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俄專家稱北約已無力侵俄 暗示中國才是威脅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5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俄羅斯《國防》雜誌2011年7月刊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赫拉姆奇欣撰文指出,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在歐洲地區的軍事實力大幅削減,美國軍力也已捉襟見肘,已經喪失了入侵俄羅斯的實力,不再對俄構成真正的威脅。西方戰爭危險不復存在之後,俄方應當警惕可能來自東方的現實威脅。

  軍隊應當準備應對傳統戰爭

  赫拉姆奇欣在題為《21世紀的威脅——對俄羅斯來説真正的危險來自何方:西方還是東方?》的文章中指出,俄羅斯的軍事建設,以及國家內政外交整體方針,不可能不考慮外部威脅因素的變化情況。儘管國際恐怖主義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主要威脅,但從規模上來看,多少有點誇大的成分。更重要的是,理論和實踐表明,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鬥爭應當由特工機關,而不是武裝力量負責。阿富汗戰爭是特殊現象,況且蘇聯和北約在此大動干戈都沒能成功。雖然在制訂軍事計劃時也應當充分考慮理論上的威脅,但是為了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只需動用少量軍隊即可。在此方面俄羅斯已經擁有最為合適的部隊,即機動性較強、實戰經驗豐富的空降兵隊伍。

  俄專家指出,近期有關未來將只會有局部衝突不再會有大規模傳統戰爭的理論雖然相當流行,但是它的理論依據並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縱觀人類歷史,局部衝突數量確實大佔上風,但是大規模傳統戰爭時常爆發,今後仍將爆發。任何人都無法駁倒克勞塞維茨有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經典論斷,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無法抹殺政治。前蘇聯在其73年的歷史中參與7次局部衝突(1929年中蘇中東鐵路衝突、1938年蘇日哈勒欣河戰爭、1939年蘇日諾門罕戰爭、1939年蘇芬戰爭、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9中蘇珍寶島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和1次世界大戰的事實就是明證,而且蘇聯也正是在事關生死存亡的大戰中證明了自己。如果一個國家立足於準備應對傳統大戰,自然能有效應對局部戰爭。反之則未必行得通。

  赫拉姆奇欣認為,現在俄羅斯周邊有北約和中國兩大軍事力量在理論上能夠對俄開戰。俄多數領導人和民眾認為北約是主要威脅,可能準備侵俄,而中國幾乎已是盟國,至少不是敵人。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

  北約軍力大幅削減

  俄專家指出,俄國內持續不斷的反美反北約宣傳根本沒有數據和事實的支持,唯一能證明北約有侵俄意圖的事實是其東擴進程。但是,實際參與作戰的不是多少平方公里的領土,而是手持真刀真槍的部隊,而北約軍力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在大幅削減。

  截止到1990年1月1日,北約16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冰島、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土耳其)在《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地區共有24344輛坦克、33723輛裝甲戰車、20706門火炮、5647架戰機、1605架攻擊直升機。華約5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共有12506輛坦克、14030輛裝甲戰車、12765門火炮、1855架飛機、181架直升機。而早在1991年7月華約解體之前,上述華約5國的戰略定位就已轉向北約。這樣算來,當時上述21國在歐洲的總兵力共為36850輛坦克、47753輛裝甲戰車、33471門火炮、7502架飛機、1786架直升機。現在這些國家全是北約成員國,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已一分為二。

  截止到2010年1月1日,上述22國在《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區的總兵力為12395輛坦克、23826輛裝甲戰車、14560門火炮、3576架飛機、1164架直升機。與之前相比,無論是坦克、裝甲戰車、火炮,還是飛機和直升機,總數都已大幅減少。雖然北約另外6個成員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沒有加入《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區,但是6國總體作戰實力相對較小,約有400輛坦克、560輛裝甲戰車、1000門火炮、12架戰機、0架攻擊直升機,其中波羅的海三國僅有3輛T-55坦克、約300輛裝甲戰車、500多門火炮,而且全是牽引火炮和迫擊炮,沒有一門自行火炮或多管火箭炮,沒有一架戰鬥機。如此大幅削減兵力的事實應當可以消除北約可能攻打俄羅斯的疑問,因為要想準備侵略,必須持續增強,而不是削減兵力。

