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走近院士 閔恩澤:創新就像唐僧取經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0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閔恩澤:

  1924年2月出生,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1946年中央大學化工係畢業,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石油煉製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開欄的話

  在我國眾多的科技人員中,有一個優秀的群體——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我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佼佼者,兩院院士的學術成果讓人欽佩,精神風範令人敬仰,科研方法值得借鑒。

  “科技視野”版從今天起開設“走近院士”專欄,介紹部分兩院院士的求學之路、治學之道,展示他們獨特的人生風采。

  7月26日,在北京北四環外的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我們見到了我國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著名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閔恩澤院士。

  “我最近正在寫一本書,內容是‘從原始創新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閔院士説,“我對原始創新有些認識,想寫出來,或許對大家有點用處。”

  在一個半小時的採訪中,87歲的閔院士精神矍鑠,操著一口“四川普通話”,親自操作電腦、演示幻燈片,帶我們走進他半個多世紀的創新生涯……

  50多年的科研生涯,最重要的體會有兩點

  “我50多年的科研生涯,是隨著國家和行業發展需求不斷調整的50年”,閔恩澤説:“我最重要的體會有兩點,一是一直不斷學習,積累科學知識,二是一直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鍊,總結經驗,增長才幹。”

  早年在美國時,閔恩澤的專業是化學工程,後來也從事過“燃煤鍋爐中的結垢和腐蝕”的課題研究。那時,催化劑一詞,閔院士只是從教科書上聽到過。

  閔恩澤1948年赴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放棄優厚待遇,于1955年回國,被分配到當時正在籌建的北京石油煉製研究所。1956年初在大連,閔恩澤才第一次看到了鉑重整催化劑的實物。當時,我國催化劑嚴重依靠進口,研究領域更是一片空白。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閔恩澤和他的團隊“臨危受命”。

  “我們這一批承擔任務的科研人員,沒有一個經歷過催化劑的研發生産。從實驗室的幾十克催化劑開始,一直到成噸催化劑生産的過程,我們就這樣摸索著前進。”閔恩澤説。

  在石油煉製催化劑這片“未知領域”,閔恩澤帶領團隊在學習中不斷前進、探索:從50年代開始,攻克難關,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開發出了小球硅鋁裂化、微球硅鋁裂化、鉑重整等煉油催化劑,奠定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的技術基礎;80年代走上自主創新之路,開發出我國獨有的石油化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90年代之後,又率先進入綠色化學領域,開發出多項從源頭根治環境污染的綠色新工藝……

  在別人屁股後面跑,永遠超不過人家

  2008年1月,閔恩澤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獲獎感言中,他表示將把研究重心放在綠色化學和生物質能源化工領域,並將獎金投入到“中國石化發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課題,也就是明天、後天需要開展研究的課題中”。

  他拿出屬於個人的全部50萬獎金和個人積蓄50萬元,設立了原始創新獎,獎勵為石科院基礎研究和開拓探索作出創新貢獻的科技人員。“這個獎是獎勵原始創新的人,就是第一個吃饅頭的人,不僅是給一個饅頭,我還要給他做個花卷。”閔恩澤説。

  在閔恩澤看來,只有原始創新,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靈魂,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在他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原始創新的突破。

  上世紀90年代,噴氣燃料是民航和軍用飛機燃料,其中的硫醇不僅使油品發出臭味,而且對飛機材質有腐蝕作用並影響燃料的熱安定性,而當時採用的催化氧化脫硫醇工藝産生大量廢鹼、廢渣,嚴重污染環境。1996年年底的一天,閔恩澤下班回家路上跟人討論這項工藝時,突然想起硫醇最易於加氫脫除,可否利用這一原理,在更緩和的條件下加氫脫硫醇?他立即組織試驗,通過原始創新,研發出了新工藝,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還解決了污染問題。

  “在當今世界,綠色化學大有可為”,閔恩澤已經把視線瞄向了“開發生物柴油和生物質化學品”的國際新領域,“生物柴油是替代石油柴油的清潔燃料之一,要使其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就要配套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化學品。目前,世界各國生物柴油的發展步伐快得不得了,我們必須抓緊。”

  “我們不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爭取技術領先權易於我手。在別人屁股後面跑,永遠超不過人家。”閔恩澤説。

