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美軍稱經驗表明中國不懼動武 但低估自己今日脆弱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9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美兩軍代表合影留念

  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中國軍力研究中心”最近(12月14日)發佈了題為《實力矛盾:脆弱時代的中美戰略克制》的報告,報告稱,21世紀前五十年的世界局勢將由中美關係主導。

  兩國關係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中美兩國在南海、東海等領土糾紛中的鬥爭屬於傳統問題,自然也當使用傳統方法來解決。

  但是,兩國關係在核武器、太空和網絡這三個領域則面臨著比前者更為棘手的合作與競爭。因此,有必要對中美在這三個領域的根本戰略思想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將有助於保持兩國未來數十年的戰略穩定。

  報告認為,中美兩國當前都能對彼此造成巨大傷害,這使得兩國在一些戰略領域變得愈來愈脆弱鋻於此,兩國有必要建立相互的戰略克制

  以此為前提,報告從中美兩國各自的角度出發,對兩國在這三個領域的戰略克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對兩國如何在這三個領域做好相互戰略克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報告稱,中美兩國進入了一個“脆弱的時代”,未來十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中美兩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加,雙方的戰略脆弱性也在增強。

  中國高層如何看待自身實力增長與脆弱性的變化,將會決定中國是否願意接受相互戰略克制。

  2011年5月30日陳炳德上將參觀美陸軍最大的訓練基地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中國軍事代表團實地觀摩了反恐作戰演練。代表團與美軍官兵進行了廣泛交流,進一步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

  中國一直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是還不清楚它是否會接受在太空與網絡領域的相互克制。

  與此同時,中國在太空與網絡方面的打擊能力正在加強,這也更加堅定了美國發展這些方面打擊能力的決心。至少為了實現對中國的有效威懾,它會這麼做。

  因為中國發現在自己的攻擊面前,美國很難進行有效的防禦,這就促使中國更加積極發展打擊能力;而反過來又讓美國也發展能夠反制中國的打擊能力。

  因為中國不會容忍美國壟斷反衛星武器和網絡戰能力,而美國發現難以保護自己的衛星和網絡,這就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脆弱。

  目前的情況是,由於進行打擊的成本要小于防禦的成本。這便使得兩國都在發展打擊能力,使得發生戰略衝突的可能性在下降。

  對核武器、反衛星武器和網絡戰武器進行防禦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反之,發展打擊能力則非常容易,成本比較低,效果也非常好。

  打擊能力的優勢讓中美這樣的大國都在大力發展進攻性武器,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加重了兩國所面臨戰略脆弱性。

  這幾個基地很少對外國領導人或代表團開放,對來自中國的高級軍事代表團,能夠開放這樣一些以前不太向外界開放的基地,體現更多的是一個姿態,希望促進中美軍事的交流和合作。

  中美兩國如何控制它們的戰略脆弱性?報告認為,應該從兩國關係中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中審視。

  兩國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很多方面也可能發生利益衝突;這就註定中美關係的未來既不完全是對世界主導權的爭奪,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和諧相處。

  前者忽視了共同利益在相互容忍上的重要性,而後者則過於理想,忽視了主權要求維護各自利益這一原則。

  真正的現實可能是這兩種情況的折中:合作與競爭,理解與疑慮,夥伴與對手同時存在。

  中美關係的這種雙重性是尋求相互克制的關鍵:存在雙重性的兩國關係使得兩國的相互戰略克制顯得非常必要;也為實現相互戰略克制提供了機遇。

  這份報告在談到美國對中國及中美關係的看法時表示,大多數美國人認同與中國保持穩定有效的關係非常重要。

  美國認為,應該接受中國成為大國這個現實;同時也應防止其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美國的定義),並保護美國的利益及美國在東亞的盟友。

  此前,國防部外事辦公室12日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舉行吹風會時,美大局局長黃雪平説,陳炳德將參訪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佐治亞州斯圖爾特堡美軍部隊、內利斯空軍基地和陸軍國家訓練中心。

