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省 >

長江陽邏段最後的撈屍人:30年打撈起400多具遺體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提要:“浪屍漂,停陽邏”,特殊地理形成的大漩流,使得陽邏成為武漢江段打撈長江浮屍的第一道關口,這裡曾産生過“培心善堂”這一專職撈屍的民間慈善機構。作為最後的傳承人,59歲的陳陽喜在30年裏撈起400多具遺體,讓逝者有尊嚴地安息。近日,記者實地探訪長江陽邏段最後的神秘撈屍人,感受著這份對生命的敬重與溫情。

  牽出命案

  男子手腳被綁漂行月余

  “陳師傅,江上發現一具浮屍,麻煩您儘快趕到江邊幫忙打撈!”接到長航公安局陽邏派出所民警的電話後,59歲的陳陽喜拿著特製的長鐵鉤、粗麻繩和扁擔等物,迅速趕到長江陽邏段江邊。

  登上巡邏艇後,陳陽喜和幾名民警一道,沿著寬闊的長江江面往下游順流搜尋。一個多小時後,烈日下,大家看到遠處有物體忽起忽落地漂浮在水面上。此時,陳陽喜熟練地繫緊身上的救生衣,站立船頭,順勢甩出挂有細長鐵鉤的長竹篙,慢慢地試探幾個來回後,將遠處物體逐漸拉近。

  隨即,他又拋出圈在肩上的粗麻繩,套緊後將麻繩的另一頭牢牢地栓在船舷上,一具仰面朝天、半浮水面的男屍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被撈起。這是今年6月中旬發生在長江陽邏江面上的一幕,而這,只是他30多年打撈生涯中再平常不過的一次。“因為生理構造不同,只要沒有大風浪,女屍一般俯身浮在水面,而男屍則是仰面朝天,隔百米就能判斷出死者的性別。”7月18日上午,走在長江邊的陳陽喜向記者透露著自己的辨屍“秘訣”。

  然而,也有特殊情況出現的時候,2009年9月份的一次打撈經歷,就讓他一直記憶猶新。“當天天氣很好,上午10點多鐘的樣子,江面風浪比較大,我遠遠地就能看到,隔岸十多米的地方,他俯身浮在江面上,隨著江水時隱時現,向下游漂去。船慢慢靠近後,我用鉤子把他勾住,頓時,屍身翻了個面,一股刺鼻惡臭撲面而來。伏趴水面的死者竟是一個男的。”陳陽喜回憶起來仿佛歷歷在目。

  緊接著,他發現,男屍雙手雙腳被粗繩牢固地捆綁著,頸部有勒痕,胸口則有五六處刀刺傷口。隨行民警及法醫鑒定後得知,死者年約40歲,由於遺體在水中浸泡了至少一個月,已出現高度腐爛情況,就連頭髮都已脫落,難以辨認。致命傷為胸口刀刺及頸部繩勒,係他殺,從上遊沿長江漂行至該處。警方處理完之後,他協助民警將遺體運送至陽邏殯儀館進行了處理。

  收整遺骸

  溺亡者家屬感激涕零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對於痛失親人的家屬來説,這是再樸素不過的想法了。2010年7月上旬,20多歲的小劉與幾名同學一起,結伴到武昌長江邊游泳消暑,不幸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失蹤。

  因為害怕,幾名同學將事情真相隱瞞了兩三天,小劉父母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每天發了瘋似地在武昌江段張貼尋人啟事,逢人便打聽孩子的下落。

  苦苦找尋兩天無果,小劉父母近乎絕望,後經人提醒,開始沿江往下游搜索,並最終在陽邏找到了小有名氣的“老陳”陳陽喜。看到小劉父母紅腫的雙眼,老陳二話沒説就一口答應幫忙找尋。

  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裏,陳喜陽在武昌至陽邏區間的江面上,來回尋找打撈,最終在陽邏附近找到小劉已浮出水面的遺體。和以往打撈一樣,他將重達150斤的遺體用船拖到岸邊,又和殯儀館工作人員一起,將高溫曝曬後已經腐爛的遺體送往殯儀館處理。

  在殯儀館裏,小劉的父母見到兒子的遺體,怎麼也不願意相信眼前的一幕,夫妻倆頓時號啕大哭,傷心欲絕的母親更是幾度暈厥過去。“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場景最讓人心酸,夫妻倆好不容易拉扯大的一個大學生,一下子就沒了,真是可惜。”雖然這種情景曾多次出現,但老陳還是忍不住地直搖頭惋惜。

  以此行善 30年打撈400多具遺體

  “我幹這一行是積德行善,從來不主動向別人開口索要錢財。前兩年聽説荊州有幾個大學生在長江裏溺亡,當地還有打撈公司看著學生們跪地乞求,還獅子大開口地挾屍要價,收了幾萬塊錢才同意打撈,那些人賺死人錢,黑良心,要不得。”講起自己的“同行”,陳喜陽不住地擺起頭。