  北約先進武器不足

  俄專家指出,北約在歐洲地區的實際作戰能力還要比上述數字低很多,因為許多退役後尚未銷毀的武器裝備也被計算在內。現在沒有坦克和戰鬥機基本上不可能發動任何侵略,因此可以僅以這兩大類武器為例進行説明。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包括未納入《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區的土耳其東南部地區和6個尚未簽署該條約的國家,現在共約有14500輛坦克,其中包括英國“挑戰者”、法國“勒克萊爾”、德國“豹2”、意大利“公羊”、T-72、波蘭PT-91、南斯拉伕M-84在內的現代化坦克僅約為5000輛。20年前此類坦克數量就已有5500輛,而且不算南斯拉伕坦克在內。其餘9500輛都是戰鬥力較弱的老舊産品,如“豹1”、AMX-30、M-60、M-48、T-55等,其中2000-3000輛已經退役,等待銷毀或拆卸。名義上羅馬尼亞坦克數量多達1280輛,在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中僅次於土耳其和希臘,排名第三,但是全是T-55坦克及其羅馬尼亞版仿製品,而且近千輛坦克已經退役。意大利名義上擁有1196輛坦克,實際上現役主戰坦克僅有200輛“公羊”,其餘全是實際上已經退役的“豹1”和M-60。

  在戰鬥機方面的情況也極其類似。名義上北約的歐洲成員國約有3600架戰鬥機,包括土耳其和克羅地亞的12架米格-21,但是F-16、F-19、“颱風”、“旋風”、“鷂”、“幻影2000”、“陣風”、“鷹獅”、米格-29等現代化戰機總共只有1800架,而且還包括改型教練戰鬥機。其他戰鬥機中大約1000架已經退役,正在等待銷毀,或者拆卸用於供應零配件,剩餘的飛機雖然暫時還保留在歐洲空軍戰鬥序列之內,但是已經永遠不會有人再駕駛它們參戰。根據《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數據,在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中,擁有588架飛機的希臘空軍實力最強,但其實際兵力僅為295架,其餘飛機已經退役,而且包括早在90年代初就已退役至今尚未銷毀的87架F-104飛機。葡萄牙空軍名義上有120架飛機,實際上僅有19架F-16,其餘則是早已退役不再具備戰鬥實力的A-7和G.91。

  北約無力侵俄

  赫拉姆奇欣指出,近年來受經濟危機的衝擊,所有歐洲國家軍隊都將要大幅削減現代化武器,包括“挑戰者”、“豹2”坦克和“旋風”、“鷂”戰機等。歐洲最新的坦克生産項目也已提前終止,包括西班牙“豹2”坦克許可生産項目。規模本就不大的“颱風”戰鬥機採購項目(英、德、意、西四國總計610架)現已削減到460架,實際上已經完成。除了英法(擁有核武器)和土耳其、希臘(互為主要潛在對手)之外,北約其他的歐洲成員國現在不但沒有侵略他國的實力,甚至連自身防禦力量都已不足。而且這種情況將來只會進一步惡化,因此他們根本不會準備入侵俄羅斯。

  俄專家稱,要想準備對俄開戰,不僅必須增強整體作戰實力,還要提前把兵力投送到東歐前線地區,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雖然這些國家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事態發展,希望北約,特別是美國在其境內部署盡可能多的軍隊,而且波羅的海三國至今尚未簽署《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完全可以合法集結任何規模的外國軍隊,自身軍事實力的加強也不會受到限制,但是波羅的海三國軍隊的實力仍舊非常弱小,甚至不足以對抗俄軍第76空降突擊師這一支部隊。除了輪流保護三國領空的4架北約戰鬥機外,這裡沒有任何外國駐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也沒有任何美軍基地。美國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建軍事基地(僅駐維修人員和後備隊伍,沒有實際作戰力量)的談判已經進行了5年之久,至今尚未結束。談判涉及的軍事基地遠離俄羅斯,而且沒有作戰力量,因此不會被視為俄方真正的威脅。現在無論是羅馬尼亞,還是保加利亞,都還沒有出現一名美國軍人,哪怕是後勤人員,沒有一件作戰裝備。