  在關注兩國關係時,應該更多的關注戰略脆弱性;因為隨著中國的發展,中美兩國的關係將更加複雜,遠遠超過當年的美蘇關係。

  在美國,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希望改善中美關係,前者希望促進和平,而後者則希望發展兩國的經濟關係。用奧巴馬的話來講就是,中美兩國註定要成為對手。

  而美國人逐漸認同的一個觀點就是,應該在處理全球問題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同時也要警惕中國的不當行為,特別是在東亞地區。

  從美國的觀點來看,中國可能在東亞引發三種潛在的問題。

  首先,中國可能使用武力控制台灣,或者使用武力收復台灣;

  其次,中國可能使用武力或用武力威脅周邊國家解決領土爭端;

  再者,中國的實力在不斷增強,即使不存在誤用,也可能加劇地區的不穩定性,或許可能導致日本重新進行軍事化,採取單邊行動,甚至可能導致日本發展出核武器。

  美國的利益需要東亞保持穩定的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國實力不受控制會帶來不穩定,這就需要美國在該地區維持軍事存在和加強與本地區盟友的安保關係。

  坑道內缺水,志願軍模範衛生員陳振安將石縫裏流出來的水,一滴滴接下來給傷員喝。

  與冷戰時期不同,美國和中國的軍事力量將會在西太平洋交叉,兩國都把該區域視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而且都對彼此在該地區的活動非常警惕。

  美國希望加強與中國的軍事對話與實質性合作,但這因為美國對臺軍售而遭到拒絕或取消。另外,合作的前景也因為中國懷疑美國意欲對其進行圍堵策略而變得暗淡。

  在這樣的情況下,潛在的競爭、對抗、誤判、衝突和敵對將使得美國在開展對中國的戰略克制時附加多種條件。

  美國對中國的看法,以及東亞地區的動態競爭使得相互克制非常重要;但是也難以實現。在談到美國在軍事上的態度及作為時,報告認為美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非常遙遠;但是,在東亞則比較例外。

  自冷戰結束以來,衝突要比和平頻繁得多。除了“9/11恐怖襲擊”後在阿富汗作戰以外,美國還捲入了科威特、塞黑、伊拉克和利比亞的戰爭;這些戰爭都是美國在沒有受到攻擊的情況下參與或引發的。

  人們能夠在歷史記錄中觀察到美國在軍力使用上的態度。

  首先,如果美國的利益受到威脅,即使在利益沒有被損害的情況下,它都會選擇使用武力來清除威脅。

  其次,美國更願意在軍事行動上展開多邊合作。

  再者,美軍戰力強大,不僅讓國內放心,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敬;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試驗美國的遠程打擊能力。

  在朝鮮戰爭,F-84是美國最早大量使用的單座噴氣式戰鬥轟炸機,綽號“雷電”

  第四,美國只有在認為需要進行威懾的情況下,才會提高戰略作戰層級。

  最後,美國對自己的常規作戰能力有充足的信心,這使得其淡化了核武器的軍事價值。

  儘管美軍的優越性在一系列事件中得到了驗證,但有三種情況足以使其難以對中國在太平洋不斷增強的戰力做出有效回應,即美國軍費削減的壓力,中國反介入能力的增強以及其他需要美國介入的地區。

  奧巴馬政府2010年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美國的安全依賴於國家經濟的恢復,削減聯邦預算遲早將需要軍費開支的削減。

  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優勢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越來越先進的遠程雷達和武器使得靠近中國作戰變得越來越困難。

  隨著中國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的增加,美國在西太平洋使用水面海軍力量和陸基航空力量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相比之下,解放軍正在打造大規模的潛艇力量,還在尋求癱瘓美軍C4ISR網絡的能力。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對攻擊美國計算機網絡和衛星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第三個可能導致西太平洋地區不穩定的因素是,中美兩國在西太平洋投入的軍力大體相當。

