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開發商逃跑 包工頭和百餘民工住爛尾樓15年(圖)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30日 0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玉彪曾經是包工頭。如今,他和上百個農民工一起住在海口市的一棟爛尾樓裏——兒子在爛尾樓里長大,孫子在爛尾樓裏出生,算一下時間,這樣的日子已有15年。

  這棟樓是他和手下的180多個農民工蓋的。樓還沒建好,開發商跑了,包工頭陳玉彪沒錢給工人發工資,只能和工人們一起住在自己建的爛尾樓裏等消息。

  從1995年大樓停工到現在,一等15年。陳玉彪和不少農民工從30多歲的青年步入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們住在同一棟爛尾樓裏,陳玉彪算計著未來怎麼才能拿到自己的墊資款,工人們算計著該到什麼地方找活兒幹。偶爾,他們會同時想起,自己和爛尾樓一樣正在一天一天老去。

  樓是怎樣爛掉的

  走進海口西海岸附近的通華小區,裝修考究,環境優美,加上建在離海邊不遠的坡地上,相當氣派。10棟樓裏,格格不入的是迎著小區大門的2號樓,爛尾年久,顯得破敗不堪。

  整棟樓沒有裝門窗,也沒有任何粉刷裝飾,外墻佈滿青苔,大量鋼筋暴露在外,由於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樓房內外均已嚴重受損,樓梯和樓下堆積了大量雜物和垃圾。

  陳玉彪沒有想到,當年雄心勃勃的致富夢被深深囚進這棟爛尾樓裏。貴州來的泥工老丁也沒有想到,當年打工賺錢回家娶媳婦的理想被這棟爛尾樓擊得粉碎。

  1994年,39歲的包工頭陳玉彪已經小有成就。19歲即開始“混”在建築行業裏的他,這一年看起來運氣很好。他和上海宏志公司簽訂了協議,負責通華小區第二棟樓的施工,共9層、1萬餘平方米。

  據陳玉彪了解,通華小區作為海口市安居工程,由通華房地産有限公司和海口市政府共同開發,通華公司出地皮,市政府出錢。安居工程相當於政府工程,而通華公司特別標注了“香港”兩個字,看起來也很有實力。由此,陳玉彪相信,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買賣。

  他開始“招兵買馬”。木工、管道、電工等10余個小組,每個都得招農民工幹活兒。前兩年海南房地産熱潮時來到這裡的老丁,此時很高興在通華小區2號樓項目找到了一個能賺錢的活兒。

  180多個農民工成了陳玉彪的人。如此多的工人,陳玉彪沒有工夫去一個一個認識清楚,他只是覺得,不管你是老丁,還是老龐,或者小劉,只要把活兒幹好就行了。

  當年8月,通華小區2號樓正式開始施工。1994年的海南,正值房地産泡沫的高峰期,當時的建築行業有行規,施工方負責墊資建樓,農民工在項目完成後找施工方領工資。

  陳玉彪前前後後墊資近500萬元投入2號樓的建設,建成後還將負擔100多萬元的工人工資。

  1995年,已趨瘋狂的海南房地産泡沫迅速破裂。通華公司的老闆丁銘曜在通華小區還未經過驗收的情況下,偷偷辦理了房産證,並把總共8棟樓成功抵押給建設銀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獲得600余萬元貸款後,丁銘曜攜款消失。

  5月,只差一小部分內外墻沒有裝修的通華小區2號樓不得不停工,成為一棟爛尾樓。

  工人們將陳玉彪團團圍住,他們怕包工頭成為第二個消失的老闆,自己辛苦了近一年,卻一分錢也拿不到。

  陳玉彪比他們更著急,墊資款是他所有的積蓄,不足的部分更是找親戚朋友借來的。他向工人們保證,儘快找通華公司要到錢,工資沒發之前,大家可以住在2號樓等消息。

  就這樣,來自河南、湖南、四川、廣東、貴州、廣西等地的農民工,如老丁、老龐、小劉等100多人,陸續住進了這棟爛尾樓。他們一邊在外面打著零工,一邊等陳玉彪兌現承諾。

  通華小區其他幾棟樓的包工頭也比陳玉彪好不到哪去,每棟樓裏都住著上百名討要工錢的農民工。

  陳玉彪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在最初的時間裏賣掉了房子、轎車、摩托車和所有的工程機械,換回了幾十萬元。還掉親戚朋友的借款和支付一小部分工人工資後,他已身無分文,只好和家人一起搬進爛尾樓中住下。木工出身的陳玉彪,開始到外面打工掙錢。

  爛尾樓裏的“家”

  陳玉彪前前後後用了爛尾樓裏的3套房子。位於二樓的第一套是最初的容身之所。後來,大兒子結婚用了一套。前幾年,他又在一樓開了個便利店。

  老丁在爛尾樓裏的“家”雖是個兩室一廳,卻沒有任何一件像樣的傢具,所謂的“餐桌”是用簡易的木板搭建而成,旁邊一個破舊的木櫃上,放著一個水壺和三四個瓷碗。房間沒有窗戶,裸露的墻面上拉著幾根纏著膠帶的電線。“廚房”裏是用磚頭碼成的灶臺,“衛生間”更為簡陋,幾乎就是在地上挖了一個小坑,接了一根管道,甚至連門都沒有。

  儘管簡陋,總還是有人儘量想把這裡佈置得像一個“家”。一個農民工佔據的房間裏,客廳中間墻上,左邊貼著倒“福”字,右邊挂著大紅的中國結,中間貼著毛主席像,下方的桌子上則擺著佛龕和香爐。

  來自四川的木工老龐面無表情地説:“這哪算個家,頂多算個落腳的窩,不至於風餐露宿。不過這也和風餐露宿差不了多少,一到大雨颱風天氣,屋裏躲雨都是問題。”

  老龐説,住在這裡的人一直都在做苦力,也只能做這些,像是泥瓦工、木工、鐵工、塗料工等,幹得非常雜,只要有工,什麼都幹。一般是早上五六點就起來,晚上八九點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