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分析稱政府用“封鎖消息”應對危機已不合時宜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1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堵”很簡單,而“疏”就難得多。我們太習慣於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了,而傳播科技的發展,永遠是有“盾”之後便有新的“矛”,而且“盾”的産生總是落後於“矛”的發展

  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傳播時代,很快適應這種生活環境的是年輕一代人;年長的人中,思維方式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的卻相當多,而制定虛擬社會管理政策和實行控制的人,正是年長的一代。我們太容易按照慣性思維來決定治理技術了。鋻於這種情形,需要提出一些關於虛擬社會管理的基本理念。

  從“新聞,舊聞,不聞”的理念,轉變到“信息公開”的理念

  毛澤東1957年要求新聞媒體採取“新聞,舊聞,無聞”的政策,即有時把新聞作為新聞發表,要及時;有時故意把新聞放“舊”了以後再發表,把新聞變成舊聞;有的新聞則永遠不發表,就當沒發生一樣。也就是説,把傳媒報什麼或不報什麼作為一種政治表態,並非全是為了通信息。

  當今全球化時代,人口流動頻繁,新的傳播科技已經普及到全社會,傳媒形態也多樣化了,你可以不報,但無法阻攔信息的傳播。權威性的權力機關不在第一時間出面講真話實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在多級傳播中的扭曲和衰變,更大的社會不穩定必然來臨。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以往一些看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將會失效。

  近年群體性事件逐年增長,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沒有貫徹好信息公開的原則,只有少數事件的處理是成功的,例如2009年成都公交車燃燒事件。較多的地方在處理群體性事件時,採用的仍然是慣常的信息控制方法:拖延、隱瞞、封網、以誹謗罪抓人等等。這種情形説明,胡錦濤今年2月要求“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確實是當務之急。

  就黨政機關與傳媒的關係而言,媒體曾經反復被告誡的“要幫忙,不要添亂”,體現的是一種訓導思維,而不是我們黨一貫提倡的民主制度。習近平副主席2009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春季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他説:“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聞輿論的傳播規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要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絡,自覺接受輿論監督。”相比之下,最初的新華社稿的文字是:“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於正確運用媒體、科學管理媒體,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顯然,中央最高領導層關於領導機關與傳媒關係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問題在於我們具體工作的同志沒有跟上這種認識的變化。

  從“全能政府”的理念轉變到“有限政府”的理念

  我國過去對待危機事件的信息發佈,指導思想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沒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前,為了不引起社會的恐慌和混亂,不能隨便發佈消息;如果這樣做,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然而,現代政府承擔的責任之一,便是及時向社會提供客觀的信息,不能等到事情處理得圓滿之後再告訴人民,才算對人民負責。

  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與傳統社會完全不同了,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滿足人民的願望,人們可以有許多渠道,包括網絡渠道尋找信息,而政府的公信力則會因此下降,還可能導致新的社會混亂。2009年7月杞縣“鈷-60”事件中,因為沒有及時、權威的信息發佈而造成全縣幾十萬人大逃離的現代版“杞人憂天”的奇觀,便是一例。

  這種過時的控制信息的觀念,是基於一種“全能政府”的傳統體制。因此,中國人從傳媒上經常看到的是好消息,壞消息很自然地被隱瞞下來。而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不斷地告訴人們,“全能政府”是神話,應該樹立的是“有限政府”的觀念,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危機。

  全能政府的體制也會培養與之相適應的觀念,例如將權力機關的活動和事務看得高於其他的觀念。因而往往在召開較為重大的會議或舉辦活動期間,即使發生了普通的“壞事”也是不許説的。這種觀念不符合我黨一貫倡導的講政治的內涵,共産黨的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時候若發生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事件,會議或活動的形式本身要讓位於應對危機的實際工作,不然就顛倒了主次和是非。

  指導思想上從“堵”信息,轉變到“疏”信息

  1954年前後的幾年,我國從中央到省級新聞界曾全面向蘇聯同行學習,除了僵化的版面和宣傳性新聞語言外,對於信息的處理,也完全向蘇聯學習,敵人批評我們的內容一律不見報。為防止民眾獲知批評我方的信息,還有專門的“偷聽敵臺罪”。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的一些做法還留有當年的思維痕跡。對各種不喜歡的信息,我們仍然習慣於“堵”,思想的僵化和不合時宜讓人難以理解。“堵”很簡單,而“疏”就難得多。我們太習慣於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了,而傳播科技的發展,永遠是有“盾”之後便有新的“矛”,而且“盾”的産生總是落後於“矛”的發展。

