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外地人紮根廣州收廢品:買盒飯就算改善生活(圖)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2日 06: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現在一家四口都生活在廣州 他們在這個城市裏艱辛勞作也收穫希望

  文、圖 本報記者何濤 實習生雯倩

  她是一位來自河南的異鄉客,一直生活在我們的身邊,每日默默勞作,但從不為人所關注。她被人稱為“湯嫂”,生活在廣州,以回收廢品為生。年近五旬的她只是這個城市邊緣人群中的普通一員。

  9年來,她和家人在這個城市裏辛勤勞作,飽嘗艱辛,但也收穫着希望。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湯嫂的生活,帶來一位異鄉客的城市生存日誌,一同感覺他們的喜怒哀樂。

  早上7時30分,在昏黑潮濕的垃圾房中淺眠7小時的湯叔、湯嫂,推開被臟水污垢腐蝕生銹的閘門,借着小區路旁草叢的水龍頭,清洗一晚的悶熱。湯叔今天要外出辦事,草草地咬了兩口昨天晚餐吃剩的老面饅頭,就着杯中的涼白開水,完成了吞咽的動作。

  跟湯嫂打了聲招呼,湯叔輕盈地跨上自行車,蹬着一輛“嘎吱”作響的腳踏車,在轎車與公家車的簇擁下逐漸模糊。

  湯嫂的目光一直追隨着騎車而去的湯叔,眼角扎堆出現的魚尾紋,真實道出湯嫂年近半百的歲數。炎夏的陽光透過葉縫,斑駁地打在她黝黑結實的小腿。直到再也無法從人群車隊中辨出湯叔的身影時,湯嫂眨了眨幹澀的雙眼,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湯叔、湯嫂不是城市的流浪漢,他們是長期駐紮在小區垃圾房的廢品回收人員。俗稱,收破爛的。

  人生際遇:

  九年前隨老鄉來廣州回收廢品

  “我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很普通。”

  當記者向湯嫂表明採訪來意時,湯嫂顯得很不自然,勉強扯出的一抹笑容,露出一排漏風的上牙。易分辨的河南口音,透露着對採訪的意外與回避,而在記者的再三解釋與請求下,湯嫂害羞地點了點頭,默許記者的跟隨。

  在與湯嫂的聊天中得知,湯嫂在9年前隨老鄉來廣州回收廢品。“我老頭早就來廣州收破爛,但沒賺到什麼錢,所以幹了一年就不幹了。”眼看老伴在廣州“淘金”敗興而歸,湯嫂不服,決定放下一大家子,來廣州闖蕩。“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家裏什麼都沒有,日子不好過,出來收破爛多少也能掙點錢。結果,剛好有老鄉來廣州,我也就跟過來了。”

  湯嫂工作的時候動作迅速敏捷,厚厚的一大摞廢報紙只需十秒,便能服帖地用編織繩捆好。記者在一旁觀察,湯嫂也毫不受干擾,稱重、報價、找零,一氣呵成,十分幹練。沒生意的時候,湯嫂也不會閒着,走到小區的大樹底下,坐在路旁的臺階上,與同在廣州打拼的老鄉們相互慰藉。

  初到廣州:

  兩年裏走完了大半個廣州

  她的老鄉多為小區住戶的保姆,帶着住戶的小孩,在樹蔭下乘涼嬉戲。值得一提的是,湯嫂很受小孩子的歡迎。

  “在來廣州以前,我曾經在北京當保姆。但沒過多久,家裏的孩子病了,也就匆忙辭了工作,回家照顧孩子。”如果不是因為家裏實在揭不開鍋,湯嫂實在不願意離開年幼的孩子,來到陌生的城市。

  談起剛到廣州工作生活,湯嫂目光有些閃爍,“剛到廣州,在員村附近收破爛。每天在大街小巷裏收破爛,晚上就在橋底睡一覺。”湯嫂雖然比湯叔晚來廣州,但卻比湯叔適應廣州的生活,尤其在拾破爛方面,“我找到了竅門,雖然沒賺多少,但總算能在廣州討個生活。”