  如何在前沿領域做出原始創新的成果?閔恩澤在《石油化工——從案例探尋自主創新之路》一書中,總結出三條經驗:原始創新必須轉移技術的科學知識基礎;創新來自聯想,聯想源於博學廣識和集體智慧;要發揮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和不斷戰勝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

  “只有把勤勉的汗水滴進實踐的土壤裏,機遇的奇葩才會吐艷”

  在談到原始創新的構思如何形成時,閔恩澤説得最多的四個字是“孜孜以求”。他認為,這四個字是讓原始創新從偶然變成必然的鑰匙。

  “原始創新的幼芽,是植根于必然性的沃土之中。只有把勤勉的汗水滴進實踐的土壤裏,機遇的奇葩才會吐艷。”閔恩澤説。

  他是這樣理解的,也是這樣去做的。

  1960年,閔恩澤研究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開始時,他採用“混捏法”,但擠條成型困難;後又改用“浸漬法”,但製造方法複雜;最後,通過不斷努力,閔恩澤終於發明了“混捏—浸漬法”,並獲得了國家創造發明獎勵。他的夫人陸婉珍院士説:“他非常勤奮,工作常常夜以繼日的。”對此,閔院士笑著對記者説,“晚上我總能想起很好的構思。”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閔恩澤仍然保持著每天6點起床的習慣,每天早晨、下午、晚上都要投入工作。像其他老人一樣,年邁的閔恩澤也是多病纏身:高血壓、膽結石、胰腺炎……儘管如此,他還一直保持著多年養成的好習慣:認真學習國外資料。石科院圖書館訂了許多石化能源方面的國外原版雜誌,新寄來後圖書管理員先送到他辦公室。閔恩澤一本一本地看,一篇一篇地瀏覽;凡是與自己的研究領域有關的,他都要複印下來,反復學習、研究。

  正是這種孜孜求索的精神,使閔恩澤如此高齡仍發出“我還想再幹點事”的感言。陸院士説,“他能取得一些成績,並不是他比別人聰明,只不過是他一輩子都在不停地鑽研這件事。”他的女兒則説:“他的腦子比較單純,一天到晚就在想他那個催化劑的事。”

  沒有失敗和挫折,就不會有成功

  閔恩澤最喜歡網球,喜歡瑞士名將費德勒,也喜歡李娜。“費德勒最近老輸球,不要緊。李娜得了法網冠軍,以前她也遇到過很多失敗和挫折,但是她挺過來了,一直打得很頑強。”

  挫折,是閔恩澤在採訪中多次提到的詞。他經常告誡年輕人,科研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充滿了挫折。他甚至給研究生開了一門課,就叫《科研挫折率》。他説:“錯誤和挫折教育我們,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

  在閔恩澤看來,沒有失敗和挫折,就不會有成功。遇到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克服了它,就會走向成功。

  上個世紀50年代,閔恩澤致力於小球硅鋁催化劑的研發,試驗過程中常蘊含著危險。第一次試運轉時發生了掉帶事故,閔恩澤親自鑽進高溫烘烤的乾燥室,重寫設計了自動調帶裝置,才將問題解決。由於技術、經驗的不足,他和同事們在幾間簡陋的平房裏反復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

  閔恩澤認為那是一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過程。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閔恩澤和他的團隊最終生産出了高質量的小球硅鋁催化劑,保證了我國催化劑的及時供應。

  上世紀60年代,在一次過敏性鼻炎的體檢中,醫生發現閔恩澤患上了肺癌。40歲不到,病魔奪去了閔恩澤的兩葉肺和一根肋骨。大病初愈後,閔恩澤並未放慢探索的腳步。在催化劑研製的過程中,他屢次遇到失敗和挫折,又屢次克服了困境。1995年,他寫出了《工業催化劑的研製與開發——我的實踐與探索》一書,講述了許多自己克服挫折的經歷與感受。

  “創新的過程就像唐僧西天取經”,滿頭銀發的閔恩澤説,“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就很執著,碰到再多困難和挫折,也沒有動搖他取經的決心,最後終於到了西天,取得真經。”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走近院士
  • 閔恩澤
  • 創新
  • 唐僧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