  如果我們的控制停留在築壩的思維上,則永遠擋不住水的溢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們傳統上只把各種危機事件看作壞事,傾向於千方百計地“捂住”,不讓別人知道。在當代社會,突發事件出現的機率較高,應當把這類事件視為一種常態來處理,把處理危機看作政府正常職能的一部分。社會也應該有這樣的觀念:風險無處不在。如果在認識上視危機為常態和中性的,就不需要把它“捂住”。

  在現代社會,把封鎖消息作為處理危機的基本方法,肯定會把危機推向最糟糕的境地。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新形勢下,以往一些看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將會失效。至於正常發生的公開的事實,要時刻想著現在我們處於全球信息化的環境中,封鎖已經公開的事實,唯一的傳播效果就是被人家笑話。

  從匿名組織網絡輿論,轉變到網絡新聞發言人、網評員以公開的身份智慧疏導

  自從網絡在社會事件中的能量顯現出來以後,我們逐漸意識到其重要性。然而,通過組織較多的人匿名發表意見的方法引導網上意見,是不道德的。例如某地級市公安局介紹他們的經驗,內容是組織許多人在網上監察,看到批評該局的意見就要以網民的名義對該局的工作進行辯護。其指導思想實質上是愚弄人民,明顯違背黨的宗旨。

  網絡管理是需要的,主要應通過法律法規建立網上秩序。我們需要適當的輿論引導,但是這種引導要符合基本的道德。公開網絡發言人或網評員的身份,是一種妥當的做法,就像報紙的評論版發表署名文章一樣。我們相信真理在我們一邊,就要顯示出我們的內在思想力量,這一觀念轉變的要點即:網上新聞發言人、網評員公開身份。

  網絡新聞發言人如何通過其嫻熟的公關理論和技巧來解釋事件、説服民眾。公安部的武和平、原教育部的王旭明、雲南的伍皓、南京的曹勁松等,已經做出了較好的榜樣。新聞發言人雖然是代表黨和政府的,但作為新聞發言人,其從業準則與新聞工作者應該是一樣的,即客觀地説明事實,同時,又要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對民眾情緒進行疏導,智慧地講真話,不能説套話,假話。

  一般情況下,凡是公開發生的事實,沒有不能報道的,問題在於如何報道,報道的輕重。

  把網絡視為發揮政府主場優勢的最佳園地

  網絡這個新的社會信息通道,具有顛覆性的一面,但也是活躍思想的社會減壓閥,尤其對中央遏制地方權力坐大和制約某些基層無良官員是有效的。網絡意見把民眾的不滿分散到一個又一個新聞事件當中,分散地釋放了怨氣,避免了把社會不滿凝結在某個斷裂帶上。通過測量網絡意見,政府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社會溫度,一定程度上不是擴大而是減少危機事件。政府不能將自己置於網民的對立面,而要做他們的朋友。

  在網絡上,黨政權力的一方,具有公權力的優勢、傳媒的優勢、知情方面的優勢。但我們沒有充分發揮這種優勢,而是用老一套的封堵思路來應對各種公開發生的危機事件,能不公開就不公開,能回避就回避,這是一種“理虧”心態。既然我們是理直氣壯的,就要發揮主場優勢,通過生動的主動出擊,而不是簡單封閉的方式達到管理網絡的目的。

  原雲南省委新聞發言人伍皓説過,“一壺已經燒開的水,如果還使勁捂著蓋子,結果只能是連壺底都被燒穿;而蓋子一揭,儘管有可能會燙著自己的手,但沸騰的民意也就會變為蒸汽慢慢消散。”

  建立“網上統一戰線”

  現在網上已經出現所謂“新意見階層”。這些人或是關注新聞時事的人,或是在網上直抒胸臆的人,他們有能量凝聚共識、發酵情感、誘發行動、影響社會。根據各種互聯網輿情的分析報告,這個新社會階層主要的經濟能量來自非公經濟,因而意見主要來自非公領域,他們具有較強的輿論能量。他們不是同志,不是部下,但也不是敵對力量。他們是公民記者、意見領袖。對待他們,不宜動用公安和安全部門,而要放下身段,與之平等對話,以理服人。

  這個階層只是鬆散的一群人,在意見領域具有較大能量。要區別對待,扶正抑偏。我們黨有豐富的統一戰線的經驗,這是毛澤東説的“三大法寶”之一。對待新意見階層,要保持他們的相對獨立性,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不宜像要求黨內人員那樣總是保持一致,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容許意見多樣化。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是敵人。我們要做的是,理順關係,拉過來做朋友;推過去當然很容易,但這是對社會和當事人不負責任的態度。

