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西藏雷達兵為新型戰機入駐開闢6個機動雷達陣地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1日 1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軍新型戰機

  本報記者 劉興安 李國文 郭豐寬 特約記者 劉應華

  那片天空令藍天驕子著迷。本報特約記者 劉應華攝

  抬頭仰望 俯首登攀

  ■孫曉青

  在駐西藏空軍某雷達站採訪時,一位大學生指導員感嘆:高原官兵幹的許多事情,在我看來很偉大,可在戰士們眼裏卻很平常。他舉了個例子,就是這篇通訊中提到的官兵們像縴夫一樣用人力拉轉雷達的故事。

  類似情況並非個例。每每遇到,雷達站官兵迎難而上,自覺履職,感覺平常在情理之中。指導員初上高原,飽受缺氧之苦,知道這樣幹是在拼命,由此生發對於“偉大”的感慨,也不足為怪。

  細想又不儘然。人們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因為所處位置不同而大相徑庭。就這件事而言,指導員與戰士看法的差異,與其説是位置各異的高度差,不如説是認識不同的境界差。

  存在決定意識。人們的思想往往受制于環境:處於相對安逸的環境中,名韁利鎖時常環繞,各種慾望都會發酵;置身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履行使命就必須排除雜念,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正如官兵所言,需要“把奉獻當成習慣,把犧牲當成歸宿”。

  於是,我們看到這樣的事實:高原,提升人的境界;雪域,純凈人的靈魂;使命,成就軍人價值;榮譽,激勵官兵前行。駐西藏軍人靠著超越常人的奉獻和犧牲,在亙古高原打造出一片感天動地的精神高地。

  於是,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標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標高在哪?讓我們仰望高原,向那片迷彩的精神高地致敬!

  精神高地,承載著國家的希望,寄託著民族的夢想。當今中國,物質世界再怎麼發展,精神世界也不能委頓和矮化。就像軍人打仗必須佔領制高點一樣,面對令人嚮往的精神高地,我們該怎樣行動?

  答案很簡單:抬頭仰望,俯首登攀。

  連綿的雪山,奔騰的江河,翻飛的經幡……

  聳立的哨樓,旋轉的雷達,轟鳴的戰鷹……

  踏上西藏高原,探訪雪域邊關,一串問號總在叩擊我們的心靈:為什麼我們會動不動熱淚長流?為什麼我們會時不時激情澎湃?都説這裡是一方凈土,為什麼?都説邊關軍人偉大,為什麼?

  “新春走軍營”記者行動早已結束,可我們總也放不下採訪中結識的那些人和聽到的那些事。每每念及,感悟良多: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駐西藏部隊官兵以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實際行動,讓亙古高原隆起一片值得仰望的精神高地。

  雪域高原,崛起新型戍邊人才方陣

  1、高原迎來新一代“高原紅”

  瀾滄江源頭,昌都軍分區某通信連。

  2010年年底,一群新一代“格桑花”走進軍營。11位女兵,來自4個不同的民族,其中有7位是大學生,包括搞網絡的,編軟體的,副班長張玉還是山東魯東大學法律專業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雙學士。

  她們個個都很時尚,人人都有一技之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王玲,經常給戰友們講授信息化知識和技能,連隊成為軍分區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就讀于重慶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的譚芳,訓練間隙又當主持又拍DV,將連隊的戰備訓練生活搬上軍分區電視臺,成為官兵喜愛的主持人。

  一年多的摸爬滾打,給她們的臉龐鍍上一層淺淺的“高原紅”。

  無獨有偶,去年底才上高原的空軍某雷達團126名新兵,今年2月11日做出一項莊重選擇:他們剛剛結束新訓,圍著一張大紅申請書,爭先恐後地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些新兵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目標一致——堅決要求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英雄雷達站”。

  甘巴拉雷達站已換裝某新型雷達。為讓新裝備早日形成戰鬥力,三級軍士長、雷達技師孫忠德苦學苦鑽,記下十幾萬字的學習筆記,摸透了大大小小數百個模塊,他的一項革新,使磁控管的壽命延長2倍,獲得空軍技術革新成果獎。一次保障重要飛行任務時,操縱員報告雷達高度顯示失靈,孫忠德憑藉過硬的技術,僅用2分鐘就排除了故障。

  去年秋季,新型戰機首次轉場某陌生機場。已經在陸空聯合演習場駐訓2個多月的某雷達團機動分隊征塵未洗,營門未進,受命後晝夜兼程1000多公里,翻越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像“變形金剛”般快速展開,在無人區開闢了6個機動雷達陣地,出色完成了任務。

