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黑龍江省 >

方正縣為開拓團立碑背後:烈士陵園破敗不堪沒人管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9日 1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日友好園林(當地人俗稱“日本墳”)與破敗不堪的烈士陵園形成鮮明對比。

  方正縣至今不通火車,據稱由日僑出資修建的縣鄉公路只通往“日本墳”方向,不再向國道方向延伸。

  8日,和一大片稻田對望的方正縣中日友好園林已經閉園。園內,引發極大爭議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也被網友污損。方正縣縣政府發佈公告和微博消息——園林閉園,並對名錄墻進行處理。

  與此同時,有關方正縣的各種説法在民間流傳。這個距離哈爾濱市三個小時車程的縣城究竟什麼樣?它和日本有著什麼樣的聯絡?那裏的人對於日本又有什麼樣的看法?本報記者來到這個東北小縣城,記錄下它的一個個側面,為讀者勾勒它大概的模樣。

  耐人尋味

  烈士陵園破敗不堪

  中日友好園成文物

  “説是立墻經過全縣人同意的,我此前咋就沒聽説過呢?”

  8日,烈日當頭。方正縣中日友好園林門口,被包括方正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在內的數人把守著。大門上貼著公告——園林閉園,要對這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護。

  園林門前的一條小路被烤得火熱,4位方正縣居民躲在一處小樹蔭下,他們是搭乘三輪車專門來看那名錄墻是咋回事的。不過,因為閉園,他們沒能進去。一名中年女子頂著自己的衣服擋太陽:“我們也是看了報紙才知道的,以前都沒聽説過,就知道有個園林子。”而這樣的説法在方正縣城並不屬於少數。

  一名出租車司機説,他也是在網站上看到消息才知道有“名錄墻”這回事,“説是立墻經過全縣人同意的,我此前咋就沒聽説過呢?”更讓這位出租車司機感到不堪的是,如今作為“方正縣人”都覺得有點“砢磣”。

  “現在千萬別出門,出門了也不能説是方正縣的。”方正縣人怕自己的名聲被敗壞了。

  有關“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的爭議紛紛擾擾。方正縣縣政府也在微博上貼出響應:設立名錄墻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真實、更加有説服力地展示這段歷史,警示和教育後人更加痛切地認清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更加深切地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

  一些方正縣人並不買賬。一位當地人帶領記者去了一處烈士陵園,陵園距離方正縣城3公里左右,“這些可都是烈士啊,你看這烈士陵園破敗不堪的,為啥那邊卻那麼重視?”“烈士陵園”四個大字已經銹跡斑斑,大門沒人看守,一把鎖隨便地放在門上。進入烈士陵園,一棵海棠樹已經枯死,裏面雜草叢生。兩個小亭子明顯沒有修繕,頂子上的琉璃瓦已經沒了顏色。

  烈士陵園裏面有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永世長存”,碑文顯示這裡面的烈士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記者查詢了其中劉興亞的資料:遼寧省遼陽縣人,一九三二年秋在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縣)入黨。曾任珠河鐵北區委副書記,中共延方特支書記,一九三七年二月任中共方正縣委第一任縣委書記。一九四三年秋,犧牲于偽吉林監獄。時年四十二歲。

  在去往中日友好園林的路途上,記者還無意發現一處蘇軍烈士墓。墓碑上顯示這裡埋葬著蘇聯紅軍遠東第二方面第15集團軍第361步兵師部隊的5名烈士。這座烈士墓周邊也是未經仔細打理,雜草在瘋狂生長。

  情何以堪

  哪怕是家羊肉館

  也要有日本風情

  “牌匾沒有日文不行啊,工商執照不給頒發,城管也不讓挂啊。”

  在哈爾濱到方正縣的高速公路上,方正縣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推薦這個小城——富硒大米之鄉、剪紙之鄉、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術發源地……更多的字眼還是“僑鄉”。

  方正縣華僑商會一位工作人員提供的數字説,目前方正縣約有22萬人,而華僑就大約有38000人,其中大部分人定居日本。此前,媒體報道稱,2006年起,方正縣就著力打造僑鄉形象。

  耐人尋味的是,如今,方正縣縣政府的官方網站上,“魅力僑鄉”一欄的全部信息已經不能查詢。方正縣華僑商會的工作人員稱,自從“名錄墻”被污損之後,前來諮詢投資事宜的華僑明顯減少。