  目前美國在東歐地區唯一的軍事基地設在科索沃境內,距離俄羅斯2000公里。現有800名軍人,而且只是國民近衛軍,不是正規軍。在北約入侵科索沃以後12年來,美軍在此地區的人數已經削減了九分之八。

  赫拉姆奇欣指出,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境內還保留了一些軍事設施。如果説截止到1990年1月1日駐歐美軍有5904輛坦克、5747輛裝甲戰車、2601門火炮、626架戰機和243架攻擊直升機的話,那麼到2010年1月1日僅剩100輛坦克、606輛裝甲戰車、206門火炮、209架飛機和48架直升機。這一事實同樣不足以證明美軍準備侵俄。當然,從理論上講,美國只需動用部署在中東和近東地區的兵力,就能使其在歐洲的兵力增強數倍,但這需要較長的時間(陸軍可能需要數月,空軍需要數周),需要鉅額支出,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可能完全不被發覺。美國向歐洲大量投送部隊無異於與俄羅斯決裂。如果侵略失去了突然性,那麼戰爭代價將會成倍增加。而從戰備的角度來看,美國若有相關行動不僅不道德,而且非常荒謬。否則就不能不承認,美國根本無意對俄羅斯發動任何侵略。

  

  美國在走向衰落

  俄專家強調,美國軍力比北約其他成員國兵力總和還要大許多。美軍在歐洲境外有6100輛坦克(全是現代化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4000架戰鬥機。在戴維斯-蒙山空軍基地還有1000多架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退役飛機,理論上可以重返戰鬥序列,因為它們是早期型號的A-10、F-15、F-16和F-18飛機,不像歐洲國家的F-4、F-104或G.91那樣老舊。另外美軍還有4000枚海基和空基巡航導彈,同時發射數量不會超過2000枚。但是,美軍今後也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問題。説輕點,將會像當年蘇聯和俄羅斯軍隊的遭遇一樣,作為一支習慣於養尊處優的龐大軍隊,很難承受殘酷經濟形勢的強烈衝擊。另外,在經歷了12年不間斷的戰爭和7萬億美元的鉅額支出之後,美國預計難以繼續挑起世界唯一霸主的重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必將大幅削減軍費,這意味著憑藉軍事實力維持的勢力範圍必將大幅縮水。

  赫拉姆奇欣認為,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受到的衝擊最輕,因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已經順利建成,航母實力依舊超群。但是,僅有軍艦是無法實施入侵的,還必須動用陸軍和空軍。如今美國陸軍已經受到削減軍費的打擊,換裝未來戰鬥系統的重點項目已被取消。海軍陸戰隊也將不再更換兩棲遠征戰車。今後一旦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退役,就意味著美國人將喪失對與其他國家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展開激烈地面戰的能力。構成美國陸軍基礎的斯特瑞克旅的戰略和戰術機動性雖然較高,但是火力威力極其有限。更重要的是,在完全缺乏防空系統支援的情況下,自身防護能力較低。作為普通的裝甲輸送車,只是非常適合反遊擊戰,或者對付較為弱小的軍隊,卻根本無力對抗俄軍現在的重裝摩步旅。

