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經濟聚焦:收入增長快,為何有人沒感覺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8日 0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2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7%。

  如何看待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如何破解城鄉居民增收乏力等難題?

  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20.1%,工資形成正從"生存成本定價法"轉向"市場型勞資談判"

  在河北香河某傢具廠打工的農民工周光明説,今年上半年他的工資已經由去年的每月4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五六千元。"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工資確實漲了不少。"周光明欣喜地告訴記者,今年底他打算回老家鎮上買套大點的房子。

  在河北香河,農民工很搶手。"只要跟老闆打個電話説要去他廠子上班,老闆都會派車去接,要是太遠的話,至少也會報銷路費。"説起他的就業狀況,周光明很是驕傲。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中,主要為外出打工收入的工資性收入同比增幅達到了20.1%。同時,家庭經營收入增長21.0%。

  專家認為,局部的"用工荒"説明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出現結構性拐點。劉易斯拐點的臨近促成了中國農民工工資形成機制,已經從傳統的"生存成本定價法"轉向"市場型勞資談判"。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今年上半年,農産品總體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對農民增收促進作用比較大。同時,近年農業産業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對農民增收有促進作用。此外,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政策性因素也不能忽視。

  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志勇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現象。這對解決城鎮收入差距過大,化解二元經濟結構有非常積極作用,總體上來説,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還是在解決歷史欠賬的問題。

  劉元春也認為,農民工務工收入的快速增長, 雖然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對出口和工業投資帶來一定的衝擊,但從長遠來看,這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拉動國內消費、促進貿易平衡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31省份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超過CPI,但是不同人群對收入增長的感受迥異

  日前各省份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31個省份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大於CPI增速,其中29個省區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超過10%。但不同人群對收入增長的感受迥異。

  畢業在北京剛參加工作的小魏今年簽訂的合同工資,相比去年和他同等條件進入公司的師兄,他的月薪增加了30%。"在北京做諮詢行業的同學,月薪基本上比去年漲了一至三成。"他説。

  在一家央企下屬公司做行政工作的張秦近期剛剛漲了工資,她説:"我們單位剛漲了500左右,但是到手也就4000左右,在北京這點工資本來就不高,漲了也不覺得多。"

  在北京某網站工作的徐先生説,他的工資去年是4000齣頭,今年工資還是一樣。"在這工作了兩年多,工資基本上就是紋絲不動。"徐先生説。談起統計局公佈的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6%,他感覺自己的工資是"被增長"了。

  像徐先生這樣感受工資"被增長"的人還不在少數,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是"拖了收入增長的後腿"。一條"三成博士收入低於3000元"的消息,近日更是在微博上被網友瘋傳。

  范志勇認為,公眾對收入增長的感受有較大的落差,原因有二:其一,統計數據反映的只是平均數,難以完整地反映不同區域和行業人群具體感受。其二,居民對收入增長的感受,其實與他們的支出結構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年輕人的支出結構中包括房貸、子女教育等,這部分支出是剛性的,隨著物價上漲、加息等影響,支出漲幅也比較快,這部分人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刻。而部分居民消費結構不太一樣,消費彈性比較大,對物價上漲感受就不太明顯。

  只有城鎮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市場才能真正啟動

  劉元春指出,近年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因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佔全國消費的80%左右,只有城鎮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市場才能真正啟動。

  劉元春認為,在推動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方面,不僅要依靠勞動力市場自然的變化,政府也可以有所作為。比如,進一步落實《勞動法》、完善工資形成機制、加大國有企業紅利上繳比例、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建立社會救助與物價聯動的機制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的補貼等等。此外,政府還應破除部分行業的壟斷,縮小行業收入差距。

  范志勇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超過30%,這也提醒我們在稅收政策方面,要推行大力降低稅負,並推動稅制的改革。只有降低企業的稅負,才能為居民收入增長提供空間。同時,還應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階層的實際稅負,比如在個稅徵收中,房貸支出就可以放在應稅收入之外,個稅徵收也應考慮家庭結構情況,同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如果家庭剛性支出較大,個稅應該適當少徵。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也認為,要抑制當前通脹水平、調節收入分配,推行減稅與稅制的轉型已勢在必行。"在中國的全部稅收收入中,90%以上的稅收都是由企業繳納的,並由企業通過價格渠道轉嫁到公眾身上。"高培勇説,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稅收和物價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而且商品和服務中所含的稅負要高於西方國家。

  他指出,要擺脫或弱化稅收和價格之間的高度關聯,從長遠看,我們要降低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的比例,增加直接稅的比重。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收入增長
  • 收入增速
  • 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