,農村確實已到了需要“動一動”土地的時候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既推進了城鄉統籌和鄉村空間重構,又有助於解決過去農民進城卻留不了城的難題。

  從擁有房屋到擁有房産,農戶也有了不動産

  6月3日,鎮江雲陽鎮會議室,省土地勘測規劃院專家將該鎮萬頃良田工程規劃方案圖紙攤開,接受40名村民代表聽證。“房屋能不能進入市場交易?”花園村潘復仁站起來提出村民關心的重要問題。當地國土部門負責人肯定地回答:“土地使用權今後將由原先的集體性質轉變為國有出讓性質,可以進入市場交易。”聞聽此言,村民們都“放下了心”。

  這種確保科學合理和民眾參與的過程,在全省萬頃良田試點地區已經成為主流做法。省國土廳副廳長吳震強告訴記者,搞試點,要求必須先上門調查農戶意願,如果大部分人不同意就不搞,不能操之過急,不許強制搬遷。

  農民自己會算賬,補償到位了,生産生活條件改善了,他們會主動接受安置方案。目前,全省萬頃良田工程試點區大部分實行以房換房,多退少補。在金壇市,新房每平方米造價1139元,而賣給農民只收500元左右,財政補貼600元,並且是可以合法交易的産權房。搬遷農戶楊國勤在集居區的新家漂亮寬敞,房子比過去好多了,又有各種配套設施,他表示很滿意。大豐市大中鎮阜豐村村民顧學群説,他家補償費超過20萬元,買新房子只花了10萬,剩下的錢準備做點小生意。

  如皋知青村萬頃良田工程實施後,大批小島居民搬進了新城。當地一位農戶告訴記者,上面給了38萬元安置費,他買了2套房子和1個車庫,花了24.5萬元。現在他租掉了車庫和1套房子,每月房租就有1350元。“我祖祖輩輩都希望住到城裏,現在終於實現了。”

  “農民以往的舊房子只能自家使用,現在政府讓他的新房有了可觀的市場價值,可以上市交易,搬遷農民都多了一筆值錢的不動産。”如皋副市長黃成介紹,安置小區學校醫院齊全,地段在新城裏人氣最旺,水、電、氣、網絡齊全。政府和天然氣公司已談好,對萬頃良田拆遷戶開通只收900元,不到市場價的三分之一。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了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大多數農民離開土地後,都進了附近的工廠。在新沂草橋鎮,項目區組建了2家大型農業公司,6000多名拆遷農民得以上崗。南京六合區萬頃良田工程,已經將1萬名竹鎮農民轉變為農業和服務業工人。

  用地指標是黃金,農民利益就應該是“金不換”

  清晨6點,如皋港新城籠罩在江邊薄霧中。焊工王磊已經起床,騎電瓶車趕往造船廠上班。自從放棄土地後,他就在這家排名世界第4的大造船廠上了崗,他焊接過的油輪遊弋在全世界,自己每月工資有2500元,“比種田強了很多倍。”

  王磊生活的變化,是萬頃良田工程帶來城鄉雙贏局面的縮影。5年前還是荒灘的長青沙島,如今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長江港口新城,單離土進鎮的原住民就有8萬人。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地區的實踐表明,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它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提升一産,支撐二産,繁榮三産。這種促進作用,主要得益於該工程置換出了寶貴的用地指標。“復墾後置換的指標,按照城鄉增減挂鉤政策,除部分用於集中居住之外,結余部分用於新農村建設,再結余的部分用於城市建設。”省國土廳耕保處負責人説,據估算,假如搬遷一個4000人的村,平均能夠挂鉤置換出700畝的用地指標,相當於一個縣1到2年的指令性建設用地計劃總量。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在建、已建的萬頃良田項目可以盤活建設用地近11萬畝。

  有了用地指標就等於擁有黃金,但農民利益必須優先保證。金壇農戶楊國勤告訴記者,建設萬頃良田後新增的耕地,村裏統一承包出去,收益歸大夥。去年,村裏本應由村民上交的“一事一議”款和新農合基金,全部由集體負擔,餘下的按人口每畝分了500元。

  在蘇南一些地方,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進城的農戶,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無錫正在嘗試把原來安置給農民的住房折算成股權,農戶的戶籍關係也將遷入市區,其安置房5年以後可以像商品房一樣上市交易。

  面對各地方興未艾的參與熱情,省國土廳負責人明確指出,萬頃良田工程試點必須把握資源利用政策,嚴守底線,堅持“四不原則”,即耕地總面積不減少,建設總用量不增加,農民利益不受損,國土規章不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