  多數情況下,協助打撈江面無名浮屍後,警方將向陳喜陽支付200元酬勞,他都會接受。也會有死者家屬出於感謝主動給他一點“辛苦費”,陳喜陽直言:“不管多少,別人的一點心意我肯定是會收下的,這也是對他們的尊重。”

  對於死亡,絕大多數人都是十分忌諱的,浮屍、遺體等字眼,聽起來都會讓人毛骨悚然,更別提長期面對面地近距離與它們打交道。今年是陳陽喜當“撈屍工”的第30個年頭,面對各種浸泡或腐爛的屍體,老陳已經習以為常,“別人可能都不習慣,聽到就直泛噁心,但仔細想想其實也沒什麼,每具遺體都曾經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都有著他們屬於自己的故事,送他們最後一程,和家人團聚,有尊嚴地入土為安,沒什麼不好。”

  妻子呂學平告訴記者,丈夫從1981年就開始做“這個事”,她自己和孩子當初都是極力反對的,“總和屍體打交道,很容易被認為晦氣而反感,誰不怕死?”為此,她沒少和丈夫發生爭吵,但是慢慢地,她和孩子發現,丈夫在江面上打撈屍體,很多死者家屬常常感激涕零,“雖然事情不大,但對別人來説也算是個積德行善的好事”,時間久了,家裏人對此也就習以為常了。

  鄰居周明介紹稱,因為父親週二狗常常會給陳陽喜當副手幫忙。周明坦言,老陳是個“很不錯的老實人”,跟鄰居們的關係處理得融洽,大家也都很敬重他。

  據了解,陳陽喜剛入行時,每年都會從江面收起三四十具沿江漂下來的浪屍,但最近幾年每年不到10具,以前大多是江中木船翻覆發生意外,現在絕大部分是在江邊野泳溺亡。30年來,他在陽邏江面上經手打撈的遺體就有400多具。

  特殊漩流 打撈遺體成為當地傳統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陳陽喜選擇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去做這樣一件事?

  陳陽喜是土生土長的陽邏人,上世紀80年代初,在陽邏染織廠當漂染工的他時常到江邊玩耍。有一次,一名丁姓老人突然問他“願不願意和我們一起撈屍?”他“稀裏糊塗”地就答應了,此後就時常利用業餘時間與撈屍隊幾名老人一起划船打撈浪屍。而這名丁姓老人,正來自當地一家叫“培心善堂”的機構。

  史料記載,武漢民間一直有著“浪屍漂,停陽邏”的説法。由於陽邏在地理情況上的特殊,長江水流自天興洲以下,由東北流向轉為東南流向,加上武湖外溢串江,形成一股強大的急流,衝向陽邏上河街的武磯頭,受磯頭伸入江中砥石的阻擋,匯成一股漩流。從上遊江面上漂來的浮屍被捲入漩流,暴屍在武磯頭附近江邊,這就使得陽邏成了武漢以上打撈長江浮屍的第一道關口。

  因此,在清朝道光初年,陽邏人雷窩子灣監生雷朝鼎、雷朝輔見此情景,便生好善之心,在武磯頭附近搭起蘆棚,雇用一隻木船從事打撈,並對無人認領的浮屍,施捨蘆席或木匣予以掩埋。後來,他們在陽邏上堡武磯頭附近蓋起三間平房,創建了“陽邏培心善堂”,配有專管人員,置木船兩隻,專事江上救生、打撈浮屍以及對浮屍的處理。

  作為一個民間慈善機構,培心善堂曾擔起了幾次大的撈屍收殮活動:1913年,“康記”客輪在陽邏靠岸翻船,培心善堂全力搶救,救活200余人,撈屍300余具;1918年,招商局“江寬”號由上海起航赴武漢,經丹水池地段,被“楚材”號軍艦拖沉,死者1000余人,培心堂撈屍800余具……

  這種民間自發組織打撈浮屍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57年,時至今日,培心善堂已不復存在,傳下來的撈屍人就只剩下陳陽喜了。

  社會學家:撈屍善舉體現人性溫情

  對此,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指出,陽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傳承,使得當地有著打撈浮屍的傳統。長江中很多浮屍都屬於非正常死亡,給死者家屬帶來痛苦,陳陽喜自己的特殊經歷,使他更能理解死者家屬們的複雜心情。他多年以來所做的事情,體現著對逝者的尊敬和對生命的敬畏,這種善良人性是一種人間溫情的展示,在當前社會中,這種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和幫助,值得學習和提倡。  記者廖橋 實習生方燦 蔡靖 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