  一晃,半年過去了,湯嫂為湯叔“立了榜樣”,迫於生計的壓力,在湯嫂的勸説下,湯叔再次來廣州闖蕩。兩夫妻雖幹着“被城裏人瞧不起”的工作,日子清苦,但夫唱婦隨,相互照應,離鄉背井的生活倒也不太苦悶了。

  在接下去的兩年裏,他們走完了大半個廣州,終於選擇在天河北某小區長期駐紮。這個決定並非偶然,而是他們發現,走街串巷的“戰果”並不如定點服務收穫的多。而選址天河北,則是看重此地住宅區較為密集,方便同時走向多個社區,“雖然同行也不少,但回收資源較豐富。”不過,想要進駐高檔商品房林立的天河北,“首先要跟物管打好關係,否則小區保安連大門都不讓你進。”

  生存之道:

  為進小區收垃圾無償做清潔

  當被問及如何跟物管建立良好關係時,湯嫂臉色一沉,抿了抿燥熱的下唇,“像現在這裡,小區物管允許我們上門收破爛,但垃圾房每天的清潔工作就是由我們負責了。以前買完廢品,大約七八點就能休息了,現在要清洗垃圾房,不到11時都沒辦法休息。”

  這些原本屬於物業管理管轄範圍的工作,變成了湯叔、湯嫂在小區回收廢品的前提條件。這些額外的工作是“義務的”、“無償的”,為保證垃圾房夜晚的安全,小區物管還要求湯叔、湯嫂在垃圾房裏值夜班,還要睡在垃圾房裏。

  對此,湯嫂也只是輕鬆一笑,“就睡覺嘛,一閉眼就過去了。”言談間流露的豁達,讓人不敢俯視這位身高不足一米五的中年婦女。

  “雖然現在能在小區里落腳,但是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了。”湯嫂長舒一口氣,雙臂抵着欄杆,目光失焦地望在草坪上,“同行的雖不能在小區裏收破爛,想進來搶生意都會被保安攔下,但從去年起,物管自己也開始接受住戶的廢品回收。”

  生活艱辛:

  買個盒飯就算是改善生活

  現在,湯嫂一家四口都在廣州。湯嫂的一對兒女也在身邊工作,兒子幫忙收廢品,女兒在小區的便利店上班。晚上留守在垃圾房值夜班的除了湯叔、湯嫂,還有遠方親戚家的兩個侄子。

  生意越來越不景氣,廢品可賺利潤越來越少。“無論是廢報紙還是廢紙皮,一斤最多只能賺1角錢。廢舊家電看上去能賺錢,其實賺得最少,常常壓在垃圾房裏賣不出去。”

  生意難做,湯嫂亦爭取開源節流。因為垃圾房沒有煮飯的地方,一日三餐的預算只夠饅頭加涼白開水。遇上投契的老鄉,就讓老鄉幫忙燙幾口青菜。碰上實在熬不住的時候,便“奢侈”地去菜市場買一個盒飯,一家四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現在也偶爾幫住戶做鐘點工,次數不多,但多少能幫補一點。”

  可憐天下父母心:

  自己住垃圾房但為孩子租房

  但令記者驚訝的是,生活如此拮據,湯叔、湯嫂卻為子女花一筆費用,在天河租了一套房子。當問起家中兒女的事情時,湯嫂尷尬地扯了扯嘴角,“兒女雖都在廣州,但不願跟我們住一起。我們在石牌村給他們租了房子。”

  記者順勢問起分開住的原因,這位憨厚老實的母親露出了一絲難堪,言語間滲着無奈與迷茫,“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們想回河南,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考慮。我們改變不了他們的想法。”

  下班高峰期時是湯嫂一天中最忙的時段,記者目送這位雙鬢斑白的母親,為了不讓輪子磨損,提着簡易式拖車,快步走向住戶所在樓座。時而回頭,一排缺角的白牙在夕陽余暉中襯着微笑面龐,身體被生活拖成了細長的影子。隨意捆紮的馬尾略泛枯黃,卻精神地一步一抖擻。

  路旁擺放着回收廢品的價格紙牌,他們是湯嫂異鄉生活的夥伴,卻也是湯嫂無法抹去的城市標籤。當記者隨着下班人潮步入夜幕時,等待湯嫂的是繁忙的上門回收、垃圾房的清潔整理以及一整晚的魚腥惡臭,周而復始。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