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

  美國的軍費為6000億美元,而中國則為1500億美元。但是,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軍事資源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部署,在亞太投入的份額僅佔全部的20%;而相比之下,在過去15年裏,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主要關注發展反制美國軍事干預臺海的武器,軍事理論和訓練的需求。

  假設在上述軍費水平下,中國不尋求建設遠程打擊能力,那麼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投入則和美國相差不大。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很難阻止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對其軍事優勢的蠶食;特別是在中美兩軍發生高強度的局部衝突時。美國可能選擇的對策就是打擊解放軍越來越依賴的衛星和計算機網絡

  一般來講,美國不願顯露它的軍事選擇,因為這樣提高對敵人的威懾效能,同時還可以加重對手的疑慮。

  在談到美國有關戰略能力與脆弱性的態度與政策時,報告認為受到太平洋和大西洋這兩大天然屏障的保護,美國曾在兩百年的時間裏一直是世界上最不脆弱的國家。

  但在其國力逐漸走向強大的過程中,美國逐漸變的脆弱

在激烈戰鬥中,傷員不能參加戰鬥,就幫助戰友壓子彈。

  從1950年到1990年,美國人一直生活在前蘇聯核打擊能力的陰影中。特別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人的脆弱感升至頂點。

  而2001年的“9/11事件”再次讓美國人感覺到了這個國家的脆弱。此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的擴散、疾病傳播、毒品、非法入境、國際犯罪和網絡攻擊都增加了美國的脆弱感。

  之後,報告又指出,美國需要在許多領域與中國保持相互戰略克制,並提到了與之相關的戰略脆弱性、政策和潛在利益。

  在核武器方面,用奧巴馬的話説就是,“採取具體措施減少核武器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從而威懾他國入侵,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認為核武器唯一的作用就是威懾他國的核打擊。

  美國在考慮與中國進行作戰時,核武器的作用並不突出;因為對美國的重要利益來説,中國的威脅不太大。

  美國2010年發佈的《美國核立場評估》報告呼籲,與中國和俄羅斯保持“戰略穩定”;這可被視為美國認為兩國之間存在相互核威懾。

  朝鮮戰爭中,曾有一支美軍黑人連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投降,這是美國獨立戰爭以來第一支向外國軍隊投降的整編連隊(編著:阿登戰役期間,106師和第28師各有一個團向德軍投降……),也是朝鮮戰爭中唯一一支向志願軍集體投降的美軍建制連。

  即美國認為在回應中國的常規入侵時,沒有必要動用核武器;因為中國具有進行核報復打擊的能力。

  《美國核立場評估》報告並不認為中國的核威懾引起了國內民眾的擔憂,或者政治領域的抨擊。

  美國更擔心的是伊朗和朝鮮的核武器,因此它一直在發展能夠阻止這些威脅的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一再表示,導彈防禦系統還沒有針對中國的意圖;不過該系統當前的能力也不足以抵禦中國的核打擊。

  因此,這表明美國雖然沒有公開表示,但它實際上承認兩國的相互核威懾降低了美國的脆弱性。在太空問題上,美國的民眾並不是太感興趣;而美國政府則非常擔心其衛星的脆弱性,因為美國對衛星的依賴正在不斷增加。

  2010年發佈的《國家太空政策》報告宣佈,“太空自由關涉重大國家利益”。也就是説,如果有國家干預美國對太空的使用,這將被視為敵對戰略行為,將採取措施進行遏制。

  但是,抵禦他國對威脅的打擊非常困難,而要複製衛星也非常昂貴;因此,美國認為威懾是降低衛星脆弱性的重要手段。

  《國家太空政策》提到,“美國視自己的衛星為重要的國家利益……並將對那些攻擊美國衛星的國家做出恰當的回應”。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進攻

