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遼寧省 >

瀋陽經濟區概況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8日 10: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瀋陽經濟區是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區域發展戰略。瀋陽經濟區以瀋陽為中心,輻射八個城市,形成聯絡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對加強區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一、基本情況

  瀋陽經濟區位於東北地區南部,毗鄰渤海,地處東北亞的中心地帶,與日本東京、韓國首爾、蒙古烏蘭巴托、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處於等距離的輻射線上,是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瀋陽經濟區是以瀋陽為中心,在半徑百公里範圍內,涵蓋了瀋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8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475個小城鎮。

  區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50.8%。總人口2359萬人,佔全省55.6%。區域煤、鐵、菱鎂、硼、滑石等礦産資源豐富,在國內居重要地位。擁有耕地232.4萬公頃,佔全省55.6%。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日照豐富。地勢自北向南,由東向西部傾斜,東部為長白山余脈,以山地為主,西部為廣闊的遼河平原。區域內水網密布,遼河水系橫貫其中。

  區域經濟實力較強。2009年,瀋陽經濟區地區生産總值9984.7億元,佔全省66.3%,佔東北三省3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11億元,佔全省59.49%,佔東北三省33.9%。城市化率達到65%,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工業經濟基礎雄厚。瀋陽經濟區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主導産業具有國內領先地位和國際競爭優勢。

  區域發展潛力巨大。瀋陽經濟區擁有全國聞名的重化工業基地城市、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全國密度較高的一小時城際交通網絡,是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工業型城市密集區。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建立,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運行,各項文體事業蓬勃開展。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二、發展定位

  把瀋陽經濟區建設成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試驗區、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國家新型産業基地重要增長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範區和資源節約、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區。

  三、發展目標

  實施區域創新和經濟一體化戰略,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2005年為基期年,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瀋陽經濟區發展步驟分三個階段。到2020年,達到或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

  四、發展重點

  優化産業結構和空間佈局,建設一個超大經濟核心,增強瀋陽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重點産業基地和集群建設,增強産業競爭力。加速推進區域産業經濟帶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積極構築國際大瀋陽都市區,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區域內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一體化發展提供保障。完善創新體系,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統籌資源配置,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五、産業優化與空間佈局

  按照分工有序、結構優化、整體發展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産業集群。立足於發揮“哈大”城市綿延帶中心樞紐的作用,沿“哈大”發展軸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集聚區,構築“一核、五帶、十群”的區域産業空間發展格局。

  “一核”即建設瀋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瀋陽的核心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瀋陽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打造東北亞國際中心城市。“五帶”即打造瀋陽-撫順、瀋陽-本溪、瀋陽-遼陽-鞍山-營口、瀋陽-阜新、瀋陽-鐵嶺五條城際連接帶,全面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形成若干經濟新區,推進八城市一體化發展。“十群”即以五條城際連接帶為載體,打造瀋陽鐵西裝備製造、鞍山達道灣鋼鐵深加工、撫順新型材料、本溪生物醫藥、鐵嶺專用車改裝等十個主業突出、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産業聚集的重點産業集群。通過五條産業帶和十大産業集群的建設,拓展新的産業發展空間,促進跨區域産業互補、集約化發展,構建國家新型産業基地,打造全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區域城鎮建設與佈局

  從國際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發揮和強化經濟區城鎮整體發展優勢,培育核心城市,完善城鎮體系,突出城市特色,增強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健全保障機制。建立開放、多元都市文化,把瀋陽經濟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繁榮有序、健康文明、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區。

  七、基礎設施建設與佈局

  區域交通網絡建設。以區域內産業空間佈局為指導,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完善網絡,鞏固和提升交通樞紐地位。

  能源保障體系建設。遵循“節能優先,供給多元,改善結構,協調發展”的能源保障原則,進一步加大節能力度、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轉化效率,統籌規劃區域能源開發利用工程、科學有序引導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增強區域能源保障能力和區外能源的穩定供應能力。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重點建設城市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城市交通等設施,努力實現城市功能佈局科學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便捷、市容市貌特色鮮明、建築文化品味較高、整體景觀現代繁榮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信息網一體化建設。加速推進經濟區通信的數字化、綜合化、寬帶化和智慧化進程,建設一批基礎性、綜合性、商業性、公益性的信息資源庫,實現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全面推進區域信息一體化發展。

  八、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

  統籌區域資源配置,優化區域內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籌區域環境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強化水污染治理,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為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環境支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按照生態區域,制定區域生態規劃,加強生態保護和管理,構建穩定合理的生態格局。

  九、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

  構建自主創新平臺。加強研究機構與區域內各城市的聯絡,通過搭建創新成果與産業化橋梁、凝聚高水平的創新與産業化團隊,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推動傳統産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加快高技術産業的發展。

  發展産業創新集群。以骨幹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機構為技術依託,在推動産業集群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不斷提升産業的集群創新能力,推動主導産業進入以創新優勢為基礎的高端發展軌道。重點培育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創新集群、高加工度化工産業創新集群、精品鋼材創新集群、新材料産業集群、網絡式現代醫藥産業創新集聚區、五大創新集群。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著力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增強創新和創業能力。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完善人才市場體系,逐步形成統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場和人事人才服務體系,實現人才無障礙流動。

  十、對外開放與區域互動

  以以優化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全面參與地區分工和國際分工為途徑,通過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建設開放型經濟區,建立區域互動機制,建立一體化推進機制,建立健全實施機制,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瀋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