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韓媒稱中國或在研發運20戰略運輸機類似C17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09: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解放軍未來大型戰略運輸機想像圖

  資料圖:美國空軍C-17環球霸王戰略運輸機

  韓國軍事網站《Viggen軍事論壇》2012年8月7日發表文章,對中國國産重型運輸機的發展,以及俄羅斯運輸機教訓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儘管近日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稱中國將採購40架俄制伊爾-476重型運輸機,但受制于俄羅斯軍用運輸機方面的技術局限,以及中俄對運輸機的不停需求,中國日後將以裝備國産重型運輸機為主。參照中國目前的現實需求與技術基礎,中國的首款國産重型運輸機將類似美制C-17。而作為重要的技術參考,俄羅斯運輸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教訓,將為中國重型運輸機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首先,俄技術局限與中俄需求不同使中國將立足發展國産重型運輸機。

  據俄羅斯《紐帶》網8月5日的消息稱,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稱中國將採購40架俄羅斯最新的伊爾-476重型運輸機,其中包括4架伊爾-478重型空中加油機。對於已經習慣了俄羅斯散步假軍售信息的人們來説,這一消息本身的含金量並不高,可視作很久之前中俄簽訂的伊爾-76運輸機軍售合同的升級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近期服役的,以預警機為代表的高端軍用飛機中,俄式運輸機仍是無可替代的裝備充當平臺。受中國日後將大量裝備類似預警機、大型電子戰機、空中指揮機等需要大量高性能重型空中平臺的戰機影響,再加上中國陸軍需要進行遠程大規模機動的需求,中國必須裝備大量的重型運輸機。而從俄羅斯在重型運輸機關鍵技術上的局限,以及中俄兩國對運輸機不同的需求來看,日後中國將逐漸擺脫對俄羅斯重型運輸機的依賴,轉而研發並大量裝備國産的重型運輸機。

  如果回顧蘇聯與俄羅斯的運輸機發展之路就不難發現,除伊爾-76運輸機之外,其他所有戰術與戰略運輸機均出自安東諾夫設計局之手。但正是伊爾-76運輸機的出現與大量應用,預示了蘇聯與俄羅斯在戰術與戰略運輸機上的技術局限。原因很簡單,從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爆發的各種武裝衝突中不難看出,各種戰場運輸任務主要集中在遠程的戰略運輸與近程的戰術運輸兩類之中。美國的做法是在早期分別研發了用於戰術空運的C-130運輸機與用於戰略空運的C-5運輸機,而在運輸機技術的明顯提升之後,成功研發了C-17這款可有效兼顧戰術與戰略運輸的全能飛機。但俄羅斯的做法卻是在保留已無法有效進行戰術運輸的安-12運輸機的同時,研發一款作用類似C-17的戰術、戰略通用性運輸機,這就是伊爾-76。但從伊爾-76運輸機的實際應用來看,其性能上存在的較大局限,無法使其像C-17那樣運輸類似主戰坦克這種重型裝備進行遠程運輸,伊爾-76的作用實際上更像是一款加大的戰術運輸機。而蘇聯與俄羅斯對伊爾-76運輸機的倚重,實際上只是面對安-124戰略運輸機無法大量生産窘境時的無奈之舉。因此,對於迫切需要高性能運輸機的中國而言,伊爾-76這種從一開始就不很成功的設計即使在經過較大升級後,仍缺乏吸引力。

  眾所週知,時至今日,中國的三軍部隊,尤其是陸軍仍受到俄式建軍思想很深的影響。但在中國日後的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作為國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中國陸軍將不再局限于一支單純保衛本國陸上領土安全的部隊,其無疑將執行更多的國際作戰任務,且中國陸軍執行的國際作戰任務的規模,也將隨著中國國際利益的逐漸發展而擴大。因此,現階段中國陸軍迫切需要使自身具備去往較遠地區的空中機動能力。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陸軍以及中國對運輸機的需求將更加接近於美軍,即有能力僅依靠運輸機將旅或師級作戰編制機動至世界上的敏感地區,且在空運過程中,儘量保證作為空運載具的運輸機的整齊劃一,藉以提升空運的能力與效率。因此,中國很可能借鑒美軍現在的經驗,一方面在運-8的基礎上,研發類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戰術運輸機,另一方面研發類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戰略運輸機,而在這兩方面,俄羅斯無疑均難以給予中國較為直接的技術支持。而由此,中國國産運輸機也將逐漸轉向借鑒西方經驗,進而形成自身獨立技術風格的道路。

  其次,中國將研發類似C-17的運輸機以實現大量裝備人員遠程機動。

  前文提到,中國日後需要一款類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戰術運輸機與一款類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戰略運輸機,而在兩者之中,後者無疑是中國運輸機發展的核心重點。如果仔細回憶美國陸地裝備與C-130運輸機的“恩恩怨怨”將不難發現,美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C-130運輸機的運輸能力一直是限制戰車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直接導致了技術獲得本質提升的C-130J的出現。而對中國而言,在運-8運輸機的基礎上研發的運-9型運輸機基本達到了C-130J的技術水平,但其仍難以運輸中國陸軍的各型主力步兵戰車,甚至是坦克,其搭載人員的數量,也難以滿足中國對大部隊遠程空中機動的需求。因此,中國在獲得類似C-130J的運-9型運輸機以有效完成戰術運輸任務的同時,無疑更加需要一款類似美制C-17運輸機的重型戰略運輸機賦予中國地面部隊真正的全建制、全裝備狀態的遠程空中機動能力。