  擔負此次雷達情報保障任務的,80%以上是士官。他們的臉龐上,幾乎都有清晰的“高原紅”。

  “高原紅”是老西藏引以為自豪的印記。新一代士兵不僅延續了老一代西藏軍人的外部特徵,更傳承了他們堅守高原、衛國戍邊的精神血脈。

  2、邊關走來新一代“邊防通”

  今年1月26日,印方邀請我方進行臨時會晤,慶祝印度獨立日及我國傳統佳節春節。某邊防團團長姚仕成,率領中方會晤組與印方會晤代表互致問候,雙方進行了友好的交談。

  這是乃堆拉口岸的中印兩軍第64次邊境會晤。

  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翻譯李興,自1997年以來一直堅守在這裡,除了會晤站的日常工作,他還經常隨官兵一起巡邏執勤。15年的摸爬滾打,使他不僅對邊防法規和相關國際法瞭如指掌,而且熟悉邊境口岸的一山一石,熟悉巡邏路上的一草一木,堪稱新時期邊防線上的“外交官”。

  邊防無小事。對於邊防官兵來説,每時每刻都需要瞪大眼睛。

  某邊境貿易通商山口。去年6月,在一次例行檢查中,畢業于西藏大學的藏族戰士頓珠,發現在入境人流中,有一名神情緊張的形跡可疑者。頓珠一面將情況向哨長彙報,一面上前盤查。對方很快露出馬腳,後經軍地聯合調查,證實此人是一名非法入境者。

  去年4月,西藏軍區組織參謀隊伍專題集訓,把培養“優秀參謀”與培養新型“邊防通”結合起來,增加了運用現代手段指揮邊防勤務和處理邊境突發事件、陸空聯合等內容。他們還請陸航部隊飛行員介紹空中巡邏知識,讓參訓人員學習掌握空中巡邏技能。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新一代“邊防通”,新在知識更豐富、技能更全面上,他們已當之無愧地擔當起邊境管控的重任。

  3、藍天上飛翔新一代“金頭盔”

  今年春節剛過,雪域高原仍然天寒地凍,一場信息化條件下跨晝夜實彈轟炸訓練如期舉行。

  參訓的某航空兵團是一支作風頑強的“種子部隊”。國慶60週年首都閱兵,他們駕馭“殲-10”編隊,米秒不差地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從去年夏天駐訓高原以來,他們先後完成了陸空聯合演習、陌生機場起降、夜訓、全員實彈打靶等任務,創造了空軍高原訓練多項紀錄。今年初,空軍授予航空兵部隊10名對抗比武的尖子飛行員“金頭盔”獎,他們就佔了3名……

  氣溫降至-20℃以下,高原某機場實施燈光管控,伸手不見五指。隨著一聲令下,“金頭盔”蘇宛、萬松峰、彭禮忠等先後駕機帶彈起飛,穿雲破霧,抵達海拔3800米的靶場上空。一陣陣轟炸電閃雷鳴,靶標頓時灰飛煙滅……評估顯示,這些精確制導炸彈全部命中目標。

  團長盧建軍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敢於和任何對手刺刀見紅!”

  與“金頭盔”們朝夕相伴的,還有一支博士碩士科研團隊。去冬今春,為了填補高原航空醫學領域的空白,空軍某航空醫學研究所所長羅永昌帶領由9名博士、15名碩士等組成的高原試驗隊,來到雅魯藏布江畔安營紮寨。7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四上高原,親臨指導,足跡遍及高原機場、雷達陣地。經過9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力攻關,試驗隊先後取得“5個首次研究驗證”“4個方面理論突破”“探索3種新模式”的階段性成果和重大進展,為航空兵高原訓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被譽為“飛在飛行員前面的人”。

  和這些博士碩士一樣,在西藏高原,還有許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

  那曲軍分區生産生活保障中心技師、第三軍醫大學微生物學博士趙澤孝,潛心研究高寒缺氧環境中的植物生長規律,在室外試種90棵楊樹柳樹,經過兩個冬夏的考驗,樹苗存活率已達80%以上。

  一片新綠,有望在藏北高原生成。新綠成蔭,不也正是新一代駐藏軍人的象徵嗎?

 

熱詞:

  • 雷達情報
  • 新型戰機
  • 雷達兵
  • 空軍
  • 部隊
  • 野戰醫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