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國産重點型號將我國直升機研製水平推進20年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12: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航空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吳希明

資料圖:國産武直-10武裝直升機

  本報通訊員 江濱

  他4次在型號研製中立功,4次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獲得了首屆航空航天月桂獎;他是中航工業首席技術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原國防科工委511高級技術人才庫;他榮獲了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江西省第三屆十大井岡之子、首屆江西省十佳百優科技創新標兵、中航工業“航空報國特等金獎”等眾多桂冠;他就是中航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高級專務、總設計師吳希明。

  2009年11月,中航工業直升機所所長邱光榮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評價吳希明:如果沒有他這種技術領軍人,就很難突破我們在直升機領域的技術關鍵;如果沒有他這種強烈的事業心,我們就很難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吳希明是我們心中的一桿旗幟,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榜樣力量。

  吳希明在學習筆記裏曾寫下這樣的話:“人,不能沒有一點精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存在,要發展,要振興,不能沒有精神;直升機要銜接技術斷層,要超越同業的競爭者,更不能失去這種自強精神。”

  志在直升機的理想

  1984年,吳希明從南京航空學院直升機設計專業畢業後來到地處小三線的直升機所,當時所裏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都極為簡陋,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下,因為他的志向在直升機,樸實的興趣讓他覺得直升機遠比喧嘩的街市更令人沉迷。他被分配在總體研究室擔任設計員,室主任是丁儀。多年後丁主任回憶當初的情景,頗為動情地説,第一次見面我就感覺到這小夥子將來能發展。在丁主任眼裏,吳希明是個帥氣的高個子青年,講話風趣,辦事認真,接受力強,思維敏捷,踏實肯幹。參加工作之後的最初10年裏,吳希明以飽滿的熱情參與了直8、直9系列、直11等型號的設計,逐漸成為擔當重任的技術骨幹。

  1995年,直升機所為了培養吳希明,把他派往英國做訪問學者。1996年6月,他到倫敦遊覽大英博物館。當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畫面前,發現眼前的壁畫竟然是一塊塊鏟下來再拼接起來的,看到被竊取的來自祖國的古老文明,他不禁百感交集,一種從未有過的使命感強烈地衝擊著胸膛,他仿佛聽到了祖國的召喚。之後,雖然英國某大學向他發出了進一步深造的邀請,他卻毅然返回祖國,回到了直升機所,就在回國當天,他向黨組織鄭重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英國的經歷使吳希明的人生觀更加堅定了,他清楚地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和情感所繫,航空報國的信念從此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脈。

  吳希明向黨組織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生命不該是一條直線,它有著屬於自己的起伏,我願把一生的激情奉獻給直升機。”他告訴年輕的同志:“只有把自己的愛好和祖國的利益聯絡起來,才是理想;只有把畢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才有實現生命價值更廣闊的舞臺。”這就是吳希明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的價值與國家的需要緊緊聯結在一起,把人生的意義完全融于祖國的航空事業。

  直面直升機的挑戰

  吳希明從不把工作當做負擔,從不在困難面前氣餒,他的心裏滿裝的是直升機事業的壯麗圖卷,為此他敢於接受嚴峻的挑戰,勇於承擔艱巨繁重的任務。

  1990年代後期,直升機所承擔了國家重點工程的研製任務,這是一個全新的型號,它第一次要求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參考樣機的條件下完全自主地進行研製;這是一個高難的挑戰,它第一次向中國人的技術水準、組織能力乃至意志力發出了考問。經過多個型號磨煉的直升機所人沒有在困難面前卻步,而是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崎嶇的征程。從型號研製初開始,吳希明先後擔任該重點工程的第一副總師、總設計師。他付出了全部的才華和精力,在型號研製任務最艱難的兩年裏,他僅在國慶和春節各為自己放了兩天假。他和全體參研人員長期堅持“6+11”工作制,咬定青山,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百折不撓,跨過了一個又一個激流險灘,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霧。每天,他腦子裏時時縈繞的都是技術方案、攻關措施、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就像一面鮮紅的黨旗,召喚著參研人員勇往直前。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他曾經連續工作兩晚三個白天;為了協調解決型號問題,他曾經一週之內四次奔赴外地。辦公室、會議室、試飛現場以及候車室、飛機上、賓館裏,處處是他工作的地點,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因此而“欺騙”了妻子。有一天晚上,做醫生的妻子李儉需要值夜班,臨走前一再關照他要保證5個小時的睡眠,他滿口答應,可是他一幹又是一個通宵。第二天早上,聽到李儉下班回家的腳步聲,他急忙把被子弄亂,造成一種自己剛剛起床的樣子,不料還是被細心的妻子識破了真相。他與李儉儘管都在所裏工作,一年裏相聚的日子還不到四分之一,他們的伉儷情深眾所週知。李儉懷孕的時候,他總是盡可能抽出時間陪她一起散步;出差途中,他總要給家裏打個問候電話;而為了支持他的工作,李儉生病做手術,直到手術成功後,才把消息告訴他。