  美國削減軍事支出的主要犧牲品顯然將是空軍。眾所週知,如果不能取得完全的制空權優勢,美國原則上是不會開戰的。儘管美軍5000架戰鬥機(4000架現役飛機和1000架備用飛機)幾乎全是第4代和第5代産品,但是實際平均服役年限早已超過20年,而強擊航空兵飛機已使用了將近40年。美軍飛機需要全面更新,為此專門研製了F-35,不料卻遇到非常嚴重的技術問題,造價也大幅上漲。美國最初設計時要求F-35應當比F-16便宜,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可笑。總之,美軍飛機數量將不可避免地減少,從而意味著美軍總體作戰實力的下降。在可見的將來,無人作戰飛機不可能真正全面替代有人駕駛飛機,主要原因是戰鬥載荷有限,而且無法展開空戰。今後無人攻擊戰機可能會成為有人駕駛飛機很好的補充,甚至能在低烈度戰爭中起到替代作用,但在真正的大戰中實戰使用的益處將會非常有限。

  俄專家認為,總之,美軍最為強大的高峰期已經結束,現在開始轉入下坡期。這意味著美對俄的入侵將變得不可能。俄軍雖然同樣有許多問題,但在兩三年前已經走出低谷,開始走向上坡路。

  赫拉姆奇欣指出,北約如果真的準備入侵俄羅斯,還必須具備一個特徵,即進行週密的有針對性的作戰訓練。但在冷戰結束20年來,北約沒有一次演習,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設想上,可以説是在準備攻打俄羅斯。北約無論是作戰訓練,還是新武器的採購,特別是主要採購輕裝甲設備、運輸直升機和單兵設備,其性質和宗旨都是在準備反遊擊戰,而不是傳統戰爭。

  歐洲懼怕大戰風險

  俄專家認為,北約軍隊和社會的整體士氣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儘管它很難準確衡量和表述,但是它的意義絲毫不遜於軍隊的作戰實力。實踐證明,歐洲無論是軍隊,還是社會,都已經徹底“心理復員”,絕對不願發動任何可能導致嚴重損失的戰爭。這在阿富汗戰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出兵阿富汗的規模極其有限,一些國家甚至拒絕參戰,膽怯和喪失戰鬥力的實例數不勝數,英雄主義的戰例根本沒有。即便是心理穩定性高得多的美軍,在伊拉克戰爭高峰期間也曾在地面供應系統方面遇到嚴重危機,好在美國人通過收買戰地指揮官的方式成功拉攏了遜尼派穆斯林,迅速結束了戰爭,否則可能會一敗塗地。

  赫拉姆奇欣指出,北約此前發動的幾場戰爭,已被俄羅斯視作其侵略成性的明顯證據,但同時也是北約軍隊缺乏戰鬥力的實例,而且這種趨勢還在迅速發展。在1999年入侵南斯拉伕的戰爭中,北約兵力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南斯拉伕空軍戰鬥機不足100架,其中第2代戰機米格-21佔85%,而且還在戰爭中大量損毀。北約空軍最初有300架戰鬥機,最後增至600多架,而且幾乎全是第4代飛機。南斯拉伕地面防空部隊由60-70年代生産的防空導彈系統組成,數量也非常有限。北約在高精武器方面的優勢還體現在大量的作戰保障設備上,包括自動化指揮系統、通信、情報偵察和電子戰設備。在此次戰爭中,北約空軍遭受的損失極小,僅為2架飛機和16架無人機。另有2架飛機和2架直升機因非戰鬥原因墜毀。但是,北約空軍在摧毀塞爾維亞基礎設施時並沒能對塞陸軍部隊造成任何嚴重傷亡。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北約陷入明顯的困境難以自拔之時,米洛舍維奇竟然投降了。

  必須注意的是,當時北約19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遠高於塞爾維亞,基本沒有戰鬥損傷,但在此次戰爭中的整體損失幾乎與塞爾維亞相當。因此不難理解,北約的這種作戰方法只能對付軍事上更加弱小的對手。戰爭末期另外一件大事同樣不能忘記。俄空降兵一個營的兵力在沒有重型裝甲設備、火炮、飛機和防空兵器的支持下,輕裝急行軍,搶在北約部隊之前佔領了科索沃首府普裏斯蒂納機場。如果北約想武力奪回,那麼俄空降兵根本無力敵抗。但是北約當時不可能動武,因為他們這次面對的是俄羅斯,而不是塞爾維亞。

