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北京市衞生局副局長:應設統一機構管理所有醫院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日,患者在宣武醫院辦理預約掛號手續。(資料圖片)本報記者王海欣攝

  衞生局和醫管局相互越權怎麼辦?醫管局只管22家醫院,其他醫院誰來管?對於公眾的疑問,記者採訪了市衞生局副局長毛羽及相關專家。對於其他醫院的管理,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應設統一的協調機構管理所有醫院。

  一問

  衞生局和醫管局會不會權責不清,相互越權?

  雖是一套班子但會各司其職

  有業內人士擔憂,若衞生局和醫管局兩者之間的權、責、利不清,很容易使兩個部門“越俎代庖”或“職能混淆”導致“管辦分開”探索的失敗,公立醫院改革會不會回到原點?市衞生局局長、副局長分別兼任市醫管局局長、副局長是否會混淆“教練員”“裁判員”的職責?

  對此,市衞生局副局長、市醫管局副局長毛羽承諾,“醫管局與衞生局的職權已經劃分明確,醫管局絕不會出現越權、缺位的情況”,同時,從市衞生局局長方來英曾兼任藥監局局長時,兩局職責、功能等也未出現混淆的經驗來説,衞生局和醫管局儘管是一套領導班子,但仍然會“各司其職”,發揮在各領導崗位上的職責,實現“管辦分開”。

  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只要醫管局和衞生局的職責劃分清楚,“管辦分開”是可以探索實現的,但需要通過在醫藥分開、公立醫院全成本核算、院長聘用制等多方面工作的進展推進情況來“檢驗”效果,“雖然難度大於獨立於衞生行政部門外的醫管機構,但畢竟是體制上‘改革’”。

  二問

  醫管局只管22家醫院,其他醫院如何管?

  應成立市級醫院協調機構

  王健康表示,北京此次成立的醫管局只對22家市屬醫院的人、財、物進行管理,對於全市千家醫療機構來説,“範圍太小”,“北京擁有50張床位的醫療機構就不下300家,這在全面醫改的大環境下,接受系統化管理的不足1/10”。

  王健康表示,就北京而言,還有部隊、廠礦、醫學院校的醫院,另外,“多頭管理”機制也導致醫院須向區政府、區級衞生行政部門、市級衞生行政部門負責,接受多元化的管理。

  “除了22家醫院外,還有九成多的醫院在治理結構、在管辦分開上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醫院管理局來擔負起這個職責,使新醫改向着更符合百姓需求的方向發展。”王健康認為,作為新醫改的重點內容之一,公立醫院的改革面臨着醫療資源的優化佈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合理分工、多元化辦醫格局的打造等多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都需要一個有效的統籌協調機構推動解決。他建議,應成立市級層面的醫院管理協調機構,對京城的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屬地化、全行業的管理。

  三問

  如何設立監管機制,監管醫管局和醫院運作?

  多部門共同組成監管委員會

  王健康稱,醫管局成立後,能否真正發揮職能,與衞生局實現“管辦分開”,還需強有力的監管機構來實現。就目前的體制設置來説,除了各醫院和衞生局自聘的社會監督員外,並無獨立且多部門參與的監管機構。

  他認為,僅就22家市屬公立醫院來説,不僅要接受醫管局的監管,而且還要接受包括各政府部門、醫院、公眾等多方的監督,“‘監管’中,‘監’的意義或許比‘管’更重要,應建立多元化各部門參與的監管委員會,對市屬公立醫院的運行情況、醫管局和衞生局是否切實履行職責進行有效監督”。

  王健康表示,市醫管局真正運行起來後的當務之急是出臺公立醫院院長的選拔任命標準的方案,是否實現公平、民主地選拔院長,院長是否真正實現職業化和專業化是醫院能否真正落實改革措施的關鍵,“有的院長和高管人員缺少職業化和專業化培訓,不利於醫院管理和回歸公益性”,院長應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並有嚴格規範的選拔審議程序。

  ■記者觀察

  三種模式主導醫院“管辦分開”

  醫管效果各自優劣尚待時間檢驗

  針對公立醫院改革的進度,衞生部部長陳竺曾公開表達不滿意。

  醫院、衞生部門和眾多相關部門難以割捨利益的心態,正成為改革最大的障礙。然而,這塊被視為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仍要繼續“啃”。試圖突破障礙的努力也一直在繼續。和北京一樣,全國多個地區正在積極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與北京不同,其他地區有的選擇獨立於衞生體制外,設立一個專門機構,履行出資人角色,有的則是成立醫療集團。孰優孰劣,尚待時間檢驗。

