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有感於“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6日 1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媒體報道:四川省營山縣城南鎮黨委書記文建明,在城南鎮探索建立了“尋問題解決機制”,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每月1日至5日,幹部帶上“尋問題解決表”主動進村入戶找問題,不能當場解決的,要建立整改臺賬。每月6日到10日,村(居)召開例會,解決臺賬所列問題。每月11日,鎮上開會啃“骨頭”,鎮上解決不了的上報縣裏,問題不解決,臺賬不銷號。面對當前社會矛盾多元化的新態勢,文建明的觀點是:你説群眾“不聽話”,你幹的事肯定“不像話”。當你真正“為人民服務”時,人民一定擁護你。文建明説,一些地方亂象多,根子在於民怨鬱積。他每到一地任職,首先把幹部和群眾攏到一起,坐到一條板凳上,聽民聲,辦實事,解民憂,化民怨。在營山縣幹部眼裏,文建明是“治亂書記”,在當地群眾眼裏他是個“為民辦事的好官”。

  好一個“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讀罷此信息,令老漢我耳目為之一新!隨著社會急劇轉型,一些地方的社會矛盾呈多發趨勢,維護穩定任務日益突出。據《社會科學報》(2010.5.27)報道,2009年全國內保費用5140億元,已經接近軍費開支;2009年中央公共安全支出增幅高達47.5%。與此相對應的是,維穩與維權的尖銳矛盾,政府公信力的喪失;同時龐大的維穩經費和行政成本,嚴重地擠壓了民生。當前,80%的信訪問題發生在基層,做好基層矛盾的化解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不少地方多實行的“信訪首問制”、“開門接訪”、“領導接待日”等形式,雖説也是很好的處理信訪方式,但總給人一種“衙門和官員高高在上”的感覺。要減少群眾上訪數量,讓群眾少上訪或者不上訪的最好良方,還是要增強信訪工作的超前性,像文建明那樣,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推進信訪重心下移,有針對性地解決可能引發群眾上訪的實際問題,消除諸多可能引發群眾上訪的隱患,進而達到減少上訪和穩定社會的目的。

  筆者從1949年進城後,長期在區委、市委、市府機關工作,對於信訪工作多有接觸。堅持深入群眾,主動解決問題,向來是黨的信訪工作的好傳統。解放初期,市委、區委都沒有專門處理信訪工作的機構。那時區委機關大部分幹部天天下廠或下街道,都是到下邊去找問題。有個別群眾來區委上訪,屬於組織部的找組織部,屬於宣傳部的找宣傳部,沒有部門管的來信來訪由辦公室兼管。市委辦公廳從1952年開始指定專人負責信訪工作,至60年代以後在辦公廳才建立信訪處。那時不是不重視信訪工作,而是重在幹部下訪。1953年我在南開區委處理了一起信訪案件,以區委名義上報市委,很快得到了市委主要領導同志的批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信訪的增多,信訪辦公室獨立成為局級單位,力量不斷加強,至今從上到下已經形成一支很強的信訪工作隊伍。

  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既減輕了群眾的信訪成本,又能及時傾聽群眾呼聲。這種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利於真正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也有利於黨群幹群關係的改善,樹立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王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