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軍仍保留有兩個騎兵營具複雜地形通過能力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一片雄奇的土地。藍天。白雲。駿馬。騎兵。戰刀。遼闊的草原。 在她的召喚中,若干年前,當我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獨自佇立在一望無際的金銀灘上,心中産生的那種劇烈震撼,至今讓我回味不絕。

  有人曾用“老兵不死”來形容那永不磨滅的戰鬥精神,現在我們也許要用“永不隱退”來描述騎兵這個古老的兵種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最多時曾擁有12個整編師,歷經多次縮編,最後只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駐紮于內蒙古草原和西部邊防線。為什麼還要保留騎兵部隊?騎兵的未來之路何在?晨報記者日前來到北京軍區錫林郭勒軍分區探訪某騎兵營,試圖從這裡探尋答案。

  ■騎兵現狀

  每天操練人馬合一

  雪亮的軍刀,烏黑的鋼槍,矯健的戰馬,馬隊在茫茫草原上縱橫馳騁。午後的陽光下,刀光熠熠,衝在最前面的一名戰士手擎一面紅旗——這就是我軍最後的騎兵。

  3月4日,記者來到有“中國馬都”之稱的內蒙古錫林浩特探訪某騎兵營,那幾天正趕上連續降雪,當地機場關閉飛機停飛,而騎兵戰士依然堅持在茫茫大雪中進行了一次馬上訓練。“上馬”、“下馬”、“乘馬列隊”、“抽刀”、“刺殺”,隨著指揮員口令發出,戰士們與戰馬一起配合,準確完成戰術科目動作,顯示出很高的訓練水平。在已經擁有隱形戰機和巡航導彈的時代,最後的騎兵們保留著傳統,每天仍然操練著傳統的騎兵科目,進行馬上斬劈、乘馬射擊、馬場馬術、乘馬越障、騎兵分列式等軍事科目的訓練。

  人馬配合是完成軍事科目的保障,而人馬合一則是騎兵追求的最高境界,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感情,最能體現人馬合一的就是乘馬拾物和隱蔽射擊兩個科目,前者是高速馳騁中騎兵探身撿起地面的塑料瓶大小物體,後者則是戰馬聽到指令後立刻臥倒隱蔽,用身體掩護騎兵射擊。騎兵營還提出了“上馬練騎兵,下馬練步兵”的訓練要求。

  新兵多未接觸過馬

  騎兵營有100多匹戰馬,大多為紅山軍馬場提供的蒙古馬,其身高在1米33至1米40之間。除每名戰士配備一匹戰馬外,還有20多匹戰馬作為後備。營長張濤已經在這裡服役18年之久,從戰士到班長,從連長到營長,他始終堅守在騎兵營,與戰馬一起守護著中國騎兵的榮譽。他告訴記者,部隊對騎兵的選拔徵召標準與步兵完全一樣,多數人在來騎兵營前沒有接觸過馬。 經過三個月新兵訓練後才開始分配戰馬進行騎兵科目基礎訓練。

  每年的夏季,是草勢最好的時候,營長張濤都會率領騎兵營進入草原野外駐訓,一呆就是三個月,其間將對新兵和新戰馬進行異常艱苦的訓練。常年這樣下來,騎兵營裏從營長張濤到普通戰士,個個臉曬得黑黑的,這也是區分老兵和新兵的最簡單方法。

  從喂馬伺候馬開始

  不僅如此,就連成熟的戰馬也能對新兵老兵有所區分,2002年就來到騎兵營的袁春説:“我當新兵時就遇到一匹編號303的戰馬欺生,我去牽它時它總是站著不動,而老兵過去牽時它就非常聽話地配合著跟著走。”

  據騎兵營軍醫劉紅才介紹:“科學界普遍認為馬和四五歲的小孩智力水平相當,而且大多數馬都很有個性和脾氣,你要是摸不準,別説馳騁草原,就是騎上它都困難。”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的騎兵生涯是從養馬、喂馬、伺候馬開始的,這裡的戰馬一天三喂,食物以豆餅和草料為主,戰士們每天還要涮馬和遛馬等。“騎兵看上去威風,可背後的辛苦很少有外人知曉。”説這話的是有16年騎兵生涯的劉瑞凱。1969年,他和99個同鄉夥伴離開家鄉北京昌平,被分配到某騎兵師服役。他説,當時自己每天早晨7點出操壓馬,一跑就是十幾二十幾裏路,回來後就要拉馬飲水,然後是涮馬、 遛馬,好和它聯絡感情。取得馬的信任,對於騎兵來説是第一關。

  協助拍攝戰爭大片

  除了支邊作戰、應急救援、搶險救災任務以外,騎兵營還協助拍攝了《大決戰》、《成吉思汗》、《漢武大帝》、《沙場點兵》等影視作品,完成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週年、60週年大慶等大型騎兵表演任務20余次,創造了“馬比人走得齊”的奇跡,被人們親切地譽為“馬上儀仗隊”。