  無錫模式 “雙頭管理”有待磨合

  作為內地第一個吃螃蟹的地區,早在2005年,無錫率先設置了醫管中心:這個事業單位“代表市政府履行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責,接受市衞生局業務指導和行業管理”,並且和市衞生局平級。

  在無錫,市屬醫院的人、財、物決定權歸醫管中心。醫管中心對市屬醫院資産擁有保值增效的責任和義務,進行系統內的資源調配也是改革的題中之義。據報道,這種“雙頭”管理,一開始讓院長們有些不適應。比如在甲流、手足口病等公共衞生事件上,由於是政治任務,醫管中心和衞生局都會召集醫院開會,一位院長稱“開會開得人冒汗”。

  “在中國各部門的合作是很難的,像無錫這樣,衞生局只管社區醫院的話,那麼,如果一旦出現SARS這樣的疫情,需要醫院、社區等聯動,衞生局很可能指揮不了醫院。”國家層面的醫改人士憂心道,兩個或多個部門之間因立場不同導致的爭權情況並不鮮見,其如何能單純“以公益性”為核心管理好公立醫院,目前尚無體制上的根本突破。

  成都模式 國資委辦醫考驗公益性

  去年1月5日,成都市醫管局掛牌運行,新設機構編制為10人,將市衞生局所屬的20家醫院一併劃轉給醫管局管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成都的公立醫院改革借鑒了香港法人化的醫管局模式。在“管辦分開不分家”盛行的大背景下,成都“醫療國資委”的模式至少在行政組織架構上實現了真正的“管辦分開”,理應獲得鼓勵。

  但也不乏爭議。有業內人士認為,衞生局與醫管局平級,如果醫管局比較強勢的話,則很有可能把整個公立醫院變成一個集團,也可能造成某種壟斷。同時,如何在“國資委”將企業做大做強的“天性”與維持公立醫院公益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亦是不小的挑戰。

  但就改革後,醫院姓“公”還是姓“私”,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隸屬於國資委的管辦分開探索因此遭質疑。

  一位醫院管理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醫院管理機構都被劃歸地方國資委,醫院在一定程度上就會變身國有資産。目前國家對醫院這一類非經營性國有資産尚無明確的制度框架設計,而企業本身的屬性就是盈利,在運行中某些醫院可能逐漸遠離公立性本質。

  蕪湖模式 醫療集團化的改道者

  2009年,蕪湖市組建了三大醫療集團,並成立了醫療集團管理委員會進行統一管理。該管委會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由常務副市長分管,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管理醫療集團,是和衞生局平行的管理部門。

  但該體制運行僅半年多即出現問題——決策效率受到影響,“經過反復論證,我們認為還是應該建立大衞生的框架,這樣協調起來會容易得多。”“對集團下屬的醫院來説,管理層次多了,既要向管委會彙報,也要向衞生局彙報,相當於多了一個婆婆”,安徽省蕪湖市副市長曹雲霞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蕪湖模式也因此在改道。在今年公佈的蕪湖市公立醫院改革實施方案中,針對管辦分開有了一個新的舉措:在衞生局下設醫院管理局,履行出資人職責。醫療集團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作為公立醫院管理的高層議事決策機構。同時,在衞生局下設醫院監督局,實施全行業監管。

  >>權威點評

  北京醫管模式較獲高層認可

  隨着多個試點城市的改革輪廓的日漸清晰,就醫院管理機構的歸屬問題而言,三種主流模式浮出水面。

  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院長、16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調研課題組負責人吳明表示,“哪種效果更好,現在不好説,因為改革才剛剛開始”。

  吳明坦言,如果醫管局設在國資委,它的目的是要保值增值,是按照管理企業資産的思路,這和公立醫院的性質是不同的。

  “很多地方雖然成立了醫院管理局,但目標根本不明確,只是一味地想擴大醫院規模、增加收入”,吳明略顯失落地説,不管醫管局的職能是什麼,主要看其是不是根據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而定的。

  “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一條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適合我國國情的如何辦好和管好公立醫院的模式。”吳明亦透露,由市政府管理的公立醫院管理機構和北京目前採用的醫管局模式是衞生部較為認可、有望推至全國的形式。

  管理人士認為,未來有可能是國家醫院管理局引導地方管理局,對醫院進行有效監管和運行,畢竟“醫院本身是醫療體制中的一部分,如果歸到國資委,就産生了體制分離,這是無法想象的”。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秋萌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醫院管理
  • 公立醫院
  • 醫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