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評論稱中國發展反介入戰略在西太平洋對抗美軍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16: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安徽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2009年國慶閱兵中出現的東風-21導彈

  中美“西太博弈”暗箭齊發

  專稿記者 王正陽

  美國人憂心忡忡

  2011年是個讓中國人驚奇不斷的一年,也是讓美國人吃驚不斷的一年:中國每件軍事利器都會成為西方媒體的重頭報道內容。偵察衛星技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7月,西方媒體大肆報道説,中國間諜衛星計劃在過去18個月取得的成就使其能夠對相同的移動目標(比如美國航母)進行每天多達6小時的監視。當月,中國發射一架先進的新型通訊無人機,與此同時,關於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計劃的信息也被不斷披露和猜測。

  這讓美國浮想聯翩。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不斷進步,美國會不會被“擠出”西太平洋?這個美國早已提出的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引人注目。“很明顯,中國正在尋求‘反介入’戰略,試圖將美國擠出西太平洋”,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決策部主席瓊約翰遜弗裏斯説,“作為該戰略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能夠‘看到’正在發生什麼情況,中國版‘天眼’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將使他們能夠看得更加清楚。”

  對中國衛星偵察與實時監控能力的集中關注源自美國世界安全研究所一份分析報告的部分內容,該報告的全部內容將在今年10月公佈。在這部分內容中,該華盛頓智庫得出結論稱,解放軍從太空監視移動目標的能力在過去10年中取得革命性進展。

  “大約10年前,解放軍幾乎沒有實時監控能力,從零基礎到今天,解放軍用於實時作戰的太空監測能力可能與美國相當,”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員埃裏克哈哥特與馬修德寧在報告中説。

  路透社表示,“這導致的最直接、最讓人不安的戰略應用就是,對可以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反艦彈道導彈在目標鎖定和追蹤能力上的支持……由於有太空作為支撐,中國將可以拓寬其運用軍事力量的半徑,且不必放棄其不建造海外軍事基地的政策立場。”

  有分析認為,縈繞在解放軍心頭的美國艦隊陰影可能是促使中國大力發展偵察系統的動力,比如,1996年,在臺海兩岸關係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美國尼米茲號與小鷹號航母戰鬥群駛進台灣海峽。這種對中國主權赤裸裸的冒犯和侮辱被視為既是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轉捩點,也是東亞地區秩序形成過程中的轉捩點。

  “‘反介入’戰略就是其表現之一”,香港《亞洲時報》説,該戰略的目的在於,當在衝突中出現類似1996年的場景時,解放軍能迅速反應,致殘美國在區域中的基礎設施,從而阻止其優勢後繼軍力進入。通過製造這種印象,中國讓美國及其盟國相信,即使中美軍事力量相差懸殊,但美國的“介入”必將付出美國人難以承受的代價。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在7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會見時提到了“反介入”戰略。在北京的會見中,馬倫説:“在過去10年裏,中國在技術上取得了一些重大進步……這些也確實集中在‘反介入’上。”

  通過鑄造強大的偵察和打擊能力,採用新的政治和心理戰手法,中國將能把美國在亞洲的立足點一個個“拔掉”。

  中國“天眼”罩住西太平洋

  在為美國空軍所做的名為《深入龍潭:中國的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的研究報告中,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認為,對諸如航母等移動目標的監視,是“反介入”戰略的一個方面。報告稱,解放軍將越來越專注于限制或者干擾美國在遠離美國本土的戰區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

  “對航母的攻擊……將阻止海軍航空力量在戰區內作戰,或迫使航母撤出戰區並停泊在更遠的駐紮地,從而限制艦載機的作戰能力”,報告還指出,中國可能還會採納“政治反介入”戰略,藉以對美軍在太平洋駐在國施加外交壓力,在美國與駐在國之間製造矛盾。

  雖然美國媒體將關注點放在中國“天眼”上,但有分析指出,中國新型隱形戰鬥機、航母及無人偵察機都是“反介入”戰略中地表通訊的重要連接點,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則是打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7月,解放軍報社旗下的“中國軍事圖片中心”發佈關於中國無人機的圖片,並配文“銀鷹刺穿‘電磁迷霧’——海軍首次運用無人機進行戰場遠程通信支援演練目擊”。“銀鷹”是解放軍使用的雙尾無人機。據有軍方背景的網站透露,在地面控制員通過鼠標和鍵盤的操縱下,無人機可以連續飛行3小時。一旦進入作戰區域,該無人機能在3000米高空以13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巡航。英國《國際航空》雜誌稱,“在執行任務期間,它不僅能進行通訊干擾,還扮演著作戰的中國部隊的通訊網節點的角色,在作戰部隊間進行‘大量數據’傳輸。當敵人電子偵察機接近,地面控制站可以立刻啟動‘反偵察部署預案’,下調無人機高度、關閉雷達實施無線電靜默,從而躲避敵方偵察。”

