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兒童健康狀況調查:現在的孩子不愛動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06: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年來,我國少兒體質持續下降,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視

現在的孩子不愛動(聚焦兒童健康狀況調查②)

記者 李曉宏

安徽省含山縣關鎮小學留守兒童正在參加“連環跳”趣味游戲項目。

  人民圖片

  1.缺乏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許多孩子就是喜歡在家“宅”着,有時間也不運動,他們更願意看電視、上網或者玩游戲

  “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有一個宗旨——運動第一,學習第二。因為他們認為,體育的本質是人格的教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説,“在許多發達國家,中小學生每天都有體育課,而我國少年兒童鍛煉明顯不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令人憂慮。”

  在北京市某中學的塑膠操場,一群初二班學生在進行200米測試。終點線上,老師不斷大喊:“接着再走一會兒,別趴下!”但是,氣喘吁吁的學生們不少都累倒在地。“如今,許多孩子吃得越來越精,穿得越來越好,玩得花樣越來越新奇,身體卻越來越虛。”據體育老師透露,該班56名同學中,近視者超過八成,個別學生甚至因患腰椎間盤突出需要休學,而患心臟病、抑鬱症者不是少數。

  我國少兒體質已敲響警鐘。調查顯示,從1990年至今的20年,少兒體質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視。與2000年相比,少兒肥胖率增長近50%,近視率從20%增長到31%。

  “現在,許多孩子就喜歡在家‘宅’着,有時間也不鍛煉。”孫雲曉介紹,《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閒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三件事為:上網聊天和游戲、聽音樂學唱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三成。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為8%,遠低於日本65%、美國63%的水平。

  今天,不少中小學生到郊外出游時,感覺眼前無美景,提不起一點精神來,“‘神馬’美景都是浮雲”。他們最希望趕回家去,看電視、上網。認為現實的景色不美、現實生活不好玩,這其實是典型的習慣養成問題帶來的心理異化。

  “什麼是體育?體育的要素是團隊合作,是頑強拼搏,是忠於職守,是崇尚榮譽,所有這些都是一個人的社會化指標——體育的核心是人格塑造。”孫雲曉説,全國3億多未成年人,最薄弱的發展環節之一是健全人格。調查表明,過去20年裏,我國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心理和溝通障礙、網癮和自殺問題逐年增多。

  他説,如果我們的新一代體質虛弱、脾氣古怪、缺乏責任感、不善於合作、攻擊性太強,僅僅是一些成績高分、身心“軟骨”的孩子,這怎能不讓人發愁?

  2.根源在於重智育、輕體育的認識誤區——

  在“望子成龍”觀念和巨大升學壓力下,孩子們的運動時間被學習擠佔,喪失了自主鍛煉意識,“喜靜不喜動”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國孩子當然也不例外。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諸多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喪失體育運動的興趣、沒有養成健身鍛煉的習慣呢?

  “根源在於社會上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誤區。”孫雲曉指出,環顧周遭,我們常聽到很多父母、教師這樣告誡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句話反映出一種可怕的國民共識,扭曲的價值觀必然導致扭曲的教育。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的影響,從孩子上幼兒園大班開始,就熱衷於給他們報各類興趣班,這些興趣班多是繪畫、英語、鋼琴、奧數等坐著不動的活動。孩子們上學後,隨着學習任務加重,運動時間更少了,“喜靜不喜動”漸漸成為一種習慣。

  “每天做完作業都快11點了,第二天還要早起,學校的體育課上得斷斷續續,哪有時間鍛煉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表示,目前國家提出的“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要求未能落實,原因很多。

  首先,體育運動場地缺乏,學生沒有足夠的運動場所,這既包括學校體育場所,也包括社區和社會的少兒活動中心,體育設備存在安全隱患。有的學校對學生實行“圈養教育”;而回到家中,居民樓下沒有活動空間,學生們只有做“宅男宅女”。調查顯示,因城市化的發展,我國60%以上學生的居住環境不具備進行體育運動的條件。一位年輕媽媽抱怨,他們居住在一個高檔小區,那裏只有給大人運動的網球場,沒有供孩子鍛煉的場所。在美國住宅小區或公園內,只要安裝了供兒童游戲的器具,就一定會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但在國內,這樣的安全管理人員並不普及。家長自己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出門做運動,再加上擔心孩子單獨外出不安全,索性就把孩子關在屋裏。

  其二,升學考試的沉重壓力,使體育鍛煉被邊緣化。近年來,有的地方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為引起學校、家長和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將體育納入中、高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體育也存在“應試化”。一方面,家長和學生看重的是分數,而不是健身;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考體育,變為“紙上談兵”。比如,回答足球場、籃球場的長和寬是多少,描述某一運動的特徵等等。在不少老師、家長看來,孩子花那麼多時間鍛煉,太浪費時間,應該爭分奪秒地學習,語、數、外等科目的分數高,才是硬道理。

  3.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做起——

  給孩子報課外班應首選體育類,培養鍛煉習慣當從6歲開始。愛運動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每天和孩子運動1小時

  “對於明智的父母,給孩子報課外班應首選體育類——讓身體好成為教育的起點。”孫雲曉説,學校、教師、家長要教育一個孩子培養頑強精神,很難;可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一切教育都會潛移默化。

  據介紹,日本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開展遠足活動。比如爬一座2000多米的高山,早上5點出發,晚上7點多回家,除了中途吃飯1小時,13個小時都在運動。孩子的體質、毅力等同時都得到了鍛煉。

  “真正能激發孩子積極運動的是父親。”北京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認為,0—6歲是兒童運動需要家長引領的階段,和爸爸一起游戲,兒童會放開來玩,更有活力。在國外,兒童階段多是父親帶着孩子出去跑跑玩玩,而中國存在父教缺失問題,很多父親不管孩子,自己平時不注重體育鍛煉,更少有時間陪伴或督促孩子運動,多數孩子是和媽媽玩。

  “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做起。要想讓孩子動起來,必須先讓爸爸動起來,每天和孩子運動1小時。”趙之心説,身教勝於言教,愛運動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沒有身體力行的父母,孩子很難對運動感興趣。

  為鼓勵孩子鍛煉,應當大力開發家庭體育。趙之心表示,倡導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或朋友與兒童一起運動,建立完善的家庭運動組織機構及服務體系,如成立社區家庭體育協會或委員會、組織家庭開展社區家庭體育運動會、設立家庭體育的服務諮詢處以及諮詢電話、由專人設計適合不同類型家庭的運動游戲等。

  “培養鍛煉習慣當從6歲開始。此時,兒童的大腦發育已基本成熟,能夠清楚地辨別方向並體會團隊合作精神。”趙之心強調,兒童運動要雜不要專,要抱着游戲的心態,多玩一些花樣,如滑雪、滑冰、踢足球、跳繩、跑步等,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強度方面,讓孩子運動到産生少許勞累的感覺,但為可接受的程度。每次運動時間不少於30分鐘。運動頻率每週5至7次。這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養成初步的鍛煉習慣,堅持90天就成為一個穩定的鍛煉習慣。

  “美國對學生的評價指標,引導學生們普遍重視運動,這種理念值得我國借鑒。”熊丙奇建議改革國內學生評價體系。在美國大學入學實行的多元評價體系中,一名在中學運動隊有優異表現的學生,獲得的評分可能達40分,而一名高考滿分者得到的評分只有25分,可見美國大學對體育的重視程度。美國對學生的評價,注重過程評價、真正的運動能力以及與大學培養目標的結合,所以學生們在中學裏都參加某個運動隊。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兒童健康狀況
  • 調查
  • 現在的孩子
  • 不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