  ■騎兵爭議

  取消論:軍馬機動慢耐力差

  在已經擁有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甚至無人戰機的年代,騎兵的用武之地何在?還有必要保留古老的騎兵麼?“騎兵無用論”近年來成為軍事專家和學者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在新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中,已經找不到騎兵、軍馬的詞目了。事實上,從騎兵正式退出我軍建制起,軍馬的“去留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主張“取消論”一方,理由聽起來言之鑿鑿:今日邊關,巡邏車、雪地摩托等新型裝備縱橫馳騁,視頻監控、衛星定位、電磁傳感等信息化管控手段全面覆蓋,萬里邊防初步實現了邊境動態可視監控、巡邏執勤網上指揮,機動慢、耐力差的軍馬已難以跟上信息化管邊控邊的步伐。

  保留論:特殊環境不可替代

  主張“保留論”一方,説起來也是有根有據:信息化守防、摩托化執勤也存在“短板”,需要軍馬彌補。

  不妨先來聽聽騎兵部隊一線官兵的看法。營長張濤説,騎兵在某些特殊環境條件下依然不可替代。“馬一匹兩匹可以過,三五成群可以過,一個方陣也可以過,特別靈活,便於機動也便於隱藏,馬像人一樣説讓它臥倒它就臥倒了。車沒有燃料走不動了,但是馬不存在這個問題,尤其草原上水源和食物是不缺的,馬隨時都能保持良好的戰鬥狀態。 ”

  當下騎兵部隊最大的優勢無疑就是具有超強的複雜地形通過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國境邊防線長,尤其是在內蒙古草原和西部高原山區,有些地形不便於車輛進出,還確實需要騎兵來完成管邊控邊任務。營長張濤介紹説,目前,所有邊防連隊都編有20匹軍馬,邊防官兵的騎乘水平關係著邊防執勤質量,所以,騎兵營還擔負著邊防連隊官兵的騎乘訓練任務。

  説起這個話題,內蒙古軍區某團邊防九連連長代志華滔滔不絕:“遇到風雪、沙暴天氣,巡邏車組難以正常出動時可以乘馬巡邏;執行夜間勤務,駕車沒有乘馬隱蔽性強;天況不好時,邊境監控系統前端攝像頭傳回的畫面模糊難辨,離不開乘馬前出巡查;最關鍵的是,信息化執勤器材需要電,摩托化執勤裝備需要油,在邊防缺油少電的情況下,軍馬的靈活快捷性無可比擬。”

  不久前,中央媒體團新春走兵營採訪時多次遇到需要棄汽車換戰馬才能抵達邊防哨所的情況。除了我軍,就連全世界機動能力最強、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美軍地面部隊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騾馬運輸部隊。在阿富汗山地,一水兒高科技精良武器裝備的美軍士兵騎乘騾馬行軍執行任務也是經常的事。

  ■騎兵檔案

  馬背空軍

  戰功赫赫

  要想全面了解我軍騎兵發展,最好的去處就是錫林浩特市的騎兵博物館,它就在某騎兵營營區內。騎兵營教導員賈貴民陪同記者參觀時介紹説:“早在紅軍時期,騎兵就出現在我軍戰鬥序列之中。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1933年我軍成立了騎兵團。”在長征路上,在抗日戰場,在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中,一匹匹軍馬和它們的主人衝鋒陷陣、生死相依,立下赫赫戰功。

  賈教導員指著展板上的老照片向記者講述了我軍騎兵的另外一個經典戰例:1948年10月底,內蒙古騎兵二師在向瀋陽進發途中,全殲了國民黨一個騎兵旅,迫使國民黨53軍炮兵師投降。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炮兵師和戰車師相繼通過天安門廣場,隨後由1978匹戰馬組成的騎兵師方隊接受檢閱。

  新中國成立後,騎兵部隊在剿滅土匪,平定叛亂,鞏固邊防等多條戰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騎兵部隊因其機動性強,衝擊力強,往往是當年戰場總指揮手中的王牌,甚至有人將騎兵稱為人民解放軍中“離地三尺的馬背上的空軍”。

  在鼎盛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曾擁有12個建制師。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騎兵出身的將軍共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騎兵是除步兵外,産生將軍最多的兵種,這其中就包括開國上將許世友、張愛萍以及抗美援朝中被彭德懷總司令讚為“萬歲軍”的38軍軍長梁興初。

  隨著非接觸式精確打擊等戰法陸續登上世界軍事舞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軍以摩托化和機械化代替了騾馬化,軍馬在軍事上存在的價值降低。在“百萬大裁軍”中,我軍開始精簡整編,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軍馬從一座座軍營消失。全軍僅象徵性地在內蒙古陰山腳下和錫林郭勒草原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以適應西部邊防特殊自然環境的戍邊需要。

  晨報錫林浩特專電

  特派記者 王海鵬

  特約通訊員 褚文傑

  本版圖片 褚文傑

熱詞:

  • 我軍
  • 最後的騎兵
  • 開國大典閱兵式
  • 複雜地形
  • 通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