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人被指成最著急地球人 不耐煩成為社會心態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5日 1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人為什麼喪失了慢的能力?

  急之國

  中國人,趕時間。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麼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中國人為什麼喪失了慢的能力?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可以快,就決不能慢。有了比較,加上重復、單調、複雜、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範圍、失控和不公平等經常性的情境,中國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滿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急的心態帶來了什麼?欲速則不達。“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於和快樂擦肩而過。”(克爾凱郭爾語)我們迎來了更多的災難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壞的結果。

  就這樣,在“急之國”,我們快速地消耗著自己。等我們真正明白快慢、張弛、緊疏、得失、成敗、忙閒的人生之道時,可能一切都晚了。

  不耐煩透視中國人的時間觀

  誰按下了中國人的快進鍵?

  人們的煩躁症,來自社會結構的不穩定。無論排隊還是插位,都是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拋離。

  文/陳漠

  我們喜歡插隊。我們當一米黃線不存在。我們搶出租車。我們在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加速衝過去。我們為了節省五分鐘去翻越馬路中間的欄杆。我們由親戚帶著走VIP通道進去,因為排隊要半小時。我們在機場大鬧值班櫃臺。我們在電話裏對著客服人員吼:“馬上給我搞定!馬上!”我們急急忙忙旅遊,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離去。我們走後門。我們送錢。

  我們很急。我們很不耐煩。

  可是,我們同時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們以前排隊炒股,頭天晚上就排隊買認購證。現在我們排隊買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輪班開始排。我們喜歡買促銷減價貨,排一上午隊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廳,我們越喜歡,我們寧肯坐在門口塑料凳子上吃兩個小時的瓜子。我們就是感冒也要去挂專家號,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排。現在,我們還喜歡排9個小時的隊去世博會看立體電影。

  我們似乎又很有耐心。

  這就是中國。傳統心態和現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們焦躁不安卻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來的中國

  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書《中國人的性格》,他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寫“漠視時間”。

  “對中國人來説,盎格魯—撒克遜人經常性的急躁不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顯然,中國人不喜歡我們的人格中所具有的這一品性,正如我們也不喜歡他們缺乏誠實一樣。無論如何,要讓一個中國人感到行動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難的。”

  史密斯把他觀察到的中國人的緩慢行為歸結為:“中國人的歷史是屬於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時代,爾後則是混濁、舒緩、漫長的大河,其間不僅有挺拔的大樹,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較缺乏時間觀念的民族之外,沒有人會去編寫或閱讀這樣的歷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認為中國人漠視時間正表現在他們的勤勞之中,他們不停地勞作,實際上是在不停地浪費時間,他們一點也不擔心做無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説的當然有道理,實際上很多中國人也覺察到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陷。此書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廈門大學教授周寧寫道,辜鴻銘論述“中國人的精神”其實是把史密斯的書作為潛在的對話者,林語堂著《吾國吾民》也是在煞費苦心地回應此書,而魯迅則一直遺憾沒有人翻譯這本書,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説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幾十年後,史密斯所説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經常性的急躁”就變成了中國人的“經常性急躁”。自“五四”運動起,啟蒙者們對泥濘的現狀恨之越深,對改變現狀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時間內走完西方上百年的歷程,難免顯得冒進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

  又是一個外國人發現了中國人的急躁。杜威曾説:“這場運動的感情成分多於思想成分。它還伴隨有誇張、混亂以及智慧與荒謬的雜合。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這場運動在開始階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徵。”當然,近年來我們重新發現胡適,似乎為杜威的觀察提供了一些例證,我們似乎又在“返工”。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個十年間,中國人的時間觀再次提速。大躍進和大幹快上,成為時代的關鍵詞。眾所週知,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有快起來,反而導致了全面停滯。

  時鐘的指針來到改革開放後,“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變成了全民族的心聲。到了當下,環境更加複雜,現代、後現代的語境交織,工業化、電子化、網絡化的社會成形,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什麼時候我們喪失了慢的能力?

  中國人的時間觀,自近代以降歷經三次提速,已經停不下來了。我們需要的是時刻看著鐘錶,計劃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雙收、嫁入豪門、一夜暴富、35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