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千名高考狀元沒有頂尖人才 過度熱炒捧殺學子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8日 0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又是一年揭榜時,各地高考“狀元”、“高分考生”們紛紛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當季最受矚目的“明星”。然而,此前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余位高考“狀元”中,沒發現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優秀學子的發奮努力,理當得到尊重和褒揚,但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座山峰,當社會各方年復一年對其大加熱捧時,是否更應關注他們怎樣跑好更加漫長的“後半程”?

  過度熱炒捧殺狀元

  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當前對高考狀元的追捧背後,是建立在大眾“狀元情結”上的利益鏈:家長有望子成龍、四處求“經”的心理,學校有吸引優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績的考慮,商家則有當時當令、“眼球經濟”的算盤,各種利益糾葛,大有形成“狀元GDP”之勢。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種種怪象已然見怪不怪———

  學校爭狀元有之。去年,外地兩所中學爭説自己的學生是當年文科“狀元”,大肆宣傳後才發現“撞車”,細細一查才知一個是“裸分”,一個“含加分”。

  商家搶狀元有之。不少高分考生晚上剛得知成績,第二天就有商家上門來拉人做廣告、做代言。河南省某市一位理科“狀元”直言,公佈成績後的各方追捧,令自己一時失去了平常心,匆匆忙忙毫無準備就開始了大學生涯。

  復旦大學研究室主任劉承功認為,高考狀元的頭銜只能表明他們在一次考試中發揮出色,進了高校的大門後,他們又和其他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臨的是全新的競爭平臺和標準評判,最需要的是冷靜的頭腦和寧靜的書桌。對於這些十八九歲的學生來説,過度熱捧很可能帶來“自我膨脹”。

  狀元製造≠成功教育

  一位教育界人士擔憂地表示,負面的“狀元效應”已經從揭榜後蔓延到了中學教育中。個別學校為了“搏”狀元,頻頻出現“動作變形”。這不僅對學生個體産生不利影響,更可能帶來教育理念的扭曲,使教育改革更加舉步維艱。

  高考前兩周,往年傳統是放假讓學生回家自行復習,今年本市部分高中對學生集中“圈養”,加壓復習。一位校長説:“一本率高,高分考生多,學校更獲認可。如果能出個文科、理科狀元就更好了。”另一所中學分管招生的副校長道出苦衷:現在民間每年都有高中排名錶,主要以高考成績“論英雄”,“好學校靠生源,之所以搏高考,也是為了今後吸引好生源。如此循環,學校才能保住品質。”

  更有甚者,高中裏越來越多教改試驗班,被異化成為“高考尖刀班”、“競賽種子班”,原本極有潛力的學生被分數壓得喘不過氣。

  專家指出,在如此高壓下,即使在高考中取得了一時的輝煌,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可能已消失殆盡,如此疲憊身心,如何投入大學更高要求的學習?更不要説進入工作崗位後的終身學習了。只有在中學教育中回歸“育人”本原,才是對學生、對未來最負責任的態度。

  高考狀元如何保持領先

  對於高考狀元,北京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有這樣一個“馬拉松説”:“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數,並不能夠證明他以後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們曾經認為現在優秀的學生將來一定會優秀,但是實踐證明並非如此。這就如同跑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時候可能跑得非常領先,但是並不能夠説明你20000米以後還能夠領先”。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些優秀考生在學習上的天分,讓他們在大學、乃至今後的工作中發光發熱,成為建設祖國的“行業狀元”,理應成為各方深思的課題。

  北大前校長許智宏曾説,“進北大的學生高考分數相差100多分是常事,很多相對低分的學生大學4年下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哈佛、耶魯等學校也沒有把美國各個州的第一名都招去。優秀的學生在本質上沒什麼差別,關鍵看大學有沒有本事把這批學生培養出來。高校不應看重招了多少高考‘狀元’,更多關注的應是能否給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成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