  在美國的作戰體系中,重型運輸機所擔任的職責不僅是空投空降部隊,更是將陸軍部隊人員與全部重裝備空運至戰場前沿,甚至是敵人的後方陣地,而這也是中國迫切期望獲得的作戰能力。目前,中國的空降部隊受俄羅斯發展思想的制約,只是一支在近期方裝備輕型裝甲車的輕裝甲部隊,而且其有限的空運能力也無法把裝備大量重裝備的陸軍重裝部隊及時運往作戰區域,因此不僅己方空降部隊一開始就面臨極為不利的作戰形式,甚至對其能否在作戰中發揮應有作用産生了致命影響。然而,如果中國裝備了類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戰略運輸機,那麼僅一個10架左右的編隊,就能向作戰前沿甚至是被我方佔領的敵後機場運輸一個裝備有步兵戰車、重炮,甚至是主戰坦克的營級作戰單位。這樣不僅能極大加強戰爭初期,我方派遣的空降與滲透兵力,而且能起到更好的牽制敵方大量作戰力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類似C-17的通用性戰略運輸機的加盟,中國陸軍也將被有機的整合進戰役初始階段的高機動作戰,同時在整個作戰期間,賦予陸軍部隊前所未有的遠程機動能力。

  從目前已經公開或半公開的資料來看,中國或正在研發綽號“運-20”的遠程戰略運輸機;從設想圖上可以發現,該機無論是具體技術性能還是外部特徵,均較為類似美制C-17運輸機,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俄制運輸機發展思想的影響。儘管美國不會為中國軍用重型運輸機項目提供任何關鍵性的技術援助,但美國重型運輸機發展與實際使用經驗卻能告訴中國,類似C-17的這種通用性戰略運輸機的各項技術性能,都是建立在現實的戰場需求之上的。換言之,正是不斷發展的戰場需求,使美國發現了曾長期成功使用的C-130與C-5運輸機的性能局限,進而為設想中的新時代戰爭量身定做了C-17運輸機。而且,事實也證明了C-17確實是一款獲得前所未有成功應用的高性能運輸機。不過,對中國而言,自建國至今,執行的最大規模的遠程空中運輸是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除此之外,中國軍隊並未進行任何全裝備狀態的遠程空中機動。因此,中國對運輸機的性能定位遠沒有美國那麼明確。C-17作為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略運輸機無疑是中國重型運輸機的最佳借鑒,但中國如果在未能設定準確的性能定位之前就貿然進行運輸機的研發,或較為固定的以某一款現役運輸機作為技術參考,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相當消極的。

  第三,俄羅斯運輸機發展的教訓將為中國運輸機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儘管以殲-10與殲-20戰機為標誌,中國已具備了獨立研發高端戰機的能力,但中國在重型運輸機研發領域的技術積累還是相當有限的。有鋻於此,中國至少將在研發概念與宏觀設計上,較多的參考他國現役運輸機的經驗教訓。儘管前文提到俄羅斯運輸機技術對中國期望研發的重型戰略運輸機並不能提供較多有價值的參考,但俄羅斯在發展運輸機方面走的彎路,卻能為中國重型戰略運輸機的研發與日後的使用提供很寶貴的借鑒。

  眾所週知,中國目前服役的最高端預警機是“空警”-2000,其搭載平臺正是俄制伊爾-76。而且,伊爾-76運輸機還是俄羅斯A-50系列與以色列出口給印度的“費爾康”預警機的搭載平臺。儘管從中國、俄羅斯與印度對本國預警機的使用中,並未對其搭載平臺提出什麼意見,但在俄羅斯最早以伊爾-76為基礎研發A-50預警機時,運輸機平臺的局限卻在很長時期內極大影響了預警機的整體性能。與傳統的俄制飛行器類似,伊爾-76是一款粗糙的飛機,其早期裝備的D-30KP渦輪風扇發動機噪音極大,而飛機的載員部分竟未裝備足夠的隔音裝置,致使飛機在全速飛行時,人員艙的內部噪音竟能高達80至100分貝。在伊爾-76被改裝成預警機之後,過大噪音不僅極大影響了成員的正常工作,甚至一度影響了一些儀器的性能。另外,儘管伊爾-76在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之後,具有連續巡航10小時的能力,但該款飛機上卻缺乏簡易廁所與必要的烹調與休息設備,這極大限制了飛機的遠距飛行能力。有鋻於此,中國自行研發的重型運輸機作為一款日後必然大量被用於升級改裝為其他裝備的重要空中平臺,其必須具備足夠優異的飛行品質,從最大程度上避免俄制運輸機因自身飛行品質方面的局限,對日後改裝造成的消極影響。

  俄羅斯在各個裝備領域都秉承了自身一貫的高可靠性風格,運輸機也是如此。同樣以伊爾-76運輸機為例,任何人都能毫不費力地從外網上找到伊爾-76運輸機在冰原上成功迫降的照片。不過問題在於,裝備的高度可靠性並不等同於對戰場的有效適應能力,而後者才是衡量裝備性能好壞的關鍵標準。俄羅斯在設計伊爾-76時,並未考慮與日後新型裝備的配套問題,致使因為貨倉存在問題,即使升級後的伊爾-476運輸機運載能力已經上升至50噸,但仍無法運輸戰鬥全重僅為40噸的T-72主戰坦克,它所能運輸的只有重量僅為10余噸的輕型空降戰車。有鋻於此,中國的國産重型運輸機在保證擁有類似俄制裝備一貫的高度可靠性之外,還要充分考慮運輸機可能運載裝備的尺寸,在設計貨倉時保證能在不經較大改進的情況下,方便的運輸各型車輛與其他裝備,從而具備類似美制C-17運輸機的高度通用性。這一性能不僅是先進運輸機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日後中國軍隊期望獲得大編制與全裝備狀態遠程空中運輸能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編譯:春風)

熱詞:

  • 戰術運輸機
  • 戰場需求
  • 步兵戰車
  • 空中加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