  赫拉姆奇欣認為,北約拒絕參與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戰爭的事實同樣較有説服力。眾所週知,格特別想加入北約,後者則向格軍提供了各種援助。在2004-2008年間,北約很難在成員國之外找到一個比格魯吉亞還忠誠的國家。2008年1月格舉行全民公決,四分之三的民眾支持加入北約。布魯塞爾和華盛頓回應稱,格必將很快如願入約。但在俄格戰爭爆發後,北約只在口頭上完全支持格方,實際上沒有提供任何援助。戰後不僅沒有接納格入約,反而嚴格遵守對格武器禁令,甚至拒絕供應純防禦性武器,如反坦克導彈和防空導彈系統,更不用説攻擊性武器,如裝甲設備、飛機、直升機等。有媒體報道稱,格軍實力現已恢復,但是缺乏事實依據。總之,西方在格魯吉亞問題上不願得罪俄羅斯的立場非常明確,這應當能夠消除北約對俄構成戰爭威脅的所有疑慮。

  北約內部分歧嚴重

  俄專家指出,今年的利比亞戰爭,不僅再次證明了北約軍事實力的衰落,還暴露出北約內部分歧嚴重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北約和利比亞兵力懸殊,而且卡扎菲部隊戰鬥素養極低。戰爭本應當在幾天內結束,結果卻拖延了半年多。特別是在美國實際退出戰爭之後,歐洲發現自己離開美國什麼都難做到,甚至無法集結哪怕只有100架飛機的戰鬥群。

  利比亞戰爭再次表明,北約內部分歧嚴重,很難在政治層面上協商一致。各成員國元首圍繞軍事行動應當由誰指揮、各國應當做出什麼貢獻等問題爭執了一個多星期。在28個成員國中僅有11個國家或多或少地參與軍事行動。這種情況非常典型。許多俄羅斯人原以為北約在應對現實戰爭方面有著明確的軍事紀律,一直都在不打折扣地執行美國的命令。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哪怕是在美蘇對抗的冷戰年代,現在就更不用説。因為讓歐洲國家領導人上臺執政的不是華盛頓,而是本國選民。哪怕會有任何嚴重的傷亡風險,包括人員和經濟損失,都會使歐洲國家在向海外派兵方面極其謹慎,否則就有可能釀成大禍。最為典型的實例是荷蘭,在阿富汗參加北約軍事行動的荷蘭軍隊戰鬥力雖然相對較強,卻必須在2010年8月之前撤離。荷蘭執政黨應美國請求試圖把駐期延長一年,結果引發國內民眾的不滿,導致執政聯盟垮臺。通過提前選舉上臺的新政府按計劃在2010年夏從阿富汗撤軍。可見對荷蘭領導人來説,本國選民的意見遠比華盛頓的壓力重要得多。

  赫拉姆奇欣指出,北約如果侵略俄羅斯,哪怕只是常規戰爭,無論是在人員,還是裝備方面遭受的損失都將比目前任何一場戰爭的損失大得多。無論俄羅斯當前的防空系統有多少漏洞,其總體實力仍比南斯拉伕、伊拉克、利比亞三國防空系統的總和大得多。不用説歐洲飛行員,即使是美國飛行員,也從未挑戰過S-300P、S-300V、S-400、“山毛櫸”、“鎧甲”防空導彈系統和蘇-27、米格-31戰鬥機。況且,一旦爆發大戰,俄羅斯很有可能實施核打擊,打擊歐洲自然要比打擊美國方便而有效得多。