  吳希明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他充分依靠團隊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型號研製全線的作用;他努力借鑒已有的經驗積累和技術優勢,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於研製實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重點工程研製過程中,吳希明和參研人員共同努力,創造了多項直升機發展史上的奇跡,將我國直升機研製水平向前推進了近20年,跨入到能設計第三代直升機的行列。他把全部的才華和滿腔熱血貢獻給了直升機事業,2001年,年僅38歲的他擔任了直升機所總設計師,成為我國直升機技術研發團隊的領軍人物。

  設計直升機的跨越

  吳希明的成長和成就並非命運的特殊眷顧,而是他恪盡職守、不懈奮鬥所結出的碩果。他26年如一日地堅守自己的工作準則,勤奮鑽研,精益求精,扎紮實實、兢兢業業,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樹立了“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的生動典範。

  1980年代末期,直升機所開始研製輕型的直11軍民通用直升機,當時任總體組設計員的吳希明負責直升機氣動外形的設計。當時,所裏花費2000多萬元從國外進口了一台計算機輔助設備,但是沒人會用,就連計算機中心的專業人員也束手無策。新婚不久的吳希明為了攻下這道難關,他從接收任務的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機房。他在一百天裏,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在機房和資料室度過,體重從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他苦思冥想,不僅學會了使用計算機,而且能夠在計算機上開展設計工作。經過艱苦摸索,他終於成功地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了型號全機理論外形設計,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填補了我國直升機設計領域CAD、CAM的空白,開闢了直升機數字化設計的先河,為加速型號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1994年12月,直11順利實現首飛,我國終於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直升機,標誌著我國直升機型號研製從仿製到自行設計的重大飛躍。

  吳希明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誡型號研發團隊,要重視型號平臺的每一個細節,所有的技術選擇必須慎之又慎,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幾年前,某研究室承擔了替代尾槳的研製任務,在確定耐久性試驗方案的時候,他反復聽取技術人員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家的意見,然後自己又思索了整整一個晚上,最後做出了正確的決策。這項工作原本可以由基層技術人員自行完成,但是在關鍵問題上,他堅持親自參與把關。他20多年如一日地堅守自己的工作準則,不放過一個缺陷、一個疑點。有一次,重點型號進行科研試飛,飛行員對飛機評價很高,只反映偶爾有點小噪音,吳希明沒有輕易放過這個徵兆。隨後的30多個日日夜夜裏,他和同事們一起查閱了幾千份技術圖紙,幾百份計算報告,做了幾十次地面試驗,終於排除了這個隱患。“一個小小的噪音=30天沒日沒夜的工作”充分體現了吳希明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踏踏實實的科學態度。他正是憑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技術直覺,通過與大家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才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科學、嚴謹、合理的技術決策。

  加速直升機的發展

  吳希明總是把成績歸功於集體,歸功於全體幹部職工。他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從不端架子,更不擺資歷,常年堅守在工作一線,與科研人員同甘共苦,和衷共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和欽敬。然而在巨大的成績和殊榮面前,他總是説:“直升機研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人本事天大也幹不出來。”

  他把每一位技術人員看成是智慧的來源,與大家廣泛溝通交流。他知識豐富,專業面寬,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學習不輟,在工作中與科研人員深入細緻地討論問題,認真傾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許多技術人員一致反映,即使不屬於他本專業範疇的技術問題,他也能夠洞察到問題的實質,往往一打開圖紙,他就能敏銳地做出反應,抓住主要矛盾。然而他的學歷至今仍為“本科”,對此,直升機所原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吳鳴彪深有感觸,吳鳴彪説:“吳總完全有能力弄個博士、碩士的帽子戴在頭上,但是他沒有時間去提高名頭,他也不在乎這種名頭,他在意的是實際本領。”

  吳希明常説:“我希望大家都來反對我,和我作對。”與他接觸過的技術人員都有同感,不論職務資歷高低,不論年齡老少,在討論和交流技術問題時,他從不以領導和權威自居。正是在這種輕鬆的技術氛圍下,大家能夠毫無保留地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也正因為如此,由他主持召開的技術討論會總能夠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

  吳希明深知,我國的直升機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汶川大地震給吳希明以強烈的思想震撼和心靈激蕩,他説:“中國太需要直升機了,建設直升機工業強國和直升機應用大國任重道遠,我們要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契機,奮力追趕世界直升機先進水平,加速直升機自主發展。”他以世界眼光看技術進步,從國際空間看直升機産業發展,與廣大科研人員集思廣益,制定了“2030年直升機型號發展規劃”,以此作為引領直升機技術進步,加速直升機産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前進指南。

  身為技術領軍人物和直升機所黨政班子成員,吳希明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專業能力提升,他特別強調學習,認為一個人、一個組織都必須在不斷學習中取得進步。他率先垂范,刻苦鑽研,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帶領研發團隊追趕著世界的步伐。

  (編輯:SN049)

責任編輯:王鑫

熱詞:

  • 型號研製
  • 直升機研製
  • 研製過程
  • 推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