  但是這些並不阻礙方正縣僑鄉的打造之路。在方正縣最繁華的街道——中央大街上行走,會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雖然建築看著和一般的北方縣城沒什麼兩樣,但是仔細看幾乎每個店舖的牌匾下面都刻著日文名——洗衣店、鴨脖子店、內衣店、品牌專賣店……去中日友好園林的路途上,就連一個極為簡陋的羊肉館的牌匾都是中日文標注。一位車行老闆告訴記者,這種日文牌匾大約在4年前推行,現在沒有刻上日文的都是早前開業的,“沒有日文不行啊,工商執照不給頒發,城管也不讓挂啊。”

  縣城裏還有一條日式風情街,其實就是一條簡單的步行街,街道兩旁是各種餐館、旅館、KTV、商店等。其中有一家旅館起名為“新宿愛”。在這條日式風情街上,即使標注日文的餐館內也是中式的作風——無論是服務還是菜式。一位老闆苦惱地説,日文標注僅是個標注而已,“哪能打造什麼日式風情?”當地居民告訴記者,在當地銀行也很容易兌換日元。縣城的房地産業也如火如荼,一座華僑國際城正在打造。

  方正縣華僑商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方正縣人的儲蓄高達近40億,而人口才有22萬,“都不是自己産出的,錢大部分是從日本帶回來或者匯過來的。”不過,這讓一些方正縣人難以承受當地的物價。一位居民説,他明顯感覺比哈爾濱還要高。這一點得到方正縣華僑商會的佐證,“物價要比哈爾濱市裏面高20%左右。”

  所謂僑鄉

  開拓團後裔赴日

  大多數定居下來

  “如今,中日關係好是好,但當時咱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他們佔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

  為什麼是方正縣?

  為什麼它和日本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絡?

  這要從歷史説起。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開拓團”強佔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人的土地,然後再租給中國農民耕種。日本戰敗後,一些尚在東北的各開拓團老人、婦女和兒童紛紛結隊出走,尋找回國途徑,當時部分開拓團民集結在方正縣,人數達1.5萬人。因長途跋涉、體力耗盡,加上傳染病流行,開拓團民紛紛倒斃,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1963年,這5000具屍骨被方正縣人收集起來,合葬在今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當時有少部分開拓團民輾轉回國,但仍有4500多名日本婦女和兒童滯留方正縣。

  費了一番週折,記者尋訪到一位方正縣人眼中的“混血兒”,他化名任強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任強今年60歲,他的媽媽當時就是開拓團民——日本戰敗後,一些開拓團民走到了方正縣松花江畔的依漢通鄉,當時天寒地凍,他們沒吃沒喝。當時的中國小夥兒——任強的父親套著一輛馬車接回了任強的媽媽、姥姥、大舅、二姨等人。

  1951年,任強出生了,一家子裏住著中國父親和日本母親,當然還有日本姥姥、舅舅、二姨等。任強兩歲時,日本號召留在中國的開拓團民回國。當時任強的母親等人紛紛回國,在回日本後母親又和日本人結了婚,這一來就斷了聯絡,而且一斷就是40年,“幸好我二姨沒回去,她當時剛生小孩,才兩天,如果沒有她留在中國,我和母親可能再也沒有聯絡。”同樣嫁給中國人的日本二姨促成了40年後的母子見面。任強記得他第一句話就是:“媽,你不相信我還活著吧。”已經不太懂中文的媽媽沒説話,表示聽不太懂,後來任強了解到,原來母親是不敢相認,“兩歲的時候就丟下,沒怎麼養,她好像有點愧疚。”

  幾經磨合,母子現在關係融洽,“我媽媽在日本岩手縣開了一家奶牛場,她今年都80歲了,身體還行,剛開始不熟,現在是缺什麼東西就直接跟我要。”任強現在一家人已經定居東京,不過他並沒有入日本籍,只是申請長期居住。這次回到方正縣,任強説是因為日本海嘯,“主要還是小孩子,小孩子怕輻射,先回到咱們中國來上學,學好中文,中國人不會説中國話算怎麼一回事?”任強説,他有一點和許多在日本的方正縣人不同,就是不申請日本國籍,“日本好是好,那也是暫時的,咱們中國人總有強大的一天。”

  雖然是開拓團民的後裔,任強對“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卻有著這樣的看法:“如今,中日關係好是好,但是當時咱們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那個年代他們佔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那當然不行,否則我姥爺怎麼能被咱們中國人給打死了呢?”

  在方正縣有任強這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少人去了日本,大多數定居在日本,“在那邊確實掙錢多,科技也比咱們這兒發達。”

  歷史讓方正縣如此不同,那麼接下來,它又該書寫什麼樣的歷史?方正縣人在等待未來的回答。

責任編輯:李漢森

熱詞:

  • 方正縣
  • 烈士陵園
  • 中日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