  現在歐洲民眾不知為何已經形成一種相當有意思的戰爭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他們來説,死亡人數過百實際上已經不可接受。如果突然説會有成千上萬人傷亡,一旦爆發核戰爭的話甚至會造成數百萬人死亡,而且主要是平民,那將會更加恐怖。現在歐洲國家甚至無力在一個地區集結100架飛機,更不可能突然把所有空中力量都投入戰鬥。現在北約連向阿富汗增派一個營的兵力都有問題,更難派出所有陸軍部隊與俄軍展開真正殘酷的戰爭。

  美不會為石油而對俄開戰

  俄專家指出,在假設美國和北約可能入侵俄羅斯的問題時,必須認真思考其動機。蘇聯解體之後,俄與西方之間已經沒有任何意識形態上的對抗性矛盾。病態且反常的反俄情結在西方只屬於個別精神明顯有問題的人。顯然,唯一合理的侵略動機可能是攫取俄羅斯豐富的油氣資源。現在有關西方,特別是美國到處在為爭奪石油而戰的説法非常流行,但是實際情況或許並非如此。

  赫拉姆奇欣表示,在南斯拉伕和阿富汗戰爭中很難找到石油背景。至於伊拉克戰爭的石油因素,雖然客觀上非常明顯,但是也有疑問,畢竟美國並沒有免費開採和運走伊拉克石油。實際上這裡的所有石油都屬於伊拉克國家,獲准採油的外國大公司現有15家,其中美國公司只有兩家,僅佔20%的份額。2004-2009年間伊拉克僅佔美國石油進口量的5.6%和需求量的3.6%,而且所有這些石油都是美國花錢買的,沒有任何折扣。在伊拉克石油出口結構中,美國市場份額不足25%。到2010年底美國已為伊拉克戰爭花費了將近7500億美元,即便是在油價高達每桶100美元之時,用這些錢也足以購買10多億噸石油,而實際上在後薩達姆時代美國從伊拉克購買的石油總量不超過1.6億噸。也就是説,考慮到戰爭支出因素,對於美國來説,伊拉克石油的價格至少是市場價的7倍,實際水平高達10倍。因此顯然不能説美國是在為伊拉克石油而戰。

  應當指出的是,自1996年以來薩達姆政權雖然受到國際制裁,卻仍被允許出口石油。1996-2002年間伊向美出口了大約1.5億噸石油。也就是説,美國人不打薩達姆在經濟上會更划算。如果説美國發動的真是石油戰爭,那麼為獲得回報,應當從伊拉克開採石油免費運回美國。但在這種情況下,失去石油出口收入的伊拉克經濟將會徹底崩潰,屆時將會激發全國性的抵抗運動,美國的戰爭費用必將大幅增加。

  利比亞的情況與伊拉克類似。戰前利比亞石油85%以上用於出口,其中77%出口到歐洲,6%出口到美國,石油開採業務也主要由西方公司負責。通過戰爭攫取利比亞石油對西方來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裡的石油本來就在流向西方。

  赫拉姆奇欣指出,西方如果企圖侵略俄羅斯,奪取和佔領俄油氣田及其運輸管線,戰爭費用必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事實上永遠不可能得逞。況且,現在俄領導層的主要任務就是向西方出口盡可能多的石油和天然氣,美國和北約為油氣而侵俄的説法顯然非常荒謬,根本不值一駁。

  俄專家總結認為,現在沒有任何有理有據的消息表明北約正在準備侵略俄羅斯。至於東擴,顯然是北約這個龐大官僚主義體系自保的一種方式,因為隨著華約和蘇聯的解體,北約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繼續存在的意義。為了避免自行解散的命運,補充新成員,擴大控制區,成為北約當時最為理想的解決方案。從純政治角度來看,布魯塞爾絕對不會拒絕以加入北約為主要外交目標的東歐國家。但是從純軍事角度來看,用越來越少的兵力保護越來越多的領土顯然不太明智。儘管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已有7到12年之久,現在仍在大量使用蘇制武器裝備及其仿製品,北約領導層卻沒有因此感到絲毫的不安。因此可以説,西方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話題完全可以拋棄,真正應當關注的無疑是可能來自東方的現實威脅。(編譯: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