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南省 >

湖南200種疾病將按流程治療遏制過度醫療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03: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紅網長沙3月4日訊(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劉少龍)感冒可以説最常見的疾病了。民間有種説法,叫做“感冒吃藥7天好,不吃藥一週好”。感冒後,人體會出現自我生理保護,若無並發癥,多飲水、多休息,不吃藥,一般7天就能自愈。

  然而很多人得了感冒後,動不動就吃藥、打針、輸液,從而催生“感冒經濟”。有人説,這種治感冒的方法是“導彈打蚊子”。究竟實際情況怎樣?記者就此在長沙各大醫院門診和藥店展開調查。

  [現狀]治普通感冒花30-100元不等

  近日,記者隨機詢問了10名市民。有7人説,感冒了首先想到的是到藥店買藥吃,常常是被藥房工作人員引導買藥,花費大多在30元到100元不等。有到醫院看病的經歷的市民説,要驗血,有時候還要輸液。市民崔女士説:“一輸液,沒有200元下不來。”

  記者來到韶山南路雨花亭附近一間藥房進行探訪。藥房工作人員聽説記者要治感冒,於是推薦幾種藥,結算時,發現兩盒藥需要32元。記者再到一家三級大醫院,掛號後排了30分鐘隊,醫生診斷之後開了兩盒藥,有頭孢丙希,82.3元。記者最後來到靠近該醫院的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裡的藥都是零差價銷售,便宜,可一問,藥沒有。

  某藥房店長説,藥房出售的感冒類藥品,銷售量大,是藥房收入的一個大頭。據統計,2008年,我國感冒藥的零售市場銷售額達92億元。業內人士分析,75%的人一年之內至少會患一次感冒,如果按我國每年10億人次患感冒來算,人均購買15—20元的藥品,感冒藥的市場容量至少有150億—200億元。

  [分析]不吃藥,感冒其實也能痊癒

  記者獲悉,冬春季節感冒高發,到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長沙市中心醫院、長沙市第一醫院就診的,感冒患者佔到門診量的3成左右。

  湘雅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胡成平教授説,“感冒其實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只要不産生其它並發癥,一般7天就能痊癒。”對於感冒,有經驗的醫生不主張用藥,而是要求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如果體溫較高或症狀較重,可根據情況用少量退熱藥和對症治療。當感冒是由細菌感染所致時,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抗生素。

  目前市場上近百種的感冒藥品,其主要成分不外乎4種,都是屬於改善症狀的成分。一是解熱鎮痛成分:如對乙酰氨基酚等,專門對付發熱、疼痛;二是減輕鼻腔充血成分,如鹽酸偽麻黃鹼;三是鎮咳藥,如右美沙芬;四是抗組胺藥,如撲爾敏,用於減少過敏症狀。胡成平教授指出,感冒藥只能緩解和控制流感症狀,屬於治標的的範疇,它不能對抗流感病毒。

  “也不是所有人患感冒,不用去看。”胡成平教授説,體弱者,有受涼史、有接觸感冒病人的歷史,一旦出現感冒症狀,就應該立即服藥,“其實10元到20元錢的抗病毒感冒藥,就能控制好病情,關鍵是一感冒了馬上用藥”。

  [分析]“感冒經濟”存在多方利益驅使

  然而不少患者堅持認為“藥到”才“病除”。“一部分原因是廣告的誤導,其實根本就不用吃的。病毒感冒,用抗生素類的藥,根本就是浪費。我經常被迫開藥。”胡成平教授分析。在胡成平教授寫的處方,細心的患者就可以看到常常會使用定語,比如:“患者堅持要使用某某藥”。

  另有一名醫生透露,絕大多數感冒是病毒感染。目前使用的各種抗生素,只對特定的細菌起作用,對病毒是沒有作用的。而在一些醫院,感冒患者即便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細菌感染,也被挂上了吊瓶,用上了抗生素,理由都是“預防細菌感染”。為何會出現這類情況?胡成平教授表示,“這不好説,但抗生素的藥肯定要貴一點。”

  [延伸]輸液氾濫,中國每人每年輸8瓶液

  醫院輸液室,常常是吊瓶林立。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09年一年,中國醫療輸液用了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每年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3.3瓶的水平。據《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注射劑佔所有不良反應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輸液,可以説是最不安全的給藥方式。

  近日,湘雅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胡成平教授説,靜脈滴注(輸液)可能會帶來藥物不良反應,也因此,在吃藥、肌肉注射、靜脈滴注三種給藥方式中,靜脈滴注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最後一種方式。但如今,部分醫生把輸液作為給藥的常態。

  “快,醫生我小孩發燒。”近日,在湖南省某醫院急診科,羅女士帶著發高燒的兒子看急診,一量體溫,38.6度。醫生勸説,可在家裏物理降溫,“只要不是40度的高燒,一般情況下,物理降溫對孩子身體最好”。但羅女士説,就怕孩子被燒壞腦袋。

  一名醫生表示,這種情況下只要家長堅持,那麼控制病情很簡單,上一瓶好的抗生素就行,可這樣最終對孩子健康不利,也容易形成耐藥,本來不需要花錢治療的疾病,結果越治越貴。

  業內人士表示,要想根除治病“導彈打蚊子”的現象,一方面需要根治醫療體制下的“以藥養醫”,一方面市民要懂得點正確的治病和醫療知識。

  [部門對策]“小病大治”套緊箍咒

  紅網長沙3月4日訊(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劉少龍)部分醫院為了經濟利益,給病人開大處方、做不該做的檢查等,這種被人們稱為“過度醫療”行為將得到有效遏制。

  3日,記者從湖南省衛生廳獲悉,今年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都將規範開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到今年年底,全省至少200個病種進入臨床路徑管理試點,每所三級綜合醫院不少於20個,每所三級專科醫院不少於10個,每所二級綜合醫院不少於5個。這也意味著百姓透明就醫的選擇餘地將不斷擴大。

  所謂“臨床路徑”,就是指出一條疾病治療的路徑,告訴醫生該怎麼走,作為醫改的一項重點工作,“臨床路徑”就是試圖控制醫療費用,讓病人揣著明白去就醫,同時也規範醫生的醫療行為,保證治療效果和醫療安全。

  比方説,一位患有房間隔缺損的心臟病患者來醫院就診,什麼時間住院,第一天、第二天要做什麼檢查、吃什麼藥、打什麼針,第幾天做手術,手術後轉入什麼病房,術後幾天出院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湖南省衛生廳相關專家認為,此舉有助於規範醫療行為,有效防止“小病大治”。