  儘管美國不排除用多種手段報復中國的衛星打擊,但威懾及一定的報復行為則是更為可靠的手段。

  報告同時也提到,美國呼籲加強自身的太空優勢,並非是要阻止他國對太空的和平使用。

  總的來講,因為美國比其他國家更依賴衛星,而同時又難以充分保護自己的衛星,它可能在戰時把太空劃為他國的禁區。

  不過,美國又對中國的反衛星能力感到糾結。美國認為,中國是能夠對其衛星造成威脅的主要國家

  但是,中國對衛星的依賴也在增加,如果中國攻擊美國的衛星,美國也可以摧毀中國的衛星。甚至中國沒有採取打擊美國衛星的措施,美國也會這樣考慮。

  另外,網絡也是美國非常擔心的一個方面,而且它在網絡方面的意圖也還不清楚。奧巴馬曾宣佈,“美國21世紀的經濟繁榮將取決於網絡的安全”。

  曾有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提到,“網絡攻擊可能使得對手遏制美國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常規戰力,而且網絡攻擊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並且追蹤發起網絡攻擊的勢力也非常困難。

  網絡攻擊可能不會帶來核打擊所造成的大規模傷亡,但是這同樣也能癱瘓整個美國社會。

  “從美國的態度來看,可能既希望與他國保持網絡攻擊的戰略克制,同時將會遏制對手的網絡攻擊能力。

  報告的作者認為,美國應該接受中美兩國的相互戰略克制。如果可能,也應該加強在太空和網絡領域的相互克制。

  這樣會降低不斷增加的戰略脆弱性,可以使美國騰出精力去處理其他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加強與中國的相互戰略克制符合美國的利益。

  當然,中美之間存在不少問題:貿易逆差、匯率問題和知識産權保護;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分歧,以及對中國沒有阻止伊朗及朝鮮核擴散的不滿。

  因此,如果中國不想加強兩國的相互戰略克制;特別是在中國抵制這個概念的時候,美國應該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戰略脆弱性是兩國共同面臨的問題。

  同時,美國還應該提出兩國進行全面合作,處理這些問題的整體框架。

  如果中國對相互戰略克制感興趣,美國應該考慮如何控制這對威懾、軍事作戰需求、地區穩定與盟友安全所帶來的影響。

  整體來看,美國並不認為中國會像美國所希望的那樣--接受相互戰略克制。

  報告在談到中國對美國與中美關係的觀念時表示,中國對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觀念,主要取決於國內的利益和問題。

  許多這些問題源自中國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脆弱性。

  自清末以來被強國入侵,賠款割地讓權的屈辱歷史,使得許多中國人不斷尋求更好的出路。

  一些中國人把馬克思主義和列寧思想引入中國,尋求民族獨立。中國人從近代屈辱歷史中總結出”富國強兵“的目標。中國領導人還認為,國內的軟弱和無能招致了外國的干涉和入侵。對歷史的認知還因地理安全環境的挑戰而得到加強。

  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而國內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大多數集中在邊遠地區。此外,中國還一直強調台灣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尋求兩岸的最終統一。

  中國已經解決了大部分的陸地領土糾紛,但與一些國家仍存在島嶼和海上邊界爭端。

  中國提倡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但其領導人也強調,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妥協。

  儘管它的外部安全環境從來沒有這樣好過,但歷史、地理挑戰等因素帶來的問題仍讓其感覺不夠安全。

  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領導人一直努力為其經濟現代化創造穩定的國際環境。因此,中國一直避免與美國敵對。

  美國在當前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而它一直在中國的許多方面起到了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考慮到兩國對抗會付出較高的代價,北京一直尋求與華盛頓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

  但許多中國精英一直認為,美國試圖顛覆中國的政治體系,並一直在圍堵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這些都源自兩國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而且美國政治領導人經常在一些問題上批評中國政府,並時常干預中國的內政,比如會見達賴或向台灣出售武器等等。

熱詞:

  • 美軍部隊
  • 作戰需求
  • 內利斯
  • 阿登戰役
  • 1950年
  • 網絡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