  社會管理,重在理,而不是管。在虛擬社會的管理上,我們目前八成時間用在“管”上,合理的管理是倒過來,“管”與“理”遵循20%與80%的比例。

  不言而喻,“管”蘊含著權力,表現的是指揮與服從,支持“管”的是一套規章制度。“理”則蘊含著智慧,表現為溝通與協作,它更需要的是一種韜略,一種富有人文精神內涵的東西,支持“理”的是一種文化精神。網上統一戰線,統的力量在於“理”。

  (陳力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案例分析

  案例一:“懸浮照”造假事件

  事由:近期,有網友發帖爆料,四川涼山自治州會理縣政府網站發佈的頭條圖片新聞“造假”。網友指出,題為“會理縣高標準建設通鄉路”的新聞中,視察工作的縣領導“懸浮”在公路上。 “懸浮照”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詞,引發諸多關注和惡搞,甚至引來外媒關注。

  政府應對:在“懸浮照”曝光後的第二天,會理縣政府公開開通官方微博,向公眾承認“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在政府網站上發表了一張PS過的照片”,並表示對廣大網友的關注表示理解,“希望對此事道歉”。圖片的發佈者本人也開通了微博,向社會各界表示歉意,並表示“在今後工作中絕不發生類似情況”。據稱,會理縣政府在此次事件中通過微博的“借力發力”更順勢推廣了會理旅遊。有評論指出,會理縣政府能清醒面對網絡危機,不是採取“刪帖”、“沉帖”的方法,而以坦誠的姿態面對監督,積極回應質疑,發佈準確、全面的信息,可以稱得上“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地方應對網絡輿情的經典之作”。

  案例二 “鹽荒”謠言

  事由: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擴散危機,有傳言稱食用加碘鹽,可以防止核輻射,日本核事故有可能污染中國海域的海水,造成沒有鹽吃,種種謠言引發了中國搶購食鹽的風潮。網絡上,QQ群、微博、論壇裏到處都是搶購食鹽的消息,網上碘鹽銷售價格被抬高到10元一包,恐慌情緒蔓延。

  政府應對:面對搶購危機,政府利用各種公共媒體開始辟謠,各路專家也在不同的場合闡述各自觀點,媒體紛紛拿起傳聲筒,呼籲公眾不要恐慌,各地工商等部門表示要嚴懲哄抬物價者,中鹽總公司回應,在搶購期間,鹽業公司實行24小時配送服務,保證市場供應。政府公關緩解了搶購潮。但有批評指出,政府在面對核危機影響時,公佈的信息不全面不豐富,造成公眾對政府不信任;媒體的前期宣傳不到位,搶購潮來了才臨時抱佛腳;專家的辟謠反而被認為證明謠言可能會是真的。但政府此次公關不僅僅停留在“供應穩定”,“謠言是假的”,“一些人居心叵測”這樣的口頭辟謠上,而是多管齊下,並調動應急供應體系,這些對於穩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躲貓貓”事件

  事由:2009年2月,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24歲青年李蕎明,在昆明晉寧縣看守所離奇死亡。警方稱其與獄友玩“躲貓貓”遊戲時意外死亡,李蕎明家人及公眾對此説法難以接受。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了網友調查團,開創了網民參與重大敏感問題調查的先河。

  政府應對:“碰到不利輿論,一些地方習慣讓自己的宣傳機器開足馬力"解圍",以為讓自己的媒體為自己説話就是 "引導輿論"”,實際上,“這樣的輿論引導,恐怕是一廂情願,甚至效果適得其反。”這是雲南省紅河州委宣傳部長伍皓的話。2009年開始,從省委宣傳部主動組織“躲貓貓真相調查團”,到“小學生賣淫案”親自上網回帖,再到要求慎用不明真相等詞彙、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和媒體義務監督員等舉措,伍皓以雲南省宣傳部官員的身份,通過“新聞新政”,嘗試推動黨和政府的信息公開與透明,也確立了自己的名聲。7月26日,伍皓在微博上總結自己在“躲貓貓事件”中的三大法寶,“送給有危機要處理的同志”:“以人格的力量贏得公眾,以坦誠的力量贏得媒體,以求真的力量贏得信任。” 人民論壇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夏金玉

熱詞:

  • 政府公關
  • 主場優勢
  • 危機事件
  • 封鎖消息
  • 搜索更多政府公關 主場優勢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