  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7月證實,被稱作“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反艦導彈正在開發中。此前,中國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報道稱,東風-21D導彈射程達2700公里,遠遠超過美國海軍情報處去年1500公里的估計。

  美國China SignPost.com網站創建人蓋布柯林斯稱,歸結起來,中國在衛星、無人機、導彈方面的最新進展對其“反介入”戰略意義重大。中國在空中“情報、監視、偵察”構架上所做的工作十分重要,這將有助於提高解放軍的超視距鎖定和武器制導能力。

  中國軍方目前的精力大部分集中在最近才初具作戰能力的東風-21D導彈上。最近中國又將一枚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標誌著中國正加速組建一支偵察衛星集群,在過去4年,至少有12枚攜帶有先進光電與合成孔徑雷達的遙感衛星被發射升空。

  一個個“拔掉”美國據點

  中國正在構建的網絡似乎驗證了《深入龍潭》所描述的戰略。但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員哈格特表示,美國對“反介入”戰略的關注存在幾個問題,尤其是一個西方腦袋想出的理論如何“解析”中國軍事思維。“不要忘了‘反介入’戰略並不是個中文術語,也不是中國人首先借用來描述其在西太平洋戰略的(詞彙)。如果有人想在西方語境下審視該戰略的真正含義,那就會有許多問題,”哈格特説。

  “中國人對其海軍現代化的表述是‘積極防禦’,這是個十分模糊的詞語。我想中國並不喜歡‘反介入’這個術語的主要原因是,這個概念隱含了將美國(或其他勢力)排除出預定區域的意圖和手段,包括使用一些水面、水下艦艇、導彈或基地。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將‘反介入’戰略描述成對特定威脅和挑戰的應激反應,比如對台灣事態的干涉。”

  “到底什麼樣的情況將觸發‘反介入’並不明確。僅僅是對台灣事態的干涉嗎?或者説某些南海爭端是否夠份量?如果這只是針對台灣事態,那麼中國究竟會怎樣應對?如果美國航母在日本宙斯盾驅逐艦護衛下駛入台灣海峽,或者説日本提供了衛星網絡支持,那麼會否針對日本或者其他協助美國軍艦的國家進行‘反介入’阻嚇?這就是‘反介入’讓人困惑之處,而核武器這種目的明確的‘簡單阻嚇’就不存在這種問題。”

  此外,哈格特還表示,美國媒體的報道漏掉了他們對中美偵察衛星能力對比的幾個重要説明:“我們雖指出中國在西太平洋上觀察靜止目標方面有接近美國的潛力,但中國仍缺乏信號設施(比如電子情報),這是從全球範圍來説,更大的戰場感知能力”。

  “我們的意思不是説,中國在全面戰場感知能力上正在趕上美國,更不要説在全球層面上,但在中國主要關注的某一劃定區域裏(西太平洋),其監控能力在過去幾年取得較大進展。”

  有分析指出,美國媒體或許會誇大中國的技術進步,那麼,對中國軍事戰略演變的再審視會為觀察美國製造的“反介入”戰略提供對照物。相較于做好反擊準備,解放軍更加傾向“積極防禦”戰略並逐漸依賴“太空威懾”。通過鑄造強大的偵察和打擊能力,採用新的政治和心理戰手法,中國將能把美國在亞洲的立足點一個個“拔掉”。

  在一份提交給美國國會“中美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中,美國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迪安陳表示,解放軍軍事戰略的演進基於對西方三種戰爭形式的慎重觀察: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其中,心理戰被證明對於太空作戰最為重要。“這種層次的心理戰不僅針對敵人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而且針對更廣泛的人群。解放軍對於太空威懾發揮作用的描述與心理戰的定義是一致的。

  不過,《亞洲時報》表示,雖然“三種戰爭形勢”與五角大樓“反介入”戰略相得益彰,但削弱美國太空地位的“太空威懾”與政治手段似乎在中國變成太平洋崛起大國之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有些中國軍事專家所説的,發展威懾力量,保持穩定的必要性在太空時代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