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關注“三公”經費公開 用公開撥開迷霧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亞當斯密指出,“廉價政府”應該是財政要追求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表現在支出方面,體現為要遵循厲行節約和量入為出的原則。近段時間以來,國務院要求各中央部門推行“三公”經費公開,相當於公佈“政府賬本”,讓人們評價一下是否實現了公共財政上“廉價政府”的目標。這也是現代民主政治中預算透明化和責任政府原則的體現。

  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交出的“政府賬本”須明明白白。然而,目前的情況並不能使人滿意,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中央部門沒有亮出賬本;已經公開的一些部門賬本迷霧重重,讓人看不懂。

  公開工作的進展不平衡、內容不細化、程序不規範,是這層“迷霧”的三種表現形式。這三種形式存在的共同原因,是一些部門缺乏公開的誠意。

  記者調查顯示,3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後100多天裏,各中央部門公開“三公”消費的步調並不一致,有些直到目前仍未公佈。不可否認,一些部門存在觀望、拖延的心態。出現這種態度的原因,或許是等待其他部門先行“試水”,投別人的石,問自己的路,再根據公眾反應決定如何公佈賬目;或許是舊有的官僚思維作祟,能拖就拖。甚至有的部門選擇在週末公佈,試圖掩人耳目,矇混過關。凡此種種,折磨著公眾的耐心,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內容上的“宜粗不宜細”,大而化之,是一些部門“三公”公開引人詬病的一處“硬傷”。按照細化的程度,中國的政府預算科目設置了四個級別的指標,分別為類、款、項、目。從目前公佈的情況看,有些支出的公開已經到了“項”這一級,但仍有很大部分依然停留在“類”上。還有專家指出,目前公開的預算均是功能分類,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等,而不是更為具體的經濟分類,如接待、會務、購車等,這種粗放式的、瞞天過海式的公佈方式直接導致公眾對賬目“看不懂”。

  程序上的不規範,則導致了公眾知情權、監督權難以落到實處,使人們無法採取有效的手段揭下“三公”經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蓋頭”來。預算法第七十三條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未經依法批准擅自變更預算,使經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預算的總支出超過總收入,或者使經批准的預算中舉借債務的數額增加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審計法第四十六條等條文也進行了相關規定,問題是對追責缺乏有效實施的手段。

  今年5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財政預算公開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和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對於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財政預算公開工作進展不平衡,公開還不夠細化,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預決算的透明化、合理化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內容之一,也是建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的前提。此次“三公”預算公開暴露出來的問題,固然可以通過落實預算問責制等法制化的手段加以彌補,但更為重要的,是驅除一些部門及相關人員頭腦中的“迷霧”,樹立法治意識和公共財政意識。

  公眾對“三公”預算公開的關注,體現了納稅人意識和對公共財政的關心,行政部門必須從特權意識中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公共財政這只“錢袋子”的擁有者,而只是一個管理者;不但要學會不亂花錢,而且要學會少花錢、花好錢,正如一個精明的管家才是好管家,“廉價政府”才是亞當斯密意義上的好政府。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三公”經費
  • 公開
  • 撥開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