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四川省 >

發生在汶川地震“邊緣地帶”的感人故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8日 1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成都5月8日電(記者劉敏 葉建平 吳曉穎)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撕裂了龍門山脈那片翠綠的土地;3年後,“重生”的災區一種歷經磨難的人性光輝躍躍生長。

  汶川地震三週年前夕,記者重訪災區,觸摸到一份份被深埋的感動。

  故事都發生在“邊緣地帶”,主人公都是“小人物”。

  一名“鄉官”與500名遊客

  記者到四川省茂縣渭門鄉採訪,正趕上100多名遊客重訪地震時受困並被救的地方,人們跳起羌舞,鑼鼓喧天。據鄉里人説,每年都有上千人回來“感恩”。

  當年,地震發生時,渭門鄉紀委書記楊康軍大喊一聲“地震了!”就跑出辦公室,準備直奔鄉政府北邊、村民最多的椒園村窄溪組。

  然而,半路上卻遇到了更凶險的事情。咆哮的飛石砸向公路上正在行駛的九寨溝回成都的旅行團車輛,短短一段路上,兩輛旅遊車眼睜睜被掩埋,十幾輛車被砸得七零八落。

  “先救人!”楊康軍顧不上四散的飛石,和周圍的人一起搜救遊客。在黑水河邊一塊青石下,他發現了一輛沒有被砸毀的車輛,車上有23人。

  楊康軍迅速集結驚恐的遊客,一邊盯著山上的飛石,一邊指揮通過。

  一名美國遊客遲遲不敢邁步。情急之下,楊康軍猛然一把將他推過正在飛落石頭的塌方口。“你侵犯了我權利!”美國遊客衝著楊康平大喊。楊康軍也急了:“維護你的權利,就保護不了你的生命!”遊客頓時安靜了。

  12日當天,楊康軍一直在不斷滾落石塊的山間公路上尋找,和民兵共搜救出500多名遊客。

  如果説災難來臨時不容多想,接下來的等待卻最難熬。

  果然,到了第三天,3名遊客偷偷跑了,但因沒找到路又回來了。許多遊客開始絕望,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

  他們不知道,當地的鄉親們正冒著生命危險將一封封“雞毛信”傳遞出去。

  15日,15名傘兵降落在茂縣政府廣場上,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絡46小時之久的茂縣告別了“孤島”。

  從12日地震發生,到19日遊客全部轉移,8個晝夜,包括渭門鄉救助的500名遊客在內,偏遠的羌城茂縣共平安轉移7683名倖存遊客,創造了救援奇跡。

  “我得幹點事!”

  在夾金山南邊的四川寶興靈關鎮,記者到李英俊家裏採訪,一進院子,一輛車身貼滿“抗震救災志願者”、“誓死保衛生命線”等大紅字幅的麵包車,顯得格外顯眼。

  他的主人,曾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的李英俊拍著胸脯説,如果需要,他隨時準備出發。

  “512”大地震那天,地動山搖,眼看自家房子上的瓦片刷刷地往下掉,52歲的李英俊非常心疼。但當他聽到,山那邊更嚴重,家門口這條路將成為運送救災物資的生命線。

  汽車技師出身的李英俊坐不住了:“我得幹點事!”。一番簡單的商量,夫妻倆連夜蒸了81個饃饃,帶上工具,出發了。

  李英俊知道,在這條生命線上,要翻越大雪山,路況、氣候、海拔,將是運輸救災物資車隊難以逾越的困難。他要守在這條線上,為過往車隊服務。

  “怎麼了!”

  “爆胎!”司機一臉焦急。

  “我看看!”

  司機將信將疑。大家心裏清楚,在這樣高寒缺氧的地方,不趕緊修好,夜裏就可能送命。

  李英俊脫下棉衣,鋪在車下,雪水很快漫過棉衣。山上不比山下,平時擰3分鐘的輪胎螺絲,山上要十幾分鐘。發現右後輪還卡著石子,他掄起錘子猛砸鋼釬試圖將石子摳出。由於在高海拔上用力過猛,他忽然喘息急促,5斤重的錘子重重落在左手上,手頓時腫如麵包。

  入夜,李英俊輾轉難眠,一直在想如何幫助運輸車隊減少事故,安全翻越夾金山。他想出了辦法,並立即起床趕往位於夾金山上的救災指揮部。

  “你找誰?”寶興縣委副書記問。

  “我找交通局長,要印‘行車提示’。”

  這個“提示”,是李英俊多年在這條公路上行駛的經驗總結。“提示”內容:您已進入高原地區,山高路陡,為了您的車輛不燒軸承,不拉缸,不損壞變速箱,請您使用中油門行駛,保持動力,注意降溫,安全行駛。

  “提示”立即被交通局採納,並連夜印刷了9700份。第二天,李英俊帶著這些“提示”,站在路邊,見車就發。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戰士。8個月,在這段路上,3000多輛車,幾千次翻越夾金山。

  那些日子,李英俊多少次因高原反應暈倒在地。“如果我死了,不要麻煩政府,把我埋在路邊!”李英俊一次次交代妻子。

  “一家一家組成國家!”在他心裏,愛“家”是責任。

  前赴後繼的兄弟

  如今的漢源新縣城,已不是3年前殘垣斷壁的模樣。廢墟上,已崛起花園式小區和一排排精緻的民房。

  2009年7月12日,空氣中透著股股熱浪。湖北援建的漢源蘿蔔港工地,機器轟鳴。

  入夜,新一輪夜班開工了。有人提醒劉國強“帶上藥”,他“嗯”了一聲,出門了。

  強光打在操作臺上,120分貝的噪音直讓人眩暈。他戴上防塵面罩,啟動、配料、進水、攪拌、裝車,一切照舊。4個多月來,這小小的操作臺就是劉國強生命的舞臺。

  這是一個近20萬平方米、89棟居民住宅樓的重建項目。劉國強和7名職工每天為工地提供近200方混凝土。相當於每月420節火車皮的貨運量。

  淩晨快一點,劉國強抬起胳膊向司機打了個手勢,可以裝車了。突然,所有機器停止了轟鳴,工地四處一片黑暗,停電了。

  接到“隨時待命”的通知,劉國強向工友交代了一聲,拖著疲憊的步子走向宿舍,然而,剛走到門口,他便栽倒在地,就再也沒有站起來。

  “他是累死的,累死的。”工友董三華説起他,幾度哽咽。

  其實,劉國強有許多理由可以不參加援建,父親重病,孩子年幼……但當他聽説,自己所在的湖北省工業建築總公司要參加四川漢源災區援建,他就積極地報了名。

  面對弟弟的去世,來料理後事的哥哥劉國慶悲痛萬分,聽著工友們的講述,他坐在弟弟生前曾工作過的混凝土操作臺上,失聲痛哭。最後,哥哥“為了弟弟未盡的心願”下決心留下來,和弟弟的工友們一起,將一塊塊磚壘成幢幢樓房。

  今天的漢源,舊貌已換新顏。在新居裏幸福生活的人們,不會忘記,這對前赴後繼的哥倆,不會忘記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援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