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科學先鋒 追求卓越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03: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製圖:蔡華偉

  5月,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黃昆、吳孟超、李振聲和閔恩澤的名字,命名了4顆小行星。獲得這一特殊榮耀的4位大科學家,有著共同的身份:既是院士,又是中國共産黨黨員。

  有這樣一個事實讓人震撼:迄今為止,獲得最高科技獎的18名科學家全部是院士,在這18名院士中,共産黨員佔了絕大多數,師昌緒、孫家棟、王忠誠、閔恩澤、吳孟超、王永志……一長串名字都有著一個相同的形象:既是傑出的科學家,又是優秀的共産黨員。

  這絕非個案。“兩彈一星”元勳中,帶著共産黨員的豪氣和一身硬骨頭,院士科學家和未來的院士科學家們寫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一頁。而不久前評選産生的“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分佈在科研、企業、農業、衛生醫療、科普等領域,其中就有4位院士,而這4位院士中,又有3位是共産黨員,在科研一線發揮著先鋒和凝聚團隊作用。

  追求真理的先鋒

  作為頂尖科學家,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學術造詣,反映了我國科學技術的水平。

  在院士隊伍中,黨員院士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既發揮著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又發揮著學科&&人的作用。在為人治學方面,他們也同樣秉承著一名共産黨員的優秀品質,時時樹立典範。

  可敬的老共産黨員、“助燃中國火箭”的李俊賢院士,這位83歲的老人,現在仍然一如既往地按時上班,他加班加點幹工作的時間超過常人20多年的法定工作時間。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入黨誓言,履行著一名共産黨員應盡的義務,發揮著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有人評價,尖端科技必有尖端水平的領軍人物,領軍人物必有超人的付出和奉獻,超人的奉獻必有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必定會造就偉大的事業。崇高精神從哪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李俊賢院士用一顆共産黨員的心,用一名共産黨員的實際行動表達著對祖國深沉的愛。

  “我們搞科技發明,唯一的動力就是報效國家”、“作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理解自己肩上沉重的擔子,努力工作,創新不已,造福國家”。耄耋之年的李俊賢院士,經常這樣對身邊的人説。如今,他仍帶領年輕科技人員工作在一線。他的身影依然活躍在實驗室、圖書館、車間裏,同大家一起探討和解決科研難題,在化學推進劑原材料和聚氨酯兩大科研領域裏奮力拼搏著……  

  50歲出頭的馬偉明院士41歲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他秉承“作為黨和軍隊培養的院士,科技強軍事業高於天”的信念,矢志報國、淡泊名利,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電磁發射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為國家科技進步與國防裝備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電力集成”理論,先後攻克制約國家、軍隊裝備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關近千個,有20多項成果為“世界首創”、“國際領先”。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在年過九旬之時,每天還要堅持工作3個小時。往前追溯,新中國建立之初,當國家急需橡膠,他就參加和領導了海南和雲南的橡膠宜林地考察,又同其他科學家一道發起了建立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倡議……從科學救國到科技興國,這位身為大科學家的老共産黨人為了追尋科學理想和科技報國夢想,不僅跨越了空間也超越了時間。

  民族振興的脊梁

  一名院士的成就往往反映在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上,這些成果往往于國於民關係重大;一名共産黨員的品質往往反映在危急關頭,創造奇跡。對許多黨員院士來説,這恰恰就是他們的普通人生。

  劉先林院士幾十年來不停拼搏的動力,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我國在很長時間裏是歐洲精密航測儀器巨大的傳統市場,由於我們研製不出精密航空測量儀器,許多外商向我們漫天要價,甚至把一些零部件拼湊在一起,高價向我們出售並不成熟的設備。眼見國家花大量外匯,買一些所謂的高技術産品,心疼啊!”這是發自一名有著幾十年黨齡的共産黨員的切膚之痛。

  2007年5月30日,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測繪科研項目——SWDC系列數字航空攝影儀問世,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這個高科技産品不僅高程精度指標達到同類産品的國際領先水平,整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花費不多,性價比高,可廣泛應用於國土、測繪、水利、公路、鐵路、城建、環保、旅遊等部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主持SWDC數字航攝儀研製的,正是劉先林院士。而這一年,劉先林已經68歲。

  幾十年來,由劉先林完成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不下10項,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這些成果結束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實現出口創匯200多萬美元。

  “院士兵”臧克茂院士和癌症搏鬥了近20年,但他的笑聲更加爽朗。穿刺、活檢、理療、化療……頻繁的手術,導致血小板和白血球數量降到正常人的一半,體重驟降20多斤,尿頻、尿急等症狀不斷加重。給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課,為了不顯露出異樣,他會提前趕到教室,和學生聊聊家常。為了減少排尿避免尿血,他早上不喝湯水,只吃幹饅頭。儘管如此,病情仍然難以控制,經常下課鈴一響就要匆匆趕回宿舍,換下被血浸濕的內褲。

  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常感到頭暈乏力,一次洗澡時竟跌倒在浴室裏,頭部磕破,縫了6針。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頂大棉帽捂住傷口,照常出現在實驗室。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臧克茂堅守教學科研一線,先後主持完成2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攻克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為陸戰之王坦克配上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像劉先林、臧克茂這樣的黨員院士,在院士隊伍中不在少數,無論是在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或是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他們以共産黨人的意志和毅力,目光鎖定與國家、人民最為緊要的科學難題和重大課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跡。

  為民服務的楷模

  共産黨人的優秀品格不獨反映在攀登科學高峰上,也時時體現在與人民同舟共濟、患難與共中。凝聚人們的心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在這一點上,很多黨員院士用行動作出了示範。

  吳孟超院士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多少年來,他始終把黨的事業、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創造了中國和國際肝臟外科界的多個第一。他不僅是肝膽方面的“名醫”,而且與人民肝膽相照。他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令人欽佩、感人肺腑,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在人們的眼中,他代表了高尚的醫魂。

  有人形容,他的“這雙手在肝臟的方寸之地破譯生命密碼,把一萬多名病人從人生的絕境中拉了出來,許多患者千里迢迢趕來,仿佛握一握它們,就看到了生之亮光”。而對吳孟超院士自己而言,他難以忘記的是55年前在黨旗下發出的莊嚴誓言,“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雖然8年時間過去,但人們依然記得那一場抗擊非典的“戰役”中,鐘南山院士率先帶領團隊投入救治行動,組織廣東醫療界開展非典防治研究,創造出國際上最高的存活率。在甲流防治過程中,他又帶領大家成功搶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參與制定衛生部治療方案。身為一名共産黨員,鐘南山院士不僅僅投身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50年,也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成為團隊的主心骨。正是在他和同事們對病毒的有效防治下,社會恐慌情緒慢慢消退。 

  事實上,正是那些和吳孟超、鐘南山一樣永遠銘記入黨誓言的黨員院士們,始終把群眾的關切記在心上,始終為人民的利益盡力奔忙,才贏得了百姓由衷的讚嘆,築就了國家前行的基石。

  矢志創新 科技報國(短評)

  院士是我國最高的學術榮譽,也是終身榮譽稱號。作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科技工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目前,在約70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700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大部分仍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為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共産黨員的比例都很大,是院士中一個比較主要的群體。他們卓越創新的學術思想、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敬業的人格品質,與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緊密結合、相映生輝。他們淡泊名利,以超強的韌性和耐力堅持科研工作;他們在科學技術研究中作出巨大建樹,解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難題;他們以身作則,對樹立良好的學術風尚起到了正確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這些院士黨員身上,一直流淌著矢志報國的血